近日,用友U9 cloud以“成长型企业数智制造创新平台”的定位发版上市,随后奉上一份将在深圳举办发布会的请帖,引起了行业上的关注。用友认为其U9 cloud的诞生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雄心不可谓不壮。发布会选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胜地珠三角,同时也是用友在智能制造的同行金蝶、鼎捷等的大本营,势态不可谓不足。
那么,U9 cloud到底是什么来路,在上云用数赋智一浪高过一浪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才刚刚发布Cloud的它,能实现与浩大的声势相匹配的实际作为吗?我们专程去了U9发布会的现场,但却乘兴而来,失望而归。
出道遭遇滑铁卢,U9能否担起王者称谓
用友对于U9 cloud冠以“王者归来”的期许。这个盛大的称呼令知情者有些错愕,毕竟10年前U9发布时的口号犹言在耳,而其一年后的沉沦也历历在目。
10年,8个亿,400名世界级研发,这是用友打造U9的投入。2012年,用友高调宣布U9上市,号称全球第一款完全基于SOA架构的世界级管理软件,直插SAP、Oracle的腹地,助中国制造升级世界级制造。但在第一年由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户贡献了2700万的营收后,用友U9便在市面上逐渐淡出。用户反馈U9的上线体验不如想象中美好:软件庞大复杂,部署时间长;各类应用依赖编码操作,应用门槛很高;一些用户操作设计比较“反人类”,很难说实现了降本增效。
如果说产品功能上的部分缺陷、操作设计上的欠佳体验等尚属可以改善的点,但产品定位的底层局限性,则可能无力回天了。U9虽然定位于离散制造,但仅提供了基于ERP的生产制造,功能单一,客户的需求需要一一定制开发,不能定制的则需要一一集成。不用说对于所有企业都需要的研发、产、供、销、财等一体化无法实现支撑,就是连离散制造最基本的PLM、MES和ERP,也都需要从用友收购的两个产品分别对接。
总之,作为一款面向服务的产品,U9的协同性、灵活性无从谈起,与SaaS产品的模块标准、对接边界、部署容易、即开即用、价格便宜等特点对比鲜明,与时代格格不入。尤其是面对当今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成为常态的制造业形势下,更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们希望和用友一起发展,但是用友现在抛弃了我们。”U9因市场反馈不佳渐被内外部放弃,青岛某公司作为U9的第一批原型客户,因U9的单方面停更,被迫中止了与U9的合作。U9的大量客户因经营不善而流失,或被SAP、金蝶等取代。
逆势之事不可为,U9一沉寂便是8年之久,当今在市面上的U9客户难寻踪迹。可见,“王者归来”乃是用友的自夸,“事与愿违”才是U9的真相。
重整旗鼓,U9 cloud能否从摔倒之处爬起?
抛去过去的种种不谈,现在的U9 cloud改善了前述的问题了吗?我们略微失望地发现,除了将U9搬上了云端,U9 cloud看起来仍是一款常规的云ERP产品。
U9 cloud声称其可帮助企业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计划执行一体化、项目制造一体化、制造服务一体化、经营核算精细化等等。而实际情况却是,要实现上述目标,仍需与用友内部的 PLM、智能工厂、AIoT、制造云、营销云、采购云、财务云、税务云、人力云等,费劲的对接。所谓的“一站式”仍然是“搬运式”,一体化乃是假一体化。或许接口已经标准化,但面对差异化的需求时仍需要完善接口,解决出现的问题时仍需要多方面测试。
我们本期望U9 cloud能够就其产品本身来说,说明一下它与原来的U9相比新在何处,之前的一些欠佳体验是否有所改观,过去的高门槛操作是否已经变得便捷;与市面上的产品相比,它的亮点与重点到底是什么?选择U9c和选择别人,我会带给你哪些不一样的价值?发布会上只字未提,从始至终只是在介绍一份方案——一份看起来所有的制造业ERP供应商都能拿得出来的介绍性方案。
错过窗口期,迟到的U9 cloud能否再获客户的青睐?
