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不高,所以选择买入进入职业生涯末期的大牌球员。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克汉姆。他的到来,不仅让美国,甚至让全世界球迷关注到美国联赛,媒体会报道,也会出现视频集锦。俱乐部的球衣等周边销量也有大幅提升,更多球迷进入到球场看比赛。
这就是关键角色,对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普及、市场的培育,起到了支点的作用。
还举个例子:
最近几年,有些比较火的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也符合「关键角色撬动整体」的规律。
找1-2个当红演员做主演,其他所有的演员都用那些有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但就是不咋红的老演员。
当红演员,虽然贵,但能起到引流效果,保收视率;老演员,演技非常好,但价格非常便宜,保质量。
观众选剧,一部分是看题材,一部分就是看主演。所以,当红演员就能起到影响收视率的作用,属于关键角色。这样的电视剧挺多的,脑补就好。
关键角色这个支点的应用,首先要学会识别关键角色。
如何识别?先定位从哪个群体中筛选。
1. 平台产品
通常是双边或多边的形态,一边to B,一边to C。这种情况下,关键角色就要从B的群体中筛选,而不是C。
因为B是供给侧,以经济学的概念来说,供给是可以带动消费的。而且供给侧是以产业或者企业形态存在的,更容易抓。C端是大众,更适合去间接的影响和带动,而不是直接抓。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抖音和淘宝。
2. BtoBtoC
这个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搞定小B,拿到C端的收益。所以关键角色就从小B中筛选,大部分的运营着力点,都应该放在这里。
比如房产、股票、保险类的经纪人,就是典型的小B。
以及,需要利用代理分销,把销售网点铺开渗透,把GMV做起来的模式。代理商就是小B,也要从这里面选出关键角色。
3. 纯C端产品
这个模式在交易链条上没那么复杂,主要面对C端用户。
关键角色就是在C端用户群体中,找到适合的KOC,就是C端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定位群体后,如何筛选出关键角色,有什么共性条件?
- 要选择同类。想要影响哪一个群体,关键角色就要从哪个群体中选出。而且最好在同一个阶层,不需要仰视。
- 容易模仿。不是指实际难度有多大,而是感受上是否容易模仿。比如隔壁老王卖煎饼赚了钱,我会认为自己也能做到。
- 价值观认同。这个关键角色体现出的价值观,也是平台认同和推崇的,这是正向扩散的前提。
支点三:竞争壁垒
对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得出竞争壁垒有不同类型,分别是:
- 稀缺资源。比如有产业链,有版权,有技术专利,或者有个好爹。
- 规模效益。规模越大,分摊的成本越低,比如对于矿泉水厂商来说,生产一瓶水的成本很低;对于淘宝来说,服务一家淘宝店的成本接近为0。
- 网络效应。使用的用户越多,用户收益越大。比如微信。
老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或选择强化的壁垒是什么,上面三种是比较代表性的分类。
为什么要选择竞争壁垒?
因为这是你的非对称优势。也就是说,是别人没有但你有的东西,让你在和其他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甚至是可以碾压别人。
但壁垒往往是一个点,不足以成为系统性解决方案。所以利用好这个壁垒为支点,撬动更多的资源,甚至带来整体性的增长,就是价值。
举个例子:
抖音和快手为什么会同时存在这么多年,而没有像滴滴和快的一样,老二被干掉。原因就是快手的竞争壁垒极其稳固。
快手在下沉市场的文化渗透,以及社区内的人味儿,是其他产品比不了的。
如果真的都用过抖快两个产品,大概就能感觉出之间的差别。
快手在回顾过去10年的成长历程时,发现最正确的两个决策,就是做了直播和电商。这两个战略地位的业务,作为支点,撬动了整个产品的高速发展。
从本文的视角看,下沉市场的人味儿,是直播和电商做起来的基石。反过来看,这两个业务也赋能了快手的独特社区文化。
再举个例子:
在讨论一个新产品的增长打法,我问了负责人很多问题,产品功能、组织架构、公司资源、产业链条等等。
负责人就很纳闷,问我到底是咋想的,感觉这些和增长都没关系。
其实,我就是在找这个产品的竞争壁垒。
基本上可以认为,所有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点。有的明显,就可以成为壁垒;有的不明显,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如果是「命题作文」,一定要给出增长方案或运营建议的话,即使优势没那么明显,也只能依赖着做些文章了,看看能有怎样的效果。
和这个负责人聊完,发现产品的竞争壁垒是集团老板的行业资源。如果能用上,也是可以围绕这个支点,做撬动行为的。
案例还在进行中,不做展开。
但从这个案例能看到,有的产品竞争壁垒不是有意识打造的,藏得很深。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学会挖掘出竞争壁垒。
比如,网易新闻和今日头条,从产品功能和内容上来说,没啥本质区别。但前者DAU是后者的十分之一,差距很大。
是不是就没有竞争壁垒了?
当然不是,网易有多年沉淀下来的品牌价值,深受中年男性和相关品牌方的认可。
所以围绕着品牌价值这个支点,网易新闻可以做优质内容(之前的H5和后来的视频),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取某个渠道的中年男性用户。
这些撬动行为,都可以让收入和DAU在当前大环境下,保持不错的水平。
以上,就是全部。
讨论的是如何通过杠杆思维,利用三类支点,去撬动整体业务的增长。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老板开拓思路,能有所启发。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