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贞开头的微信名字有哪些】网络定义:“指尖诉讼手掌事件处理”

时间:2023-03-11 10:02:3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惠庆(新华社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各级法院正在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正义。网络法院是司法和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重大创新实践。互联网法院是怎么办案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不出门完成诉讼”

中国互联网法院正在迅速发展。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19天后,广州互联网法院也正式成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4日发表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互联网案件约12万件,8.84万件,网上立案申请率96.8%,全过程网上裁决8.8万件,一审复利起诉率98件。

“互联网法院在网上完成诉讼程序的全过程,包括电子诉讼平台、有效起诉、仲裁、立案、证明、质证、法庭、宣判、交付、执行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小平指出:“大多数案件当事人可以不出门完成诉讼,从而实现诉讼程序从离线到在线的转变。”

移动微型法院也在很多城市进行试点。201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2个省进行了“移动微型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创建了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程序转移到手机移动端,实现了在线有机融合和无缝联系,使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机事件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动微法院实名登记者达116万人,登记者达7.32万人,网上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AI有助于24小时不关门。

网络法院审理案件比传统法庭更有效率。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的网上审判平均为45分钟,案件平均审判周期约为38天,与传统审判模式相比,分别节省了约3/5和1/2,显示了互联网给案件审理带来的效率红利。

效率的背后是信息技术支持。人工智能AI是法官的智能助手,可以根据法官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资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中存储的案件数据,自动生成法官可以使用的文件草案。此外,人工智能AI还可以在24小时热线上回答当事人提出的相关问题。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第二庭主审法官表示,工作人员将梳理当事人经常咨询的问题,全部编辑专业回答,然后与法官的语料库内容一起形成诉讼咨询服务。只要当事人提出高频问题,就会生成自动回复。

云视频技术有助于互联网法院打破空间限制。云视频技术为当事人提供了电脑端、移动微法院小程序、浏览器等多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当事人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法庭和调解,从而为参与者节省时间成本、成本。公众也可以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旁听案件,共同关心互联网热点事件的审理。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元指出,部分当事人可以在家里参与审判,甚至可以在咖啡馆进行,这是互联网法院的开庭场景。

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也能大大降低成本。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院安军法官表示,与传统的公证相比,区块链技术将证据收集时间从几个月减少到了瞬间,大大降低了证据的物力成本,财力成本从几千元降低到了几元,甚至免费降低了。

构建数据安全“防火墙”

今后网络法院的发展离不开立法先行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张雯表示,2020年将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探索区块链的具体应用场景,努力构建“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的新模式。

推进区块链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研究和开发也是重点工作。张源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个专门机构组成司法工作组,最终形成了《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细则》和《天平链接入测评规范》,领先司法审判规则,防止电子证据被不适当承认,提高审判效率。

随着越来越多司法数据的“云”、“链”转变为电子数据,保护这些电子数据免遭盗窃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詹剑峰说:“数据是隐私的,特别是今天,很多司法数据都是用电子数据保存的,因此建立强大的防火墙等防范措施很重要,不要落入不法分子之手。”(李振伟、梁伟)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