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云翔花乡”乡村振兴示范院在板桥镇热闹的开园、小龙潭村与附近的云翔村、维果村一起迎来了村庄振兴的“亮点”时刻。三个村“抱团”发展农文旅,振兴村,没有大规模拆除大建设,保留着封林深村的乡愁,显示出乡村振兴的潜力。
2022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镇振兴的第二年,党的二十多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全面推进乡镇振兴。中央财政融合推动农村振兴补助资金的55%以上,支持产业发展,我国摆脱贫困的劳动力规模超过3000万人.根据国家农村振兴局最近的公告,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摆脱贫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没有发生规模贫困,摆脱贫困,基础更加坚实,效果更加持久。2023年将巩固摆脱贫困、扩大坚实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联系的关键一年。
2023年1月7日,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云翔华乡村振兴示范院开园当天,游客们参加了“漫步云里,走进花香”的徒步活动。回答者公岛
抓住香水,乡村振兴找到了突破口
罗平县是属于曲靖市的小县城,有20万亩油菜花,在云南、鸡西、贵州三省交界处的山川湖之间,“金玉晚唐”的锦绣风景盛开。无边无际的油菜花海、釜山长寿、大大小小的25条河流与九龙瀑布的同情相吻合,层层叠叠的梯田上,人们隐隐约约,云雾缭绕,让无数游客忘记了回来。
小龙潭村坐落在罗平县金溪峰林深处,每年春节过去,村里接连开出金色的油菜花,小龙潭村也在每年最热闹的时候,游客们为油菜花而来。
从2021年开始,具有丰富农村振兴经验的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多次访问罗平县小龙潭村、云翔村、维果村调查,为创建示范院提供了农大优惠。创建示范园时,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是项目建设的根本原则,然后激活农村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实现农户资产增值。“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副院长武进说。
在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设置了“漫步云端,走进花香”的卡片引导图。回答者公岛
石墙是小龙潭民居的一大特色,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院时,这一风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存。村里的道路被石板路打通,拆除、修复危房,振兴村子,但尽量保持“原味”。当地的一位石匠师傅也很庆幸能重新捡起废弃的旧手艺养家糊口。
即使距离罗平县著名的旅游胜地只有10多公里,油菜花也点缀着村庄,增加了人气,但小龙潭村在此期间由于经济作物的单一发展,发展相对缓慢。农家只吃天,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外出务工。
2021年,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国取得了扶贫攻防战的全面胜利,按照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农村振兴序幕拉开。全国各地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罗平县开始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县,封林深处的小龙潭村也开始构思乡村振兴。
2022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镇振兴的第二年,从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到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出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对我国乡镇振兴作出了具体部署。
经过短短的一年多的发展,现在的小龙潭村精巧,农家蜂蜜加工室、豆腐加工室、菜油加工室、灰色饺子加工室、蛋糕加工室、精纺们融合了村产业和文旅,村民们发现村子明显在变化,熟悉的石墙还没有。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村庄规划编制应以现有基础为基础,保存农村特色风貌,不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在建设小龙潭、云翔村、维果村时,我们尽量保留乡村特色,尽量不使大建设大解体。通过示范区的道路、圆圈、住宅的提升和改造,改善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用武之地表示。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云翔花乡”最终落到了地上,“保持乡愁”的小龙潭村成为振兴乡村的突破口。
遵守底线,没有发生规模再宾。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各地的很多村庄都像小龙潭一样谋求振兴,但受传染病、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村庄为了对抗贫困,继续乡村振兴,坚持底线。
2022年2月发表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坚决遵守不发生规模再贫的底线。最近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镇振兴,坚决防止规模的贫困回归。
目前,我国正在取得消除贫困攻防战的全面胜利。虽然扶贫地区和扶贫群众已经脱贫,但部分地区的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重返贫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巩固成果、防止重返贫困的任务仍然很重。
p>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日前坦言,受疫情灾情等影响,2022年部分地区一度出现了脱贫劳动力回流、帮扶项目停工、帮扶企业停产、农副产品滞销、住房和饮水设施损毁等问题。2022年,被定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起草印发《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有关概念和标准,对监测识别、精准帮扶和风险消除等工作要求进行细化完善。部署开展防止返贫集中排查,全面识别新增监测对象,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识别、帮扶实施、风险消除、政策保障等作出具体规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农户进行常态化监测,组织开展两轮全国性排查,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全部识别为监测对象。国家乡村振兴局最新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中西部地区识别纳入的监测对象中,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78万人。全国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无失学辍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工作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同样是在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5个方面24项针对性措施,会同水利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的通知》,对受灾监测对象先救助帮扶、后履行识别程序,允许受灾严重地区统筹安排衔接资金,支持实施防止因灾返贫急需项目。另发布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措施》,将各地应对疫情影响工作情况,作为当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表示,2022年,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各地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务工就业规模再创新高。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全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青瓦白墙、花台小景,闲适恬静的维古村镶嵌在喀斯特峰林深处。紧邻小龙潭村的维古村,历来就有中医正骨传统,在谋划村庄振兴方案的时候,“让中医文化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被写进方案里。
康养保健、民宿、星空泡泡屋……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假日经济火了。振兴中的维古村,也迎回了年轻人。在得知家乡要发展康养产业后,曾经背着行囊走出村庄的人,陆续选择回乡创业。
村里有了新的产业,年轻人也愿意回村了。受访者供图
有了人,村里才有人气、有发展。从脱贫攻坚到接续乡村振兴,人才始终是关键。在小龙潭村、云上村、维古村“抱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过程中。村集体面向全国招聘了三名经验足、懂乡村、爱农业、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职业经理人。
农村职业经理人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职业,也被称为“乡村CEO”,主要职能在于策划运营,结合乡村本地资源情况打造特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界流量,实现乡村富裕兴旺。
