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寒雪微信名字的含义】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包括答案)

时间:2023-04-04 18:47: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点回忆鲁迅少时为父亲寻医问药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作风,揭示了这些“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木质。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谋害了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当她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4)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回答问题。(2分)

“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崔鼠,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① 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一文。(1分)

② 结合这段文字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1分)

9.学完本文后,班级开展了以“感悟冬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1)【补填诗句】 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将下面描写冬天的诗句补充完整。(4分)

①日暮苍山远,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纷纷吹落轩辕台。

③ 千山鸟飞绝,________________。

④墙角数枝梅,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请仔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从中提取关于“冬至”的三条信息。(3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圭表观测日影长短法测定出冬至来了,时间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所以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3)【片段写作】 请发挥想象,描写一下你家乡的冬天。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冬天的特征,50字以上。(2分)

二、阅读(3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在大多数文人笔下是悲凉的、萧瑟的,但在曹操的笔下却充满生机,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背景简要分析。(2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

11.文言文阅读。(11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①俄而雪骤 骤:_________

②公欣然曰 欣然:_________

④ 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_________

⑤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_________

(2)请给文中画框线的句子划分节奏。(标1处)(1分)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4)如果你是这场咏雪比赛的评委,你觉得谢朗和谢道韫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2分)

(5)假如你穿越到东晋,置身谢家,你认为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家庭氛围?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

12.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完成下列小题。(10分)

【甲】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2分)

【甲】____【乙】____

(2)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2分)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说说它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2分)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2分)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结合原文,谈谈“妙”在哪些地方?(2分)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8分)

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刘庆明

①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母亲走亲戚,由于生产队里的生产任务紧,母亲对我说,明天凌晨三点起床,赶回家晒谷子,不能睡得太沉啊。

②坐在一边的亲戚说,这么早,带着孩子走夜路,我们不放心啊。

③母亲说,都是熟路,怕什么。亲戚只好依我母亲。凌晨三点钟,母亲把我摇醒。亲戚送我们到路口。母亲向他们挥挥手,说,你们回去睡吧,不要紧,两个小时就到了。

④我知道,天转晴,母亲要赶回去晒生产队里的谷子。我跟在母亲后头,在黑暗里走着。脚下是一高一低的麻石路。三点多,虽是凌晨,但天幕上没有星星。母亲说,黎明前的夜是最黑的,你怕不怕?我那时七岁多,有母亲在身边,还怕什么。我摇摇头,说,不怕,有你呢。走了一段路,我看看天,还是黑黑的,心里想,天怎么还不亮呢?我问母亲,母亲说,会亮的。又走了一段路,我觉得天还是黑黑的。黑夜肆意着,仿佛一个宽大而又深邃的黑洞,又似如来佛的手掌,我怎么也走不出那黑色的天幕。我心里有些不耐烦,又问母亲,天怎么还不亮呢?母亲说,快了,你不要老记着天怎么还没亮,只管走,走着走着,天就会亮起来。

⑤母亲怕我走得不耐烦,心里老想着走路的事,便给我讲故事。母亲讲的故事,都是我平时听她讲过多次的老故事,耳朵都听得起了茧。可在黑夜里,我只能认真听着。就这样,母亲的故事分散了我期盼天亮的注意力。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天亮起来,我最先看到东方出现鱼肚白。我指着那东方的鱼肚白高兴地对母亲说,看,天快亮了。母亲抬起头看了看,说,真的,天快亮了。

⑥很快,那东方的鱼肚白越来越明亮,直至完全白起来。母亲高兴地说,你看,我们只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接着母亲又说,以后你不管做什么事情,别老惦记着怎么还没做好呀,怎么还没完成呀。就像现在走路一样,只管走着,只要认真做下去,我们就会不知不觉把事情做好、完成好,心里一点也不觉得慢,不觉得累。要是我不给你讲故事,你老惦记着怎么天还没亮、还没到家,就会越走越觉得脚下的路途遥远,越走越觉得天总不会亮似的,无形中给自己增添心理负担。你上学读书也一样,不要老想着读书好累,只有认认真真地读着,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才会觉得读书并不难,越读越觉得有味,这样成绩自然会提高起来。

