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起一个好听的微信名字】游览龙华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名胜古迹和历史的手掌吗?

时间:2023-04-06 08:44: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回到龙华寺的话题,今天的龙华寺经过多年不断的保护维修后,仍然保持着以前的古朴优雅,从古到后排列着弥勒传。

、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细心的朋友们或许会发现与其它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在龙华寺的弥勒殿和天王殿内各供奉着一尊造型不同的弥勒像,弥勒殿内的“弥勒”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与我们习惯认识中的弥勒形象颇为吻合,而“天王殿”内的”弥勒”则戴有天冠,慈眉善目,与我们常见的弥勒“大腹便便”之相迥然不同,这里除了龙华寺是弥勒的道场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尊“天冠弥勒”倒是“弥勒的本像”,佛经谓此乃弥勒高坐兜率天内院之“真身”,而那尊更为大众所熟悉“大腹便便”的“弥勒”其实是从五代后梁时期“布袋和尚”的形象中化身而来的。

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的高僧,据说其整日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背着个布袋在闹市中出现,布袋内则百物俱全。布袋和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初三在岳林寺圆寂,临终遗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塑布袋和尚像于阁内,自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并以其为“弥勒”。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龙华寺天王殿殿侧供奉有“四大天王”,分别为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这尊“多闻天王”就曾在唐朝时有过较多的信众。“多闻天王”音译为“毗沙门”,传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遂令诸城楼置毗沙门天王像供养,从此至晚唐五代时期,这尊“毗沙门天王”香火极盛。

此外据说这位“毗沙门天王”早期神像多“手托宝塔”且有一子名为“那吒”,故而也有说法称在中国神话中那位大名鼎鼎的“托塔李天王”其实就是从这位“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中演化而来的,后来宝塔归了“李天王”,那“毗沙门天王”就被改为了“手持幡幢”,久而久之则又延申出了《封神演义》中“魔家四将”之一“魔礼红手持混元珍珠伞”的形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就是这么具有魅力。

龙华寺钟楼

此外龙华寺的大雄宝殿也是“颇有学问”,其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主尊为毗卢遮那佛(按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左右分别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殿前两侧供奉二十诸天(最初多为南亚次大陆古老神话中的神明,如大梵天、帝释天等),殿后两侧供奉十六罗汉(约自唐末五代时期又出现了“十八罗汉”),都能讲出不少“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故事,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龙华寺大雄宝殿

1959年5月26日,龙华寺与龙华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龙华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龙华的故事仍在继续中。

-END-

本文亦发布于“王阳明66 说上海”微信公众号。集笔者“数年走访收集总结之精华”的《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已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已在各大网店有售,大家如感兴趣可以关注,如需笔者的“签名本”也可在“王阳明66 说上海”公众号中进行留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