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昵称社会】长时间使用社交网站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何影响?

时间:2023-04-26 21:06:0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社交网站的应用日益成熟,使用社交网站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应该得到重视。

社交网站的使用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幸福感、孤独感、抑郁、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并且社交网站使用与所导致的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中介、调节变量。

其中上行社会比较就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社交网站往往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使用影响。

生活中社会比较现象无处不在,即使是在线上情境中也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比较信息,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时会出现大量的上行社会比较行为。

虽然社交网站使用本身并不一定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加入上行社会比较作为中介变量后,通常会出现消极的结果。社会比较与自我评价关系密切,自我评价的需求驱动社会比较的产生,社会比较的结果又成为自我评价的标准。

上行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具体作用受到社会比较效应的影响。在上行社会比较的情况下,自我评价会因为同化效应而上升、因为对比效应而下降。

个体层面的身份认同和个体与比较目标关系层面的心理亲近性、竞争合作关系都会影响社会比较效应的产生。

研究旨在探究使用社交网站对自我评价的直接影响、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间接影响,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到自我评价的作用路径中,何时会出现同化效应,何时会出现对比效应,在线下情境中影响社会比较效应的因素在线上情境中是否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从整体模型、个体层面、个体与比较目标关系层面探讨了微信朋友圈使用、上行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以及影响社会比较效应产生的因素。

第一部分首先探究了个体使用微信朋友圈、上行社会比较、微信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评价的关系,结果发现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行为本身并不会导致低自我评价。

但微信朋友圈强度可以正向预测朋友圈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上行社会比较负向预测自我评价,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对自我评价起负向作用,当微信身份认同低时,上行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加强了。

在研究一建立的整体框架上,第二部分的研究具体探讨了个体面对朋友圈上行社会比较信息时,微信身份认同对自我评价的作用。

首先针对微信身份认同水平是否能够通过实验范式来操纵这一问题进行了预实验,结果发现“三个事件”问卷的实验范式并不能改变被试的微信身份认同水平,随后确定了研究二的研究方法为根据被试自身的微信身份认同水平进行高低分组。

探究面对微信朋友圈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不同微信身份认同水平的个体自我评价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比较维度的重要性评价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高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面对朋友圈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信息时,自我评价水平显著高于低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并且在社会比较维度的重要性评价上,高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也显著高于低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

研究二的结果再次说明在微信朋友圈中,高的微信身份认同能够有利于个体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缓解上行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威胁。

研究二探讨的是面对朋友圈上行社会比较时,个体自身层面的因素对自我评价的影响。研究三想要进一步探究在同样比较情境中,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影响上行社会比较产生的结果。

竞争合作关系和心理的亲近性都是影响社会比较效应产生的因素,因此选择了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人格关系作为自变量。

研究三的结果发现竞争合作关系并不会对自我评价产生影响,个体与比较目标人格上的相似或相异对自我评价存在影响,当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的人格相似时,相似性检验得到验证,从而会出现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的情况。

而当个体与比较目标的人格相异时,相异性检验则会得到验证,从而出现自我评价水平背离比较目标的情况。

社交网站对个体造成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为这种影响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且这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未来存在着增强的趋势。

了解社交网站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中的调节变量,对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站,以便将社交网站对现代生活的益处发挥到最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研究具体探讨了微信这一社交网站中,朋友圈使用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国内关于社交网站和社交网站中的社会比较的研究大多发现,社交网站使用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研究除了关注社交网站使用、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的影响外,更加关注如何缓解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如何在充斥上行社会比较信息的社交网站中维持积极的自我评价。

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在个人层面上,对于微信的身份认同能够缓解微信朋友圈中上行社会比较带来消极影响。

那些对微信身份认同高的个体,在面对朋友圈中出现的上行社会比较信息时,更容易将这种比较信息纳入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因此这种积极的比较信息能够赋予他们积极的价值内涵,从而出现自我评价同化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所日常使用的社交网站往往不止一个,因为每个社交网站上好友的构成不同,所以个体对不同的社交网站的线上身份认同也会不同,而使用那些自己线上身份认同更高的网站,似乎会更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自我评价。

因为即使在这些具有高身份认同的社交网站上接触了来自他人的上行社会比较信息,也会因为同化效应的作用,产生自己与他人一样好的积极感受。

而使用那些身份认同水平低的社交网站时,更容易产生对比效应,将来自他人的上行社会比较信息知觉为对良好自我形象的威胁信号,从而导致消极的结果。

在个体与比较目标关系层面上,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人格的相似性能够缓解微信朋友圈中上行社会比较带来的消极影响。

与比较目标之间人格的相似性实质上是赋予了个体与比较目标所共有的特征,这种共有的特征会增加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心理的亲近性。

根据选择通达模型,在社会比较发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似性检验或相异性检验,在朋友圈情境中,与比较目标之间具有相似的人格已经足以验证相似性检验,从而达到同化效应。

该结果启示我们,在使用社交网站时,面对来自他人的上行社会比较信息,应该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处。

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研究中并不会对自我评价产生影响,该结果可能是个体自身的竞争合作倾向不同所导致的,在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下,中国人更强调依存而非竞争。

此外,竞争可以分为人际竞争和群际竞争,个体在群际竞争时往往具备更高的攻击性和竞争性,在本研究中所设置的竞争为人际竞争,在群际竞争中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结论

(1)微信朋友圈使用强度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导致个体的低自我评价。微信朋友圈使用并不会直接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

但微信朋友圈能够正向预测上行社会比较,而上行社会比较负向预测个体的自我评价,微信朋友圈使用对自我评价的消极作用是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产生的,当个体对微信的身份认同较低时,这种消极作用被加强了。

(2)个体自身的微信身份认同水平无法通过“三个事件”问卷的进行操纵。高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在面对朋友圈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显著高于低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并且在比较维度的重要性评价上出现了同样的结果。

高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出现了自我评价的同化效应,低微信身份认同的个体出现了自我评价的对比效应。

(3)个体与比较目标之间的人格相似、相异关系影响微信朋友圈中上行社会比较的结果。

与比较目标人格相似时,个体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与比较目标人格相异时,当与自己享有共同特征的他人进行朋友圈社会比较时,个体更容易出现自我评价的同化效应。

(4)个体面对上行社会比较信息时,会采取认知歪曲的策略来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例如,可能会采取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的方式来减少上行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的威胁,但认知歪曲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发生。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