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寓意微信群名字】开创亡国、政治忌日、西藏援助事业的新局面。

时间:2023-03-08 12:34:2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持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要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西藏事业新局面。”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习近平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集体式”援助等西藏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地回答了西藏民生改善从“有没有”到“不好”的新时期命题。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逐渐成为西藏援助事业的起点和立足点,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交流,深入发展。随着西藏继承峰的不断传递,很多西藏干部人才受到“西藏精神”的鼓舞,在西藏扎根,奉献雪田。

截至2021年底,西藏实现了400多种“大病”,自治区不交2400多种“大病”就可以治愈,全区平均寿命从2015年的68.2岁提高到72.19岁。

柳斯等福建省“团体式”志愿长20名教师的不懈努力,使皮划艇区二级中学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升学率达到100%。

两地结成了两对党支部,互访、建立微信工作群、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加深了理解,同时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论白朗在蔬菜种植、销售领域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山东援外干部多年的无私奉献。

时间过去了5年,西藏自治区滋贺市江桥县教师昆山仍然没有忘记对院长医生的思念。

2017年,吊丧被确诊为枕骨大湄公河侧巨大脑膜瘤。这种疾病的发病位置与延寿相邻,手术非常困难。幸运的是,他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见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团体式”志愿殡葬医生,并进行了宣传。

宣传组为昆山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经过10多个小时的手术,昆山的肿瘤顺利切除。这是自2015年实施医疗人才“集体式”援助工作以来,西藏群众无法给高原看病的缩影。

西藏援助事业是新时期党的打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

“中央支持西藏,在全国范围内支持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要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西藏援助事业的新局面。”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习近平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会见了西藏干部人才代表。他强调:“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不缺氧就不精神不足。这种精神是革命的理想高于天空。你们在高原上精神高于高原。这件事必须一个接一个地继续做下去。一方面支援西藏,集中力量做了大事。一方面锻炼干部,增加队伍。援助可能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局面。创新“集团式”援助和西藏等援助制度机制,有效地回答了“不”到“好”新时期的命题,改善西藏人民的生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逐渐成为西藏援助事业的起点和立足点,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交流,深入发展。随着西藏继承峰的不断传递,很多西藏干部人才受到“西藏精神”的鼓舞,在西藏扎根,奉献雪田。

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请求,来自全天下的援助干部人才带着全国各省、各部门单位的援助资源和发展经验,继续在雪地高原上奋斗,不仅留下了深厚的民族意识,而且为建设更加团结富裕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品尝了安徽省核电站干部和企业家代表赠送的粽子(2022年6月3日照片)张汝峰照片/本刊

“集团”援助西藏给民生带来了巨大变化。

“多亏了医疗人才的‘团体式’支援场,很多西藏患者可以在家门口看病,节省了远赴户外看病的班车诺顿,减轻了经济负担。”西藏自治区卫健委主任葛山玉珍告诉记者,世世代代困扰西藏人民的“看病难”已经基本解决。

2015年,中组部与国家卫健委一起协调7家大邱援建省65家医院及卫健委直属医院,选拔医疗专家开展“集体式”增援。

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支持干部人才2处处长邓宝对医疗人才“团体式”增援的主要做法是,对过去西藏无法治愈的大病急病,帮助“原包科”整顿支援医院或提高相关部门的诊疗水平,配备具有高级职称的增援医疗专家作为部门负责人。采用“团队、专家、导师、弟子”模式,培养当地医疗人才队伍。将来

区外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引入西藏,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等。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彭斌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从“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转变,立足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提升西藏医疗水平,填补了西藏医疗领域的诸多空白。

截至2021年底,通过7轮1300余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和广大本地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1+7”受援医院的诊疗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幅跃升,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6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医院。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精准培养了西藏本地不同层次医疗骨干2400余名,新建临床、医技等科室243个。其中,首设科室116个,初步形成覆盖诊疗、救治、病理、检验、影像等较为完备的科室体系,大大提升了本地医疗服务能力。

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68.2岁提高至72.19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9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纳入中央干部人才对口支援工作体系,从全国17个省市和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选派400名教师进藏,集中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开启了教育援藏新阶段。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援藏是我最无悔的选择。”

