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霸气的微信三人群名字大全】冲向重庆山火的骑手:“你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

时间:2023-03-09 16:38:5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8月份重庆的高温不低。8月21日晚22时30分左右,重庆市北湾区谢马街核桃村突发华亭。

对重庆人来说,有核桃村的缙云山很特别。巴山夜雨上升到秋池,这里是异常恩施区的“巴山”。陈云山不仅滋养了大重庆人,也是重庆人心中非常重要的城市标志。

这是8月24日拍摄的重庆市湾区和非山区交界一带发生森林火灾地区景象的样子。新华社记者王全超照片

“陈云山着火了,作为重庆人,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再说山路难走,现在是需要摩托车的时候,我们必须去现场。”这句话概括了所有摩托车骑手的心。

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崎岖的山林路上摇晃,摩托车骑手们把油门踩到底,不顾自己的安危,第一次到达现场。

到达现场时,没有人问他们“你是谁”“你来干什么”。他们的摩托车不停地轰鸣,回答了一切。

只要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喊“能搬便当的人”、“有空车的地方”、“来了几辆沙滩车”,骑手们就不约而同地启动车辆,按喇叭,扯着嗓子喊。“这里!”

8月25日晚上,山顶隔离带上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严阵以待。新华社记者王全超照片

不管火势多么凶猛,摩托车骑手们都载着物资跑到山上,越过碎石爬上陡峭的山坡,扬起厚厚的灰尘。在北石的山火现场,摩托车的轰鸣声几乎没有停止。

「我是司马人,我不会来的。“我是‘重庆崽’,我谁都不会来。”这些骑手中,有些是专业道路考试员、摩托车爱好者、送货员、刚成年的学生。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完全不知道,但都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有站得住的理由。

从21日开始,这些摩托车骑手在森林火灾现场进行接力运输,使原来没有火的地方有灯。让本来没有路的地方有路。

他们用行动表明重庆是“所有人”,也是不被困难打倒的英雄之城。

骑手们缝上了“人人网”

沿着上山的轨迹,山火现场在途中设置了不同的集散点。

集散点和集散点之间,有些路段汽车可以通过。有些路段只能摩托车。有些路段只能玩越野摩托车。有些路段只能步行去。

山越高越陡越危险。

有些骑手负责在路况好的路段运送材料。有些骑手弃车,在陡坡上用人力接龙的方式传递物资。有些骑手拿着灭火器,直接去高处的隔离队,守在专业救援人员后面。

8月25日,在重庆市北湾区缙云山,救援人员逆行前往火灾现场灭火。新华社记者黄伟照片

他们自发地跑来,又自发地形成了长长的接力“链条”,勇敢地与山中的“龙”对抗。

8月25日晚,Shima街山火灭火工作迎来了用火攻击火的“最后一刻”。为了有效地扑灭名画,救援人员决定将人工点燃的火与向另一边燃烧的山火相接,使结合部突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

"救援人员准备点火."25日晚上9点左右,20多岁的送货员郑晓峰和数千名摩托车骑手在山脚下等着,实时交流情况。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把大量救援人员和物资运到山上。包括郑晓峰在内的很多骑手已经绕轴数十个小时了。此时,他们可以休息一会儿,但他们谁也不懒,还在拉紧绳子。

那天晚上,他们和数千万重庆人一起看着山顶上的火焰,焦急地等待结果,希望山火成功熄灭,期待与山火正面对抗的救援人员能平安归来。

8月25日晚,在重庆市北湾区陈云山,现场救援人员坚守火场一线

灭火。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你在隔离带吗?注意安全啊。”35岁的志愿者陈晓蛟站在隔离带旁时,收到了妻子的信息。

“你放心,我离得远。你早点睡。”陈晓蛟没有告诉妻子,他此刻离消防员仅100米,风向一旦发生变化,大火瞬间可能会朝他扑来。

“我是蓝天救援队成员,有丰富的救援经验。当我知道隔离带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时候,我丢下车,拿起装备就上了。”陈晓蛟回忆道,当晚,几百人正在山脚下排队,抢着报名,争先恐后地想上去。

当晚,一张经典的照片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流传着——山火现场,左边是熊熊的烈火,右边是站在隔离带旁,成千上万救援人员串起的一条“白色灯链”。

8月25日晚,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的山火现场。受访者供图

一座城市,都被这种勇敢触动了。

10点,11点……最终,当救援人员高声喊出“胜利了,胜利了”,这座城市才真正入夜。许多重庆人提在嗓子眼的心,也纷纷放了下来,“今晚可以安心睡觉了”。

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明火扑灭只是一个开始,余火扑灭工作还在继续。

26日凌晨,山下的郑晓峰和其他骑手们一起,又一次发动了摩托车,齐刷刷地朝着山上的方向驶去,想去接英雄下山。

他们没想到,在他们上山接人下山的同时,越来越多新来的志愿者此时跟在他们身后,一起上山。这些摩托车骑手们,在这个夜晚,犹如一条发光的“小龙”,快速地“游”进了大山深处。

34岁的志愿者余勇当天因为工作原因,凌晨才赶过来。深夜,他爬到那段无法通车的陡坡,和几百个志愿者一起,接力向上运输着灭火器。

8月25日晚,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志愿者排成的“人链”在接力往山上传送灭火救援物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陈晓蛟此时也并未离开,正在和其他志愿者进行余火扑灭工作。正当他抬起头,换灭火器的间隙,他突然和一个年轻男孩对上了目光。陈晓蛟很吃惊,他的表弟居然也在救援现场。

“弟娃,你怎么在这里?”

