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智平
校外培训该去哪里?
教育治理热点四个问题(一)
学生校外教育时间分布
学生校外教育内容和方法分布
编辑
为什么校外训练越来越严重?为什么课后三点半“爱你不容易?”?为什么学校减少家长却增加负担?为什么学生总是那么忙?
这些教育的热门话题反映了当前教育统治的困境。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与以往相比,教育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分化、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不断加强,教育理念和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些新衍生的教育热点问题,必须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课题组对上述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探讨了教育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编辑部为了帮助有关部门尽快找到对策,特地约定了这组文章。
——————————
近年来,中国校外培训市场发展良好,但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反教育法,“应试”导向严重,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训练困难奖可以说是难以控制的痼疾。”家长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有身心健康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我担心孩子会输掉分数竞争的起跑线。其他孩子都学那么多,我们不学一点就好了吗?所以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要继续解决。" "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经常动手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例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从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核心部分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9年教育部等6个部门联合发行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是国家一级颁布的第一份校外在线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最近,多家校外教育机构多次收到各种“罚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相关部门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决心。这个校外训练到底要去哪里?为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现代化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于2019-2020年在我国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6个省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校外培训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门调查。课题组分别对省会、地级市和县级市的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130多所中小学的1万多名学生。
郊区训练的发展不能就这样放任不管
近年来,校外教育机构的野蛮生长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但其背后的混乱对学生、家长和学校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收费过高,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扩大了教育“内卷”现象
校外培训每小时收费很多,根据内容和方式每小时可以得到50 ~ 500韩元,根据“再穷也不能教育,不能再辛苦”的思维方式,家长们经常根据需要为子女选择一定的校外教育课程。
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7.8%的学生表示,每月用于校外教育的费用超过1600韩元,近20%的学生表示,每月教育费用超过3200韩元。对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五年级家长张老师告诉课题组,从孩子小时候到代步的补习班,大概计算了40 ~ 50个左右。“要计算补习费用,数字要比较大,但实在算不上。”说了。(这是我的学生时代。)(另一个学生时代。)(另一个学生时代。)
但是,在学生教育内容的适用范围扩大的情况下,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提高。目睹周围其他家庭的校外教育投资增加,家长们往往会选择“盲从”。有的父母告诉课题组,自己的孩子只报了3门教育课程,是班里最少的,“孩子目前在班里成绩处于重伤,但知道其他孩子上课的情况后,心里很踏实。”父母知道,孩子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自己,但卷入这种氛围,必然会卷入这种无形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父母的不安全感。
另外,是否参加校外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也就是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子女参加培训的机会更多,离婚了。
再婚、丧偶等特殊家庭结构的子女参与校外培训的机会较少,留守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机会显著低于普通学生。课题组分析,在这一背景之下,极有可能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内卷”现象,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二)安排极满,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学习负担,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的怪象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学生减负,力争为青少年成长创设良好氛围。比如,2018年年底,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提出严格管控校外培训。在30条减负举措中,明确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超标培训、学科知识培训需向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不得超出国家课程标准、杜绝机械训练等具体举措。
但是,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各类措施规避有关政策规定,机构多将学科名称重新包装,赋予其素质教育的“外衣”但实际内容依旧是超出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或是通过双线转换,将原本线下讲授的内容转为线上,进而规避部分监管。而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忽视教育规律,只用较短的假期就教完三四门学科一学期的课程,学生不仅没学到知识,反而磨灭了兴趣。此外,部分家长并非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培训项目,而是盲目跟风,海量的兴趣班充斥着学生的假期及课余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再削减,直至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课题组调查数据表明,36.5%的学生表明每周校外培训时长在4小时以上,16.1%的家长表示每周校外培训时间在6小时以上;82.5%的学生表示周末会参加校外培训,63.7%的学生表示寒暑假会参与校外培训,30.4%的学生节假日会参与培训;21.6%的学生表示会参与4-6个学科的培训,4.9%的学生培训科目在7个及以上。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培训时间较长,参培学科较多,将中高考改革给学生减轻的负担化为泡影,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线下减负线上加压的怪象。
(三)势头正猛,资本大量涌入,行业内商业氛围过于浓厚
当前校外培训被诸多企业视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尤其在疫情期间,在线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其市场价值暴涨,引来了诸多资本的关注,但资本的最终目标不外乎逐利。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用互联网商业营销模式,将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同行竞价,甚至利用学费做投资,致使整个行业内商业氛围浓厚,而教育氛围微乎其微。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不计成本地大肆营销,在网络平台、电视节目、综艺晚会上,都不乏其充满噱头的赞助广告,这一举措势必挤占了教学投入,最终为其埋单的还是学生。
课题组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绝不能过度逐利,而当前各大校外培训机构跑马圈地、无序竞争,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堪设想,近年来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倒闭跑路,家长投诉无门,均是过度逐利的后果。
此外,课题组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在招收教师时往往以“讲师”名义招聘,而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为“续费率”,相当一部分教师成为了名义上的教师、实际上的销售员,何以潜心育人?