“援藏是缘分,是责任,是意志的磨炼,是精神的升华,更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有一面援藏教师风采墙。墙上一则则感言,传递着援藏教师的心声。

今年58岁的刘斯,是厦门信息学校正高级计算机讲师。2019年8月,她来到这里进行第二次援藏。课外负责电脑社团的活动组织,教会学生电脑动画和图像处理技术,协助提升全市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从海滨到高原,刘斯始终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

在刘斯等20位福建省“组团式”援藏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升学率达到100%。

与福建省同时,天津市“组团式”援藏教师帮助昌都市实验小学开设了无人机编程、机器人操作等科创课程;陕西省等地“组团式”援藏教师牵线搭桥,推动受援学校和支援学校开展云端课堂、直播教学、异地授课、线上交流等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触屏可得。

“‘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西藏中小学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有效弥补了西藏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短板。”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尼玛次仁介绍,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注重激发、培育西藏教育内生动力。针对西藏的理科教学短板,援藏选派的数理化教师超过半数。

借鉴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的经验做法,第九批援藏干部探索开启了“小组团”援藏方式。创新技术源源不断送上高原。

海拔43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土地贫瘠,多是砂石地、盐碱地和戈壁滩。除了耐旱耐寒的红柳和班公柳,其他植物难以生长。水果蔬菜更是常年需要从其他省份运到这里。

在阿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陕西省援藏工作队采取农业科技“小组团”方式,攻克了番茄、甘蓝、火龙果等20多种蔬菜水果高海拔地区种植难题,一大批优质农产品落地生根,年产量总计达到43万公斤,可以满足当地70%的市场需求,雪域高原“蔬果飘香”由梦想变为现实。

“小组团”式援藏的特点是“短平快”,在保持现有援藏总体格局和支援关系基础上,从有关对口支援省市选派结构合理、人数适当、专业配套、运转高效的援藏团队,聚焦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特定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支援,帮助重点发展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小组团”方式重点围绕西藏自身解决不了、通过援藏可以解决的难点问题确定目标任务。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总领队杨晓林介绍,截至目前,“小组团”援藏已帮助西藏打造特色品牌71个,引进先进技术228项,攻克技术难题126个,受援地区在理念创新、紧缺技术支撑、特色产品销售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

长期研究援藏机制的云南大学教授杨明洪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组团式”援藏已成为精准补足西藏民生短板、发展短板的法宝,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在新时代的新体现。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打理管道式水培种植的蔬菜(2017年9月1日摄) 晋美多吉摄/本刊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

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援藏干部人才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每项援藏工作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结对认亲,促进水乳交融。“你们的乡村旅游做法和蔬菜种植技术,很值得我们学习。”今年2月1日大年初一当天,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村民洛桑旦增,通过电话向3000公里外的“结对亲戚”李光超送去新春祝福。回忆起2年前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参观交流活动,两人笑容满面。

李光超是堰河村的致富能人。2019年以来,襄阳、琼结两地开展以“党建结对、群众认亲”为主题的“走亲戚”活动,成为湖北省援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的一次新尝试。

两地结成对子的党支部,通过相互走访、建立微信工作群,分享各自工作经验,在加深了解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藏族群众代表与结对认亲的汉族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琼结县中小学与襄阳市35中、襄阳市46中小学部的185对学生互通书信,结对交友,共同成长。

第九批湖北省襄阳市援藏工作组组长陈永涛介绍,目前,琼结县已有540多户群众与襄阳群众结对认亲,占全县农牧民家庭近20%,涵盖两地人口超过3000人。

传承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是国家级非遗黄梅戏《女驸马》唱段,如今被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用藏汉双语演绎得别有一番风味。“在排练中,援藏老师带领我们逐字讲解词句含义,学生们对文化经典的深层底蕴理解更深,发自内心地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拉珍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援藏工作队深化文化援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将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作为试点,设立美术、书法、剪纸、太极拳、锅庄舞等社团。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推动福建漆画和昌都唐卡相融合,探索发展唐卡漆画文化产业……