随着工业4.0到来,智能智造成为工业制造企业必由之路,转型快慢成为制胜关键。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上云、用数、赋智”逐渐被企业所理解应用。
第一步是上云,制造业企业不仅有制造上云,还要进行整个价值链上的研发上云、生产上云、营销上云、供应链上云、财务上云等,目的是实现企业各个业务流和价值链的链接。第二步是用数,上云之后实现了数据链接,企业需利用好各个环节的数据,从数据中发现现实与理想的经营差距,可得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第三步的赋智,则是从现状管理到未来预测,各类业务场景能通过学习、分析,实现自动决策与调整,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升华。
与此对应,中国制造类企业云ERP服务市场,也已成为垄断初现的红海。SAP S/4HANA Cloud、Oracle ERP、用友U9、金蝶、浪潮GS、智邦国际ERP、Infor LN、QAD等,占据了大半江山。
如果在“上云”这第一步已经比同行业甚至自家的兄弟们晚了10年,那么,后面的“用数”、“赋智”,U9 cloud还能成为后起之秀吗?这点令人怀疑。众所周知,“用数”的前提不仅仅是AI、云、IOT等技术的赋能,而是更加需要企业数据的积累与模型的验证。相比于发布,它的队友(如果这些企业愿意将迟来的U9视为队友的话)早已经过了市场的千锤百炼。不用说国际巨头SAP光是1季度就已经有了徐工集团、山东黄金等客户,光是国内厂商金蝶云·星空,便已在大制造领域获得电子、机械、汽车零部件、3C、新基建、TMT等细分行业数万家客户的青睐,光峰科技、华为海洋等不一而足。
就在各对手们不断推陈出新、攻城略地,拿下多个中国企业级SaaS应用领域市场份额的时候,用友U9如同大梦初醒,在多年后的今天,才刚刚宣布其Cloud正式发布!
相比于市场上积累了众多口碑的成熟产品,和一个姗姗来迟的尚需验证的新品,选谁不选谁,想必企业主自身也有认知和判断。
终获正名,U9 cloud团队能否支撑用友的战略雄心?
用友内部为了支撑U9 cloud的对外营业,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业务部,另有PLM等专业团队支撑,且团队配置规格甚高,有不少博士。这种配置也是SAP、Oracle、金蝶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司的业务团队标配。
脱胎于U9的U9 cloud终于在用友内部获得了一次“正名”,成为用友面向中端市场推出的三大产品之一(成长型企业商业创新平台YonSuite、成长型企业数智制造创新平台U9c、新一代云ERP U8c)。但略显尴尬的是,U9 cloud好像并不能称之为用友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用友Yonsuite也涉及制造业,,U9 cloud的发布会现场上甚至还有Yonsuite的一席展位。U8 Cloud也有“制造协同”。
本来内部如何定位不应成为判断其能否在市场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客户不安全感源自于其前身U9团队的切身之痛。
2013年起,随着U9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水面, U9新客户的拓展已经难上加难。没过多久U9就支撑不下去了,在外部被市场抛弃的同时,在公司内部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在用友不断拆来拆去的组织文化中,U9成了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一会儿被调整到股份公司,一会儿被调整出分公司,一会儿又在各个事业部之间转移,始终没有话语权和自主权。其自身也从单独的产品体系,沦落为制造业解决方案的一个模块,被植入到NC和U8中,与内部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解决方案:Yonsuite、U8 cloud、UC cloud等兄弟阋于墙。U9的几百人研发团队被解散、被彻底边缘化,从年报中U9出现的篇幅及字数亦可体现。
如今的U9 cloud不但获得了正名,而且还成为了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此次是否已经厘清了自身的定位,且得到了用友内部上下的一致支持?毕竟,只有专注、稳定、不放弃的团队,才能支撑得起业务战略的雄心,对得起客户的期待。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U9 Cloud的发布,是乌云压顶下的仓皇应对,还是蓄谋已久的奋力一振?在数字化云服务商已经率先进场的制造业云端盛宴中,迟到的U9 cloud,这次分得一杯羹吗?我们拭目以待。(本文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