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德云女孩微信名英文名字】脱口秀能代替相声吗?

时间:2023-04-10 12:47:2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种“生猛”、鲜活的感觉,仿佛又回来了。

脱口秀借此俘获了大批观众。在《脱口秀大会(第4季)》后半程直至决赛的舞台上,包括本季冠军周奇墨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演员用节目本身和同行们作为素材写段子,很显然,这意味着节目、演员的确火了,因为只有大众知悉度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引起观众会心一笑的内容,才会被用于表演;只有有了一定历史感和经典化趋势的作品、人物,才值得拿来致敬。然而同时,这似乎也隐隐令人感到脱口秀创作有了“内卷”苗头,观察同行与观察生活在宽度、广度、深度等诸多层面,终归并非一回事,内容本身的力量和著名同行的力量,当然也并非一回事。倘若日后,某个脱口秀演员在同行段子中的地位可以媲美郭德纲口中的“于谦老师”,这之于脱口秀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却也难说。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喜剧舞台的中央,总会有人站在那里。

3

脱口秀演员大多是“外行”

相声演员需要经过全面系统的训练才能登堂入室,说相声就是他们的专业。“相比之下,脱口秀演员基本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外行’,这是脱口秀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评论人刘浩洋说。

许多脱口秀演员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内外名校的毕业生,学习的专业也五花八门,这为他们看待世界、看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角度。刘浩洋说:“有学历和有文化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是许多脱口秀演员确实很有文化,直接表现为敏锐的观察能力、强大的原创能力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他们不用所谓的脱口秀专业捆绑自己,甚至主张每个人都可以做5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这营造出一种轻松、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和独具个性的表演风格。”观众早已注意到,王勉的表演以唱为主,豆豆的演出中有大量戏剧表演的成分,而大部分脱口秀演员则几乎全程站着“干说”——他们如此不同,但他们说的都叫做脱口秀。

这就是刘浩洋所说的,优势中包含劣势。异质化的演员构成、极强的个人风格让脱口秀活力四射、异彩纷呈,但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制。茉莉表示,国外脱口秀的情形包括他们的脱口秀教材,也是一样的情况,不同的演员、作品以及不同的脱口秀理念之间,差异特别大。“A说的脱口秀和B说的脱口秀,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是都叫这个脱口秀。”这就导致,脱口秀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乃至社会文化现象,但尚未沉淀为一种稳定的文艺形式。这种模糊的边界和几乎能够无限扩张的自由度,是脱口秀迅速打开局面、后来居上、占领市场的利器,但是对其长远发展来说,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迷茫感、不确定性乃至自我消解。对此,脱口秀演员似乎有着较为清醒的自觉,在《脱口秀大会(第4季)》决赛中,“什么是脱口秀”这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多次提及。

4

脱口秀其实是生活秀

未来尚未到来,当下的脱口秀无疑是可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的。

脱口秀演员的表演内容大多贴近日常生活,充满个人思考。比如周奇墨讲述一个人磨磨蹭蹭地点单把快餐点成了“慢餐”、映照出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小焦虑、小尴尬,杨蒙恩以独特视角观照现代职场、点出员工与老板的微妙关系,庞博通过色觉异常探讨对世界的认知、与世界的关系,呼兰谈到直播带货、网购进而反思消费主义,Rock对中年危机的调侃中流露着某种普遍性的情愫,杨笠通过一系列犀利话题表达对性别权力关系的思考等。这些文本由演员自己创作,基于对生活极为细腻的观察、提炼并投入了自身的情感、关怀,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性,主要靠真实、扎实和视角独特吸引人,有些还颇有余味甚至深度。

不难发现,那些优秀的脱口秀表演和经典的梗不仅击中观众的笑点,也以看似轻松的方式揭示了某些痛点,展现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其与观众的共鸣不仅在于“你逗我开心”,更在于“于我心有戚戚焉”。主持人倪萍曾发微博称,有些关于情感生活的脱口秀表演令她听了落泪、心疼。在倪萍看来,悲苦从来是喜剧创作的源泉。

