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对思政的情感认同,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育人影响力和辐射度。
注重平台保障。通过定期召开课程思政经验方法交流会,构建课程思政共建、共享网络环境。通过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共享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利用平台进行资源的共享,为思政教育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从而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无障碍进行。加强制度保障。高校需制定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规范课程思政工作部署,加大实施力度,保证课程思政能严格落实,不断推进。例如,以德育效果为衡量指标,实时监控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作出科学、理性的评判,从课程、教师及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根据学校区域优势,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推动其不断改进升级,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强化人才保障。高校要切实抓好课程思政工作,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发挥专业思政教师优势,打造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同时,呼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全体师生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课堂、实习及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入手,通过搭建校园政治实习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习和社会政治参与的机会,提高政治素质。首先,可通过校企合作及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从学生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地检验其实施效果。其次,由于学生数量庞大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机会短缺,教师需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在校内开设行政实习岗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最后,在“立德”基础上,教育者必须抓住机会,建立校内外思政实践平台,从而强化“树人”效果。
教学督导与辅导员是学校教风、学风建设的主要人员,其对课程思政育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诊断,有利于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辅导员要负责安排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者,能使高校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更多的理性思考。此外,寝室管理员、图书馆员在高校思政育人的日常工作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总的来讲,辅导员在教学中扮演服务角色,其与专业教师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也没有一套教学方案,需要根据所服务对象的特点“对症下药”,在潜移默化作用下,把“如何培养人”的枝节都收束起来,使思政教育的作用无处不在。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学校开通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道路,教师和辅导员要注重应用新型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学习意识。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横向联系,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因此,在选择和发展特定的融合战略时,应该从多种形式和结构中发掘出不同材料,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其内在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可从抗美援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积极心态,提出积极心态能激发人的高尚意志品质,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积极行为,讴歌志愿军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达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振效应,促使高校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及意志。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及发展,教师应结合思政育人实际价值,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建构完善的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增强思政育人有效性,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助益。为此,在后期的思政教育实践中,相关教育人员要意识到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拓展思政育人新格局,从根源上强化思政育人的优质性,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作者:郭凤丽,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