(四)认知太浅,以应试分数为导向,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
当下的校外培训市场对教育及学生成长认知不足,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诉求,违背教育规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应试、超纲、超前等问题。以唯分数论为导向,将系统的知识缩减为零散的考点,将科学的学习方法简化为投机的套路,将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为“以分为本”的态度,囿于眼前的一时之得,却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中,答题、考试、套路已然成为了他们相互比拼的“制胜法宝”,各类广告语通过分数的提升来吸引生源。采用“以考代练,以练代教”,找解题套路作为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思维完全被训练成了套路化、程序化、呆板化。
进而造成教育功利化,学生及家长虽然焦虑,但在竞争的洪流之中,也只能参与其中,导致“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向前冲”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生态,造成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善于考试但难出大师。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2%的学生表示,参加校外培训是为了提高成绩,长此以往,难免在学生心中埋下成绩至上的错误观念。
如何引导校外培训健康发展
(一)标本兼治,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智理”平台。
课题组建议,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亟须提高校外培训治理效能,建立省域或市域的校外培训智慧管理平台,集政府部门、校外培训机构、学校、家长等主体,整合准入、备案公示及审批等制度。
比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将其师资状况、班级开设情况予以公示,每个班次的学生名单、任课教师、上课时段等信息都应录入平台。能够公示的信息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信息如实备案,以便政府部门核查。校外培训资金的收取及使用同样也应纳入平台管控,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时,必须使用系统进行缴费,否则不予认可,教育培训资金纳入银行监管,并与平台打通,培训费先放银行,有争议家长可申请退回;而资金的使用情况按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备,一旦发现机构存在较大的资金漏洞,优先退还家长缴纳的学费。并设置专门的举报受理专线,家长可通过平台对违规收费、额外收费等行为进行即时举报。
此外,平台应当整合线上及线下的监管,长期以来“属地化”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举措,已经不适用于互联网教育形态,必须根据线上培训的特征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加强监管,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在校外培训机构“智”理平台的基础之上,课题组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的监管,开展常态化的线上核查及线下抽查,杜绝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一旦发现,即刻对机构予以关停,并严查教师宣传,杜绝过度包装,确保师资力量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并充分利用在线治理平台加大对于资金的监管。
其次,加大对于地下培训市场的监管,在“一对一”兴起、非学科培训需求旺盛的当下,被监管对象变得越来越多头,不仅有大机构、小机构,更有很多“单枪匹马”的“单师单科培训”,教师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私下“开班”给校外培训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甚至出现“家长打掩护、上课‘对暗号’、培训转‘地下’”的怪现象。应加强常规检查、多途径搜寻信息,提高家长认知水平、劝告家长选择正规注册机构,提高违规办学成本,对于违规办学者,处以一定返款并吊销其教师资格证书,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教。
最后,加强对于机器人、跆拳道、滑冰等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当前诸多机构以各种噱头贩卖焦虑,家长跟风选择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科学培育儿童兴趣爱好指南,引导家长在正确的年龄段为学生选择非学科类培训,杜绝过度培训。
(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学校课内课后服务质量
从校外培训产生的原因来看,其本质是诸多家庭的“刚需”,孩子需要补课,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放学家长却还未下班,只有转而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在课题组的调查中,诸多家长表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花这么多钱去补习呢”。课题组认为,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影子,不应将二者割裂而论,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校内与校外融合协调的教育生态,是校外培训治理的最终目标。课题组建议,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是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校外培训需求的良策。
其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力争做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出校,引导机构与学校错位发展。适当提升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经费投入,鼓励学校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教师忧患意识,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核,引导他们走出“舒适区”,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严肃查处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以及参与课外有偿补课的行为。
其二,改善课外服务,增加校外培训可替代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学校应当加强课后服务工作,由市财政拨款,家长只需承担极少费用,若家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质量的课后服务,势必会转向学校。
(四)多元协同,形成内外相济的治理体系
针对校外培训隐蔽化、盲目化发展, 课题组建议,要加强社会公众参与共治、强化校外培训自治, 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在政府层面,应当厘清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改委等不同部门责任分工,细化机构设置标准、监管内容、培训人员资质等一系列细则,各部门联合设置专职人员,提高校外培训治理的连续性。加强对于社会群众的引导,克服唯分数的顽疾,培育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抢跑”心态,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宣传的监管,杜绝分数导向的宣传标语及虚假的承诺,培植良好的校外培训生态。
此外,实施行业协会认证评估,通过信用积分、星级评定、行业黑名单曝光、行业禁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强化行业自律,净化市场环境,引领行业质量提升。
(付卫东 郑宁 周威 杨玺 付卫东为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郑宁为该校政研室副主任,周威和杨玺为该校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