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国人来说,“shanghai”与“Shanghai”似乎只是大小写的差别,但在外国友人的眼里,这两个词有着天差地别的意思。如果你写下“shanghai”,外国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报警。
这是因为“shanghai”在英语中是“胁迫、拐骗”的意思。在航海时代,船长们往往通过威逼利诱才能找到足够的海员来进行远洋航行,“shanghai”作为遥远东方的代表也很快成了“胁迫、拐骗”的代言词。
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拍摄的电影《shanghaied》讲述的就是他被拐骗上船的故事
如果中国城市的译名真的就只是首字母大写的拼音,那为什么北京大学叫Peking University而不是Beijing University呢?
中国城市的译名一直以来就不是固定的。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南北文化差异,一直难以统一拼音系统,目前通用的汉语拼音系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渐推广,直到上世纪80年代汉语拼音系统才获得国际认可。
图正中坐着的便是威妥玛
最早获得普遍认可的汉语拼音是著名的“威妥玛”拼音系统。“威妥玛”拼音由原英国驻华外交官威妥玛创造。这套标音系统以北京官话为基准,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外国人能够更准确地发音,故与现今中国人使用的拼音系统有很大不同。
“威妥玛”拼音的优势在于,让对J、X、Q、Z等发音一脸茫然的外国人能够发出类似的读音,此外还兼顾了浊音、清音等发音习惯。在很多专业术语、人名与地名的处理上也更倾向于西方国家的语言体系。
邮政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区别
这套早期通用的“威妥玛”拼音系统经另一名外国人翟思里的改良后,在1906年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上被定为邮政通用拼音,这套改良后的拼音系统因此被称为“邮政式拼音”,也成为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拼音系统。
美国时代杂志对蒋介石的报道使用的便是Chiang Kai-shek
但这套“亲西方”的系统对中国人却不是那么“友好”。比如蒋介石的英文名是“Chiang Kai-shek”,在中国人读起来更像是“常凯申”。除了人名,中国城市地区的译名更是千奇百怪,厦门是“Amoy”,沈阳是“Mukden”,北京是“Peking”,广州则是“Canton”。
一家位于英国的中餐馆
虽然随着汉语拼音的普及,外国逐渐开始使用“Beijing”“Guangzhou”等译名,但在世界各地依然能看见邮政式拼音的影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保留了邮政式拼音的名称,不少外国中餐馆也会使用邮政式拼音来起名。
那么你知道你的家乡曾经的英文名是什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