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央视军事”、“我们的太空”、“央视新闻”、“央视网”、“CCTV国家记忆”、“中国新闻社”、“环球人物”、“中核集团”,抖音@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核工业功勋系列文章之《于敏有多“普通”?》
“于敏是谁?”
这个名字出现在
1987年“全国劳动模范”名单中时
其余4人都有详尽的
人物事迹介绍
唯独关于于敏只有短短13个字
“于敏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除此之外,当时的人们对他
几乎一无所知
于敏
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
为了国家需要放弃所学专业
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用2年8个月
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
让1967年的一声巨响
惊诧世界!
今天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去世4周年
向中国脊梁致敬!
你的功勋,我们不会忘记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
这是他的回答
“他们(美国)绝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那个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
并且派军舰
带着核武器到我们近海来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习的东西都可以抛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在1988年以前
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
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
连他的妻子都说
“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这份工作就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
从小立志报国
他被称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出生于1926年
幼年时代,他目睹山河破碎
经历抗日战争
立志要科学报国
195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
于敏被调入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几乎全靠自己
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
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
站在了国际前沿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没有任何留学经历
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国产土专家一号”
“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
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1961年,钱三强告诉于敏
所里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
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此时,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耕耘了10年
即将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
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服从分配
他说: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就这样
中国氢弹的研究
从一张白纸开始
从此
于敏的名字就在原子核理论界
乃至整个物理学界“蒸发”了
他将自己的人生挖出了一个空白
来填充另一个祖国需要的空白
说起那段“穷苦”岁月
您一直挂着笑容,我们却听得泪目……
没有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
这位“国产土专家”
为了尽快研制出
中国自己的氢弹
废寝忘食
自从进入氢弹理论研究小组
靠安眠药入睡就成为于敏的常态
他的同事担心他的身体
总是劝他一定要少吃安眠药
上海有当时中国唯一
一台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
然而,95%的时间
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
氢弹研究只能占用5%的时间
并且可用时间基本都是在夜里
他开玩笑说道
“比起美国、苏联
我们是穷人
穷人就要有穷办法……”
于是,他带着他的团队
就利用这点的运算时间
甚至还用上了
算盘、计算尺这些工具
通过这种最古老的工具
一步步艰难推进着
我国氢弹研究的发展
1965年
氢弹研制方案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
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
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100多个日日夜夜
于敏开办系列讲座
分析不同的模型
当时
打印出的字迹很不清楚
用手一摸打印纸
手上就会留下金属烧蚀后的灰烬
他一趴就是几个小时
手上、衣袖上都是黑乎乎的一片
计算机吐出纸带的时候
他常常半跪在地上
紧盯着计算机吐出纸带上的数据
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信息
在堆积如山的纸带
和密密麻麻的数据里
于敏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关键
仅用5年不到的时间
于敏从对氢弹完全不懂
硬是靠着独立自主
终于形成了一套
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
氢弹原理一经突破
所有人都斗志昂扬
但是
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
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工作人员营养不良、身体浮肿
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
喝的是苦碱水
茫茫戈壁飞沙走石
大风如刀削一般
冬天气温零下30℃
道路冻得像搓板
在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
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
这时,只听到——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
你一句我一句地将
诸葛亮的《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
无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1967年6月17日
罗布泊沙漠腹地
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那一天
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震惊了世界
全国人民欢呼雀跃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
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
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
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
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
于敏说道
“我这个人不大流泪
也没有彻夜不眠
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长久以来
一直依靠安眠药入睡的于敏
这一晚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他也是一位“故事机”父亲
于敏每天回家都皱着眉
一进屋就看书
经常天不亮就走了
到吃饭的时候也见不着他
有时候半夜他还突然起来
披着衣服写东西
但于敏的儿子于辛
仍能从一些细节上体会到父爱
比如虽然工作压力很大
可父亲从没在家里发过火
出差回家以后
他也会首先问问儿子和女儿的情况
他博览群书
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
“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有说不完的故事”
于辛上小学的时候
一家人去颐和园玩
颐和园的长廊上面有一些画
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
于敏边走边讲给他们听
走完长廊,听完故事
一上午就过去了
现在于辛去颐和园
走在这个长廊里就会想起父亲
1971年,于敏全家福
“第一亏欠的,是我的爱人”
从1961年受命研究氢弹理论
到1988年解密
28年的时间里
于敏隐姓埋名
对于国家机密
他对妻子孙玉芹都守口如瓶
在于辛印象中
父亲从不谈起他的工作
只说是做科研
于辛说:“那时候
经常有他的同事来家里探讨工作
这时候妈妈就带我和姐姐出去玩”
直到1999年
于敏被国家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
于辛才真正知道父亲具体是干什么的
才知道父亲的成就有多大
于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家事全由妻子打理
每当被问及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于敏首先想到的就是妻子
“第一亏欠的就是我的爱人”
他生前曾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
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用独创的“于敏方案”
让中国的氢弹在诞生之初就更适合实战
于敏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然而他多次谢绝这一称谓
只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2019年9月
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
遗憾的是
他在2019年1月已离开我们
成为唯一一位
获得“共和国勋章”
却没有佩戴它的人
他“隐名”多年
两鬓斑白走入了大众视野
他用半生的寂寞
换来了震撼世界的“惊雷”
用一生的勤勉与智慧
向国家交上了一张满分的答卷
今天
念他的名字、识他的模样
铭记这位挺起民族脊梁的英雄!
作者:高玺璐(南宁师范大学)
来源: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