⑦后来我长大了,时时想起母亲“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它让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首先不想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只管认认真真去克服、去战胜,不抱怨困难太大,一心想着如何解决困难。我相信,心中坚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的道理,只要走着,离家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同样,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埋下头,认真去做,离成功就不遥远。

⑧“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成了我在人生路上一直向前的精神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20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2分)

母亲带“我”辞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给“我”讲道理

(2)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黑夜肆意着,仿佛一个宽大而又深邃的黑洞,又似如来佛的手掌,我怎么也走不出那黑色的天幕。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2分)

(4)本文的标题“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有怎样的含意?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2分)

三、作文(50分)

14.写作。

观看了2021年2月1日起在CCTV-1综合播出的《觉醒年代》,使我们明白了,“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可以是一种姿态,可以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还可以是一种成长。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你最有体会的角度,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明确“醒”的真正内涵;②详略得当,充分表现“醒”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③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思考等;④内容健康,文体明确;⑤)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彩棱镜”中的“棱”应读“léng”。

2.答案:C

解析:A.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C。

3.答案:B

解析:A.“害了羞”把薄雪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B.无修辞;C.“盼望着,盼望着”是反复,“脚步近了”把春天人格化,是拟人;D.“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句构成了排比句,是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故选B。

4.答案:D

解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5.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住房等”后添加“条件”一词;D.语序有误,可将“学生非常受欢迎”改为“非常受学生欢迎”;故选B。

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衔接和排序。结合前文中的“也遇到过不同的观点,但却很少与别人公开进行争辩”可以判断首句应该是⑤,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承接②,从正面提出对弟子的要求;然后是①,从反面提出对弟子的要求;再接着③要求更进一层;最后④句中的“臧否人物,也是采用隐晦的笔法”照应后文的“即使对‘乱臣贼子’,也不是公然进行锋芒毕露的批判”。所以排序为:⑤②①③④。故选B。

7.答案:(1)影入平羌江水流

(2)落花时节又逢君

(3)强欲登高去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6)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8.答案:(1)寿镜吾(寿怀鉴)

(2)《无常》

(3)B

(4)①狗·猫·鼠

②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解析:(1)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对先生的描写可知,就是寿镜吾。他,名怀鉴,字镜吾。

(2)《无常》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3)“老莱娱亲”并没有“揭示了封建社会儿童的悲惨处境”。

(4)①由“凡捕食雀鼠”“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判断,写的是猫,出自《狗·猫·鼠》。

②结合“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把握作者的情感。

9.答案:(1)①天寒白屋贫;②燕山雪花大如席;③万径人踪灭;④凌寒独自开

(2)①冬至时间的确定;②冬至名字的由来;③冬至的气候特征;④我国冬至的习俗。(任意三点即可)

(3)示例:严寒的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一幅生动的画卷:鹅毛大雪洋洋洒洒,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人们好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七色尽逝,满目皆白,“千树万树梨花开”,美丽的画面尽现眼前。

解析:(1)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径”“踪”“凌“等字的书写。

(2)考查概括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通读所给材料,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我国已经用圭表观测日影长短法测定出冬至来了“是说冬至时间的确定。“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是说冬至名字的由来。“阳气回升。所以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写的是冬至的气候特征。“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说的是我国冬至的习俗。

(3)要审好题干。写作内容是描写一下你家乡的冬天。要求发挥想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冬天的特征。家乡的冬天有很多可写的内容,重点是要描写家乡冬天的景物。要抓住家乡的冬天的特征来写,捕捉最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景物,写具体细致。要按一定得顺序来写,如空间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写得有条有理;要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写得富有神采;要写出真情实感,写眼前景,抒内心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0.答案:(1)此时曹操北征乌桓胜利而归,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所以他笔下的秋景是充满生机的。

(2)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析:(1)本题考查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人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兴起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是喜悦的,笔下的秋便也充满了生机。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这几句是诗人的想象,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沧海的广阔无边,创造出极为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11.答案:(1)①急 ②高兴的样子 ③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④大体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4)【示例一】我觉得谢朗的“撒盐空中”的比喻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呈现上扬的姿态,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描写景物首先需要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我觉得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好。这个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中的比喻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蕴,“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就好在意蕴深刻。

