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读音相同】坐一次车(QQ),洪镇飞笑?另外单词发音变了吗?差不多40年前确定了

时间:2023-03-20 11:48: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讹传讹外,也没有将部分文字读音的变化说清楚,从而引发网友误解。较为典型的是几首古诗中部分文字的读法,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等。从核查看,根据1985年审音表,这几个字的读音就已经确定了,而不是新近才改定的。但为什么部分网友反映,自己学的和规范读音不一样呢?

黄安靖表示,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由古音和今音不同造成的。所谓古音与今音之差,并非只发生在当代。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从先秦到汉、唐、宋,读音的变化,最早宋人就已经发现,某些字的读音在一首诗中不合韵脚了。为此,宋人采取的办法是临时改一个字的读音以便读起来还押韵。这在语音学中称“叶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明清以后,“叶音”之法逐渐被淘汰。

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为例,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绝,即以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押韵。这三个字用普通话念起来并不完全相谐:“回”读huí,“衰”读shuāi,“来”读lái,要说押韵,只有同属开韵(ɑi)的“衰”“来”可以算得上押韵,而属于微韵(ui)的“回”字不能与之相押。过去,为了解决今音不同韵的矛盾,把“衰”字原来的读音shuāi改为cuī,许多唐诗选本和小学语文教师都对此加以采纳。

那么,“鬓毛衰”的“衰”读cuī,有没有史料作依据?改读后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矛盾?实际上,两者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首先,此句中的“衰”若读cuī,与诗文本意不通。

“衰”是个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读:suō、suī、shuāi、cuī,后两读延续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项:读cuī,用以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和“由大到小依照一定标准递减”,如衰序等意义;读shuāi ,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衰”读cuī的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的意思。

在这句诗中,“鬓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意义明确而没有歧解,所以应该读shuāi。改读的结果,反而易造成理解障碍。

其次,将“衰”改读,也不能解决全诗押韵的问题。这首诗的首韵“回”(huí)与末韵的“来”(lái ),今音分属两个不同韵部,这是全诗韵不同的关键。当“衰”读shuāi时 ,虽与前面的“回”字不谐,但与后面的“来”字押韵;改读cuī音以后,与“回”字合辙,但与“来”字拉开了距离,并没有收到协同全诗韵读的效果。

同样的,在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把“斜”读为“xiá”似乎就押韵了。但西安人杜牧真的会把“斜”读xiá吗?这就又需要一番严格的学术考察。

黄安靖说,从古音到今音(普通话)的变化原因和规律十分复杂,“很多古音都已经发生变化了,为何只改韵脚?实际上是改不胜改的”。从语言的统一规范来说,“从今不从古”的原则更为合理。

那么,是否所有的读音都遵循“从今不从古”?有网友担忧,如果一个字“读错的人多了”,错误的读音反而渐渐变成了规范的读音?

“语言的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要将其与简单的错用区分开。某些‘误读’的读音之所以得到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必定有其符合汉语内部结构规律的原因,‘共识’才会产生。当然,语言的变化情况很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适合一刀切的做法。”黄安靖说。

事实上,有一些特殊名词的读音就更适合采用“名从主人”的原则,即当地人怎么读就怎么读。如安徽六(lù)安、浙江台(tāi)州、山东东阿(ē)等地名,仍旧保持了古音。

记者手记:别把汉字读法当引流法宝

上海辟谣平台在查证中发现,之所以每一次“这些字读法变了”会引发关注,背后是公众对母语的珍视,对语言背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视。语言是文明的旗帜和统一的心理认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因此,对待语言问题,必须慎之又慎。

然而,公众对母语的感情却被部分自媒体当作引流法宝,时不时就拿出来炒作。而且在新的传播过程中,或是别有用心,或是能力不足,均不将读音变化的真实原因加以说清,反而以讹传讹,煽动网友感情,诱导传播。以上做法需要揭露并批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帖子的热传也说明,语言文字极受关注,关于部分文字究竟怎么读,公众十分在意。这就需要专业机构多做宣传普及。

一方面,专业机构不仅告诉公众不同的字怎么读,还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读。在这项工作上,基础教育应当发挥作用。在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上,什么字读什么音,都会有标准答案。不过,除了让孩子们知道标准答案,也应该指导他们了解为什么这么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让孩子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将优美又有内涵的语言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争议的读音,也希望学术界尽快得到共识,让符合大众心理预期,即语言学家所称的“得到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符合汉语内部结构规律”的异读音标准尽快出台。

延伸信息:这些字应该这么读

对于网帖中提到的读音,上海辟谣平台一一进行了查证,发现大部分读音早在1985年就已修订:

·确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záo)。(网帖内容,下同)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凿záo(统读)。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查证: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显示:荨,原审音表为(一)qián(文)~麻(二)xún(语)~麻疹;新审音表为荨xún(统读)。

·“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 bǎn。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呆dāi(统读)。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唯wéi(统读)。

·靡(统读mí):“靡靡之音”一词中曾经读作mǐ。

查证: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显示:靡,原审音表为(一)mí~费(二)mǐ风~ 委~ 披~;新审音表为靡mí(统读)

·从,统读cóng,取消cōng(从容)。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从cóng(统读)。

·脊,统读jǐ,取消jí(脊梁)。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脊jǐ(统读)。

·迹,统读jì,取消jī(事迹)。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迹jì(统读)。

·绩,统读jì,取消jī(成绩)。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绩jì(统读)。

·框,统读kuàng,取消kuāng(门框)。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框kuàng(统读)。

·拎,统读līn,取消līng(拎东西)。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拎līn(统读)。

·澎,统读péng,取消pēng(澎湃)。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澎péng(统读)。

·绕,统读rào,取消ráo(回绕)。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绕rào(统读)。

·往,统读wǎng,取消wàng(往前走)。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往wǎng(统读)。

·寻,统读xún,取消xín(寻思)。

查证: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显示:寻xún(统读)。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读zuō,其他场合都读zuò,即取消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查证: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显示:作,原审音表为(除“~坊”读zuō外,其余都读zuò);新审音表为作(一)zuō~揖 ~坊 ~弄 ~践 ~死,(二) zuó~料,(三) zuò~孽 ~祟

从“作”来看,网帖提到的读音变化是1985年的修订稿,而非2016年的修订稿,新的修订稿实际上恢复了zuó~料的读音。

来源:作者:施晨露 任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