就业援藏,稳固民生之本。三年前,那曲市安多县帕那镇的洛桑,通过考试进入辽宁省盘锦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应急科工作。勤奋的洛桑,很快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在这里,我学到了先进的医疗卫生规范,终生受益。我还遇见了蒙古族的妻子,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洛桑说。

2012年,就业援藏工作正式启动。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对口援藏省市和援藏中央企业,为西藏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西藏大学生选择到区外就业。

据统计,2019年以来,各援藏工作队协调援派省市、单位规划就业岗位,组织开展专项招聘500余场次,推动4700余名西藏本地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

“一方面,就业援藏帮助西藏的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理想;另一方面,西藏学生也亲身体验到祖国的发展变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西藏自治区人社厅副厅长达娃次仁说,就业援藏既缓解了西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西藏昌都市妇幼保健院的援藏医生为患者治疗(2022年4月7日摄) 周荻潇摄/本刊

“一茬接着一茬干”

行走在日喀则市白朗县温室大棚,传统方式种植的黄瓜、番茄,挂满枝头;无土栽培的苦苣、茼蒿,青翠繁茂;高原罕见的车厘子、荔枝,晶莹剔透……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说起白朗在蔬菜种植销售领域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山东援藏干部20多年来的无私付出。

1995年,第一批山东省援藏干部尝试在白朗发展蔬菜产业。1998年,第二批山东省援藏干部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并试种成功……

2019年以来,第九批山东省援藏干部实施“对标寿光·高原果蔬产业提升行动”,筹措资金4300万元帮助当地建设精品果蔬加工区和恒温库等冷链仓储设施,新建270亩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20多年来,山东省援藏干部盯住蔬菜产业,一茬接着一茬干,把白朗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满棚、瓜果飘香之地。如今的白朗,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七彩庄园、中农圣域、珠峰农业等一批现代果蔬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正在建设万亩果蔬产业园。

“在援藏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是广大援藏干部的共识。

时值7月,日喀则市仲巴县依然寒风萧萧,早晚还得裹上棉袄。这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来自中国宝武集团的援藏干部徐坡,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

2019年,徐坡放弃了上海优渥的生活条件,申请援藏。从海拔几十米的沿海大都市,来到高寒苦远的仲巴县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他开启了另一种人生。

刚入藏不到2个月,徐坡的调研脚步就踏遍了仲巴县13个乡镇。其中,乡镇小学是他必去的地方。经过扎实深入的调研,仲巴县启动了教育基础振兴项目,第二年就为6所乡镇小学建成了标准运动场,3所小学的示范直饮水工程完工。

“援藏经历提升了我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丰富了人生经历,激发了工作潜能。”徐坡说。

今年,徐坡已经完成本轮援藏任务。未来,他还将继续留藏工作。“我总觉得三年的时间太短了,我想继续留在西藏,再为这里出一些绵薄之力。”他说。

1994年至今,先后已有近12000名援藏干部人才来到雪域高原。他们中的一些人,把生命留在了高原。

今年5月8日,48岁的中信集团援藏干部王军强,在下乡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因公殉职。援藏前,王军强担任中信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总经理。

“其实,无论是工作生活条件还是个人的前途,在大连、在中信集团,对于军强个人都是最优选择。但他还是选择了援藏。”中信集团援藏干部、申扎县委副书记李志刚说。

王军强所在的申扎县平均海拔4700米。头晕、恶心、无力、腹泻,高海拔带来的强烈不适,没有让王军强降低工作标准。协调设计订制那曲牧区第一台牵引式牧居车,在藏北率先开展县长直播带货……他不舍昼夜。

“组织派我来援藏,工作时间有限,要争分夺秒为牧民群众多办些实事。”王军强生前的这番话,同事们记忆犹新。

“出事前,我们还在讨论怎样引入湖南益阳黑茶,与申扎藏药融合制作藏药养生茶,筹划着资助申扎大学生的教育援藏项目……没想到他突然离开了。”李志刚对记者说。

巍巍高山,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滚滚江河,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我奉献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故事。

2022年7月,第九、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完成轮换交接。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正接过接力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沈虹冰 张京品 翟永冠 陈尚才 刊于《瞭望》2022年第32期)

来源:《瞭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