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头像名字冬梅】天地有大美,不断涌现

时间:2023-03-27 12:58:5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恰是最多的四种花。所谓冬梅、春桃、夏荷、秋菊,这被吟诵最多的四花恰恰被分配在四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吧?花之美也是“四时之美”,季节变化催生花之造化,又何止四季变迁。日映花美,风动花轻,花之美随着朝暮风雨之变而变化。不同季节的花,擅长也不同,所谓“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也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说,梅花是独立寒冬的话,那么,春花对于审美者而言,则有太多的选择:迎春、报春、丽春、醉春、剪春罗、练春红,都以春为花名;山茶、海棠、芍药、丁香、杜鹃、连翘,皆为古人所喜也。光就“优于色”之桃花而言,就有红桃、白桃还有紫桃这基本的三色,梁简文帝咏初桃诗云“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便描绘出春桃的色之美与美之色。中国人为何如此爱花?因为人间有“爱”,所以草木才“缘情”,赏花遂成“人间乐事”。

现如今,中国人在各种新媒体账号上赏桃观菊、伤春悲秋,其实也是继承了古人的审美样式。在微博和微信上进行的日常写作,也好似传统文人的书法日课一样,融入了生活当中。一幅幅图像与所配的文字,也好似传统水墨画里面的书画合一。最难得的是,写微博、晒心情如采取了文学的春秋笔法,接近古代文人写四时以抒怀。踏花伤春、夏日消暑、远足悲秋、冬日幽居,亦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题材。中国人的四时审美传统其实从未中断过,难道不是吗?

礼乐精神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这种中国式的宇宙观,其实呈现出来的乃是宇宙的生命节奏。这来自中国人早期的关联性思想,认定天地万物与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关联性宇宙观影响了日常生活,如准备食物与药物,对未来的占卜,婚姻中的契约,敬神、鬼和祖先,还有凭吊。中国古人极其敏感地在其中发现了律动感,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总结:“四时的运作,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中国古代哲人是‘本能地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便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之千载大智慧。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复兴礼乐相济之传统,孔门儒学始倡六艺之教,但更赞天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至少自《礼记》成书年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充分的宇宙生命意识:“乐者,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无疑是把宇宙给音乐化了。与此同时,古人又将礼当作“天地之序”,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终究是合一的。所以,作为“乐的精神”的和、静、爱,就被看作“情之不可变”;作为“礼的精神”之序、节、中,则被视为“理之不可易”。而情与理,乃是相互交融与本然合一的,从而将“情理结构”深深地植入华夏文化心理当中。

从时间的生生之妙观之,一方面,中国传统审美生活重在变与易的生生不息,亦即生命的变化无穷。《易经·革卦》观四时之变,“治历明时”,《易经·鼎卦》观空间鼎象,“正位凝命”。这两卦分别象征“时”与“空”,并阴与阳相推而变“生生之谓易”,共同构成了“时空合体境”。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生活审美还重在“变化于无为”,并在“虚”的层面直接与道、气和空的宇宙本体贯通。钱钟书先生曾论及“老子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虚无因应”,意指道家的虚无观念也是因时间观念而起,顺应自然无为而行的。老子应时,庄子更以顺邃时宜为美。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体贴于传统审美的生生之妙,其实就是在谱写一篇天地大作,我们可以将这本大书之命名为“生活与时间”。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中,中国人侧重审美性的享受,在对天命的顺应与应对之中,中国人又侧重宗教般的信仰,但二者又是彼此交织的,皆指向了境界性的自由与自由性的境界。这才是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大德的“天地境界”也。

实际上,我之所以撰写《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也是意在重新提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即重寻这种天地之间的“大美”: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

(作者:刘悦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