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短信是什么吗?没错。是拜年短信。1992年12月3日,沃达丰公司的工程师们通过2G网络提前向诺基亚1011发送了拜年短信,内容是玛丽克里斯塔斯(圣诞快乐)。
zSs%2Fp953gLhaVLdzBqafpo%2F8%3D&index=2" width="640" height="360"/>后来的事,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了。
在 2000 年前后,手机在中国开始慢慢普及,但手机打电话的费用相对来说依然不便宜,远没有实现电话自由,而一条短信可以发 70 个字,仅需 1 毛钱。
当然,早期手机也没有群发功能,同一个短信还要来回复制粘贴,不过很快,群发短信这个万恶之源,只要多选一个勾就搞定 N 个人。
人们突然发现,短信似乎天生就适合用来拜年,比起打电话,一毛钱就可以拜个年,既便宜又方便。
而拜年短信这一应用场景也开始逐年飙升,2000 年突破了 10 亿条短信的大关。
而这个数字仅在 4 年后就变成了 900 亿,又过了两年更是来到了 4300 亿条。
那时候的除夕之夜,此起彼伏的除了窗外的鞭炮声,还有就是短信的滴滴声。伴随着电视里的春晚,家里的每个人都在低头发短信拜年。
短信的内容也开始越来越卷,一开始就是一句短短的拜年问候,后来发现别人弄得小词儿怎么都那么高级,越来越花哨,自己编不出来咋办,上网找呗。
我怕三十晚上的祝福太多。您会看不到我的问候。我怕初一的鞭炮太吵。您会听不到我的祝福。
等不及了,我代表全国人民提前祝你和家人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你今后几天收到的短信都是我安排他们发的!
你看看,是不是一下子年味就来了。
只是拜年的崩坏自此开始,拜年短信成了流水线,本该满怀诚意的拜年短信,全成了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囫囵话。
更别提有多少人收到了「祝王总春节快乐」,或者从王大锤那里收到了「祝您全家春节快乐 小静贺」的短信,你看一眼短信,再返回看一眼发送人名字,一时陷入了沉默。
这算咋回事?好听一点叫祝福同质化,难听一点就是祝福没送到,电子垃圾多一条。
怎么办?用魔法打败魔法,你群发,我也群发,小手一勾,拜年不诚的恶性循环就此展开。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短信还好是收费,不敢想啊,如果发短信不收费,那得收到多少祝福轰炸?
微信时代的到来让这个假设变成了现实。
4
微信来了,带着发消息不要钱的杀手锏,彻底干掉了短信,单字成本=0,一分钱都不用花,
如此方便高效,可为什么这些年明显感觉到拜年祝福远远少于短信时代了呢?
你发现没有,我们在群发祝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去筛选哪些会发,哪些不会发?按理说全选是最省事的,反正都是不要钱,还起到了给所有人拜年的效果。
那为啥人们还要筛选?因为人们也意识到,这条拜年短信发出去,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打扰,换句话说,即使是善意的祝福,也并不是适用发给所有人。
拜年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沟通联络方式,除了效率之外,还承载更重要的情感传递,而这份情感,和效率成反比。
没错,你没听错,效率提升,带来的是情感的稀释,假设说,一个人愿意花在社交的总资源不变,这很好理解,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社交资源/沟通成本=社交范围
当效率提升,单个沟通成本下降,无限趋近于 0,一个人撬动的社交范围就会无限扩大。
但同时,社交资源/社交范围=有效情感
当需要维系的人数量无限扩大,精力固定不变,传递给每个人情感就会无限趋近于 0。
这时候我们在看这个公式,好像有点新的发现,能够衡量情感和诚意的,除了经济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当经济成本无限趋近于 0 的时候,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时间成本等同于你的诚意。
也就是说,你的这份祝福包含多少诚意直接取决于你愿意在我身上付出多少时间。
对于拜年发送方来说,无非就是多打一个勾呗,发了总比不发好,万一将来用得着呢,好歹一年到头我还知道想着你。
可实际上点开你们之间的微信对话框,你们每年的聊天就只有互发拜年微信而已。
对于收到方来说,很多时候反而是一种困扰,不回吧好像有点不太礼貌,回吧,我还得想词,或者是别处直接复制转发过去,出于礼貌,因为他也在想,伸手不打笑面人,万一将来用得着呢。
都到了这个地步了那么,这段关系对你对他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说白了,微信群发祝福几乎是用近乎白嫖的形式去维系一段社交关系,无非是图个安慰买个保险,企图达到维系社交关系的目的,这不是在拜年,这是在耍流氓,咱们也不必如此贪心。
科技让沟通越来越便利,但也越来越随便,既然如此,又何必再继续这种无效社交呢。
到最后你会发现,我们真正愿意去花心思送祝福的,还是 20 年前我们愿意花长途电话费,愿意花时间打电话的那些人。
下周就没有正式推文了,基本上现在全中国也都进入了「有啥事年后再说吧」的节奏,我也得准备过年的一堆事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罗灯下黑(wldxh8),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如既往感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