脱口秀依靠强大的原创力破圈,正是这一点让阎鹤祥感到危机。阎鹤祥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声陷入了虚假的繁荣,无非是看的人多,演员有钱,能买名车、名表,但是演员的行业地位、审美水平并没有提高。“今天,相声演员不会创作,又没有知识分子帮他们创作,又赚了很多的钱,到最后审美只能逐步下降。”阎鹤祥认为,相声要发展,创作是关键。“为什么只有这个行业一天到晚老在强调基本功?其实基本功是可培训的,你叫大街上任何一个人,培训几个月基本功,都没有问题。但是那些不可培训的东西,是你的脑子。你的作品、你的精神内核在哪?”不少业界人士认为,阎鹤祥的这一问,问到了点上。没有人有责任、有义务因为相声演员接受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而听相声,人们总是冲着好作品、名演员而为相声买单,而真正意义上的名演员,一定是要有好作品的。

5

相声不会消亡,危险的是相声演员

目前相声发展的症结在于创作,包括阎鹤祥在内的许多人担心相声被脱口秀所取代,也主要是从创作层面着眼。

有人分析,目前相声创作动力不足、好作品稀缺,除了演员水平的原因,还有心态、投入产出比等许多层面的问题裹挟其中,毕竟不是每个演员都有成为行业巨擘的理想追求,诸多方面的现实考量深深影响着他们。

对于抱着院团“铁饭碗”的演员来说,他们不一定发自内心地期望用创作赢得市场,因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不在于市场,只要演出有人鼓掌,就算说得过去,而中国的观众普遍讲礼仪,通常不会听完相声不鼓掌;对于市场化的相声团体、演员来说,主要靠甚至仅靠商业运作照样可以大红大紫,不需要真会说相声,作品好甚至不如长相好。在信息爆炸而相声并不处于巅峰状态的时代,不少相声演员感到,靠积累作品打出名气远不如参加节目或者在网上抖机灵来得痛快。还有少部分相声演员不承认自己的创作落后于时代和观众,而是坚信自己没有大红大紫主要是因为怀才不遇,观众水平不高、不能识别英才。类似种种心态毫无疑问给创作打了退堂鼓。

尽管如此,业界人士仍认为,相声并不会被取代。背负着传统的馈赠或者说包袱的相声,出过大师,有过佳作,创造过辉煌,形成并至今延续着体量巨大的产业,它早已完成了自身的经典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能磨灭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声不会被脱口秀取代,也不会被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取代。

“不过,相声演员的确是面临竞争甚至危险的,资本运作、饭圈逻辑给相声带来一股虚火,虚火之下是‘德不配位’,内容跟不上,观众很容易被其他表现形式所分流。”刘浩洋说,“至于真正分流相声观众的是不是脱口秀,则很难说。脱口秀借助网络而迅速爆火出圈,固然有着内容优势突出、适应当下的媒介特质和传播规律等必然性,但同时也有着相当大的偶然性,预言其未来,为时尚早。”刘浩洋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媒介将内化为内容创作的一部分,进而诞生真正的、新的艺术形式,昂首站立在喜剧舞台的中央,至于它的名字叫什么,并不是太重要。

命名问题的确是不太重要的。对于小彭这样的观众来说,什么好看就看什么、什么好听就听什么,这是极为明智、简单、理性的选择。“脱口秀演员也已经开始客串影视、上综艺、接代言了,脱口秀公司也开始搞培训、搞产业链了,这个发展趋势跟之前的某大型相声团体如出一辙,相声的今天是不是脱口秀的明天,谁说得准?”小彭说,“不断推翻、不断向前,或许本该如此。对我们来说也没什么不好,观众总有东西能看、能听的。”假如有一天人们真的不听相声或不看脱口秀了,大批从业者如何安置,那不是小彭们需要操心的事情。偶像的泡沫一旦破碎,必然蒸发、消散,但是有一技傍身的演员,应该不难再就业,内容在、头脑在,机会就在。

正如刘浩洋所说,一名演员选择“为往圣继绝学”,还是为自己混口饭,都无可厚非。无论行业还是个体,怎么活、怎么选、将面临什么结果,想清楚再做,别埋怨、别后悔就行了。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