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种植元年”1986年,虽然105亩水田勉强种出了稻子,但因缺乏技术支撑,导致产量低、米质差,关键是农民不买账,认为“种那破玩意有啥用”。
嘎什根乡创业村西侧的一栋白色二层小楼,是农业科学专家常驻的白沙滩灌区试验站,这里亦是镇赉破解种稻技术瓶颈的智囊库。36岁的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家住长春,每年有200多天扎根镇赉。“今年进行了育苗激光辐照技术、钵体育苗有序机抛技术、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等技术示范推广。”他说,镇赉稻田的科技翅膀更硬了。
1988年是镇赉水稻的“科技元年”。51岁的吉林省农科院水稻专家李学谌带着团队进驻嘎什根乡。从就地取材改良土壤pH值的“马粪调酸法”到最初模仿日本专家藤原长作的“旱育稀植法”,从长白9号至20号解决“水稻能种”的品种问世到吉粳88实现“水稻高产”的良种推广,从“以水改土”的主线拓展到棚、温、光、肥等全元素覆盖……
34年后,农科院专家已在镇赉完成了三代接力。“以稻治碱,听着容易做起来难。”王建国回忆,多年来,镇赉稻田之变靠科技破解了三个瓶颈。其一,以水压碱洗碱,把不毛之地改成了良田;其二,小拱棚育苗,解决了庭院不能育苗问题;其三,大中棚育苗,解决了不能种植140天生长期以上品种即中晚熟品种的问题,“生长时间越长,大米才越好吃”。
为了彻底解决“旱期无水可用、汛期余水成灾”的水之瓶颈,白城地区于2007年和2013年先后启动“引嫩入白”和“河湖连通”工程,将汛期嫩江水系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泡沼和湿地,使“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共同纳入生态大循环,进一步将盐碱滩滋润为米粮川。
“水稻领衔”擦亮新名片
清风送爽,车驰镇赉“沿江经济带”,时而看到白鹭、红嘴鸥划过天空、纵入绿海,远处风车轻转、牛群闲憩、芦苇摇曳,构成吉林西部特色的盛夏图景。镇赉是“中国白鹤之乡”,又地处“冬捕经济带”,虽未直通高铁、航班,但近年吸引的自驾游客数量却涨幅明显。如今,人们到镇赉打卡的项目不只有观鹤、吃鱼,还要尝尝美味的弱碱米。
大屯镇大官村英台农机合作社的水稻育秧大棚里,张伟查看着土豆长势。他说:“水稻大棚不能闲着。”33岁的张伟是远近闻名的新农人,近年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上个月带着社员布置完村路景观带的他,最近又在酝酿稻田观光游,琢磨着如何让地产的米、鱼、羊搭配出“下饭鱼羊鲜”。无独有偶,孟庆江的合作社也刚入手了橡皮艇,筹划试水三产。
“光靠农业,农民收入基本已到天花板。”镇赉县委书记刘振兴介绍,2021年,镇赉实现农业总产值81.1亿元、同比增长2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058元、同比增长12%,“水稻大县”已满足不了镇赉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当地还要以“三双一旅”思路进一步实现产业融合升级,为“水稻强县”擦亮新名片。
所谓“三双一旅”,是以水稻、水产“双水”撬动,以肉牛、奶牛“双牛”带动,实施传统能源、新型能源“双轮”驱动,综合调度域内湿地、草原、白鹤、冬捕等资源,将吉林西部盐碱滩上这座县城打造为新晋旅游名城。
“三双一旅”思路下,水稻依然是领衔角色。2022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力争到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到1000亿斤。作为全省水稻第一县的镇赉为完成目标,今年正在增地与增技上发力。位于四方坨子农场等地块的87万亩后备耕地资源已被列为水稻增产潜力动能。镇赉今年引入的袁隆平院士天津技术团队正在五棵树镇下辖村屯进行“打擂”试验,以期硬核新品种脱颖而出。
走进位于县城东部的吉林好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轰鸣的立式砂辊碾米机等设备组成的年加工水稻10万吨生产线“空无一人”。“我们采用电脑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运行时终端只需7个值班人员。”副总刘岩介绍,公司现有8个系列产品,远销国内17个省份和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
以好雨米业为龙头的稻米加工企业,目前在镇赉已壮大至50多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稻田还孕育出糙米、米粉、米线、米糠油等产品,依托镇赉之赉拆分出谐音梗“来贝”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线上销路。由吉林省秸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年产50万吨的秸秆饲料项目,今年将完成一期投产实现10万吨“秸秆变肉”产能,预计3年全部投产后助力镇赉水稻一二产“吃干榨净”。(记者 王昊飞 王帆)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