“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教授唐丽霞介绍,在“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时就引入了“乡村CEO”这种机制。“乡村CEO都进行了精准完善的培训,使他们能够作为合格的乡村职业经理人,负责示范园核心区产业规划、资产管理、市场经营等工作。这种制度,其实是鼓励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是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路径。”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人才振兴提出了要求,“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
依然是202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科协印发了《组建产业顾问组支持脱贫县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根据脱贫县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摸底情况,由中国科协从全国学会、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各级科协组织、各级农技协组织等有关单位中遴选科技工作者,组成产业顾问组。以“一县一组”的方式,与脱贫县建立对接关系,开展科技服务。
“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提到,虽然近两年,人才振兴开始得到重视,但是进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找到吸引人才的抓手。解决人才振兴这个问题并不是某一个措施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系列政策体制、机制的改革。
五个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小龙潭村、云上村、维古村的振兴故事只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完成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申报评审工作,河南省兰考县、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等100个单位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帮扶产业发展,比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2亿元,比2021年增加15.2亿元,增长9.7%,县均达到2.8亿元。
中国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指出,2023年,乡村振兴工作要把握好五个方面内容: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正确处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关系;要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任务;要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刘焕鑫表示,新一年,要着力稳政策、稳投入、稳就业,保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稳定,保持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信贷投入规模稳定,保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着力抓好重点工作推进,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实现新突破,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同时,要正确处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关系。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来抓,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做到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缩小脱贫群众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缩小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帮扶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实行精准化扶持。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要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台阶、见实效。”刘焕鑫表示。
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
各地乡村振兴纲领性文件更有针对性
2022年,我国提出“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当前,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着哪些挑战?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哪些瓶颈,又该如何破题?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
乡村振兴是相对长期的过程
新京报:过去一年,在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下,对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造成了哪些挑战?
汪三贵: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两个底线,一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个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从数据来看,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了粮食安全。对于防止规模性返贫,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比如,大部分脱贫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疫情影响就业,脱贫群体的收入也直接受到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也局部性出现一些问题。农产品销售上面临的一些挑战,也给脱贫群体的经营性收入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我们通过动态监测和有针对性的帮扶,还是守住了“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新京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乡村振兴就成了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汪三贵:相较于脱贫攻坚,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其实要更“高”一些。这两年,从中央到全国各地都不断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同步开展了一些试点性工作。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在不同的起步线上,大家都在尝试找到适合各地自己的振兴模式,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脱贫攻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国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乡村振兴可能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目前,在各种政策、制度的倾斜下,全国有一些村庄确实看到了振兴的效果。我们关于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也在逐步细化,各地的纲领性文件越来越有针对性。
各地都在人才振兴进行尝试
新京报: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哪些瓶颈?
汪三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目前都在推进,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人才振兴可能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影响着乡村发展和振兴。过去几十年的进程中,大量的年轻人走出了乡村,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人才流失的问题有所转变,但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比如,发展产业需要经营型人才;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需要技术型、服务型人才。农村的医疗、教育都需要人才。目前乡村的人才缺口比较大。
新京报:如何留住乡村人才?
汪三贵: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人才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农村需要有更强的吸引力。对于到农村去创业的人,是要让他们看到在农村创业有更多的可能性,即使居住生活条件和城市有一定差别,也是可以接受的。想要长久留住人才,想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创业、到农村去,农村建设用地、农村信贷政策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些年,一些地方也在为留住人才做各种尝试,比如乡