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表情包迎来了自己的40岁生日。
从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
到如今“万物皆可表情包”,
在线上交流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
表情包似乎已经成为“沟通之盐”,
表情包40年进化史↓↓
“父母辈”的表情包
1982年9月19日,
电脑上的第一对表情字符,
“ :-) ”和“ :-( ”诞生了,
它们被用来区分发言是玩笑还是严肃。
网友们纷纷表示,
颜文字是“老网虫的回忆”。
此后,
拟人化的emoji表情,
大开脑洞的各种GIF动图、图片表情出现。
表情包已经成为人们的“沟通之盐”。
因为太习以为常,
一旦缺少表情包,
便会感觉每一句话都有难以启齿之感。
没有表情包,还怎么好好聊天?
交流是一个多维度的行为,
除了所说内容外,
表情、神态、动作都可以起到辅助表达与理解的作用。
由于感官的单一性,
线上文字交流时常会造成误解,
这正是我们离不开表情包的原因。
比如,
单纯的文字表达时常让人分不清
是在开玩笑还是进行严肃表达,
一旦加上“狗头”表情包,
立场与情感就会清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