(5)从“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内容可以看出,谢家的家庭氛围是融洽、和谐、欢快、轻松、富有文化气息的。

解析:(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能力。此句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注意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翻译时兼顾语句的流畅性。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文义:文章的义理。

(4)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如果认为“撒盐空中”的比喻更好,可从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的角度作答。如果认为“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更好,可从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的角度作答。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从“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家庭中弥漫的是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12.答案:(1)甲:春花图;乙:雪后的山

(2)都用了空间顺序。甲文:树上——花下——遍地 乙文: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①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侧面写出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表现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

②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尖连接着蓝天的秀美景象,表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4)妙在雪之小。例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妙在雪之色,例如: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妙在雪之态,例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解析:(1)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解答此题首先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段内容,然后再压缩拟写标题即可。甲文段描写的是各种各样的春花,可拟写为“春花图”;从“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句子可知,乙文段描写的是薄雪下的山,据此拟写小标题即可。

(2)本题考查写景顺序的判断与分析。阅读甲文段,作者先写的是树上的花,再写花下的蜜蜂、蝴蝶,最后写草丛中的野花,可见是按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乙文段更容易看出,文段中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等词,也是按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

(3)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分析。①“嗡嗡地闹着”,写出了蜜蜂采蜜时 声音,“闹”表现了蜜蜂之多,其实也是侧面表现了花多,花甜,可见作者看到此景时的喜悦。②“镶上”有“镶嵌”之意,是将雪拟人化了,表现蓝天与白雪相交接的美,也是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文段可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本段的中心句,接着作者分别写了山上的四个方位,每个方位的美都不同,将其概括出来即可。此题应该围绕“雪小”“雪色”“雪态”来概括“妙”的具体表现,注意结合相关的语句。

13.答案:(1)母亲带“我”赶夜路 母亲给“我”讲故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夜”比作“黑洞”和“如来佛的手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黑夜的漫长,表现了“我”走夜路之久和因见不到天亮而不耐烦的心理。

(3)①母亲是个勤劳的人:生产队里的生产任务紧,母亲凌晨就起床赶回去晒谷子。②母亲有耐心,疼爱孩子:在“我”不耐烦时,给“我”讲故事来分散“我”的注意力。③母亲有智慧,教子有方:母亲由走夜路联系到做事与读书,谆谆教导“我”。

(4)表层含意:“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是走夜路时母亲对“我”的鼓励,一路上“我”听着母亲讲的故事,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深层含意: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想获得成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抱怨,只管认认真真去克服、去战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做,总有一天会成功。

14.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审题。“醒来”一般不应理解为“睡醒了”的意思。“醒来”中的醒主要是指“觉醒”、“觉悟”、“醒悟”的意思。“睡而不醒”是指那段不觉悟的日子。“醒来”可以是自己觉醒,也可是别人叫醒,甚至是敌人打醒,醒来以后有了新思想踏上了新征程……审题时可以使用“思维补位法”——补全题目中省略的思维的流程,然后就可以确定写作主旨。我们试一试。看到“醒来”一词,我们会自然地想什么——谁醒来?怎么醒的?醒来做什么?之前为什么睡而不醒?然后我们将这些想到的点,按照思维的先后顺序连贯起来:有一个"谁”一直在昏睡着……有一天”谁”醒了,可能是自己醒的,也可能是被别人弄醒的,醒来了,清醒了,他对过去,对未来,有了一些想法,然后也有了一些做法……咱们再进行细化思考:那个“谁”是谁呢?往大处说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往小处讲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个行业,甚至一种观念……如此,可供我们写作的素材面就很大了,可以写一个国家的兴衰,如我国由睡狮到如今的中国梦;也可以写一个人的觉悟,如自己的某段经历;也可以写一种观念的认可,如原来对环保的忽视到如今的重视;也可以写一个行业的起落,如汽车由合资到如今自主品牌;也可以写一种理念更迭,如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当然如此分类不是绝对的,也可以理解为“醒来“就是“一觉醒来”,然后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也是完全可以的。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