“我在这里好几天了。”

“你要注意安全。”

“哥,你也是。”

两人短短交流了几句,便又开始继续自己手头的工作。

早上6点,陈晓蛟觉得“身体有点遭不住了”,决定下山。

在他走下陡坡时,不敢相信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一大群摩托车骑手在我面前,没一个闲着,还在帮忙运输物资。我没想到这个点,还有这么多人上山,而且很多都是‘00后’,我真的被这些年轻人感动了。”陈晓蛟站在原地,鼻子一酸,第一次在山火现场流下了眼泪。

8月24日,摩托车志愿者队伍向山火救援前线运送人员和物资。新华社记者 朱高祥 摄

当他来到开阔的山脚下,他发现这里人和车更多,“现场已经水泄不通”。

一个朋友在人群中看见他,走过来跟他打了声招呼。

“我昨晚想着这个火,愣是一晚上没睡着,我觉得我今天必须来做点什么。”

“没必要知道我的名字”

对于在现场志愿工作了4天的郑晓峰来说,他就是一个“骑摩托车运输物资的,一点都不辛苦”;对于拿着灭火器、直接冲到火线的陈晓蛟来说,他前面还有一群消防员、武警官兵顶着,“我觉得我没什么危险的”;对于专门骑了1个多小时摩托车赶到现场的余勇来说,“没必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出了一份很小的力”。

被大部分人视为英雄的他们,却反复强调,自己干的事情不值一提,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们。

8月25日晚,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消防救援人员在火场一线灭火。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他们提到了那些冲进火线的消防员。一位曾在涪陵区参与救火的志愿者感叹道,“这么热的高温下,这些消防员就这样径直地走进了火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我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他还清楚地记得,他上山给消防员送水的时候,有个消防员在火中工作了五六个小时,已经极度口渴,拿到一瓶水,看到旁边零星的火花冒出,赶忙将手上的水浇了上去,最后自己一口都没喝到。

他们提到了驻守在物资集散点的志愿者。“每次我们一开车回到集散点上,那些志愿者就把藿香正气液给你打开,把葡萄糖递到你嘴边,生怕我们渴到了,累到了。”陈晓蛟说。

8月26日凌晨,“摩托大军”志愿者向山顶运送人员与物资。新华社记者 朱高祥 摄

每个物资集散点,不仅有大量的水、药品、食物,还有新鲜的盒饭、雪糕、墨镜、毛巾、成堆的用来保温的冰砖……专程过来志愿的外地消防员在现场惊讶地说道,他们此前从来没有体验过坐摩托车去灭火现场,也从来没有在山火现场吃到过雪糕。

他们也提到了很多没有出现在现场的好心人。有的餐厅老板免费提供盒饭,并且在厨房里反复强调,“多点肉,少点黄豆”;有的加油站为这些志愿上山的骑手,免费加油;有的修理店老板,维修完车后,分文不收;有的出租车司机知道乘客是上山帮忙时,直接免单;有的重庆人不能赶去现场,一直在找渠道捐款;有的老乡拦住外地消防员的车不让他们走,一定要把“土特产”塞到他们车里……

8月26日,在重庆北碚区歇马街道,“摩托大军”志愿者运送物资和人员上山。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他们还提到了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的骑友。“我知道有些年轻孩子车和油钱都是借来的,自己其实条件并不好,但还是坚持要来现场出一份力。他们这么多天,都没有工资拿,还要自己付油钱。”陈晓蛟说。

“我看到一个兄弟,送完物资后,瘫在地上,一直用矿泉水浇自己头,说自己起不来了,要休息一下。结果过了十几分钟,我在山上送物资的时候,又看到了他。”余勇说。

“这几天,没有骑手能做到一点不受伤。山路不好走,大家又背着很重的物资,很容易摔跤。但是大家摔倒了,就把车推起来,继续走。没有人喊累,没有人说痛。”郑晓峰说。

他们提到了这么多人,却唯独没有提到自己。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这次山火让大家看到了,英雄也有出处。

这些英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国籍,都聚集在一个叫“重庆”的地方。

这座城,有烟火气,也有英雄气。

(郑晓峰和余勇为化名)(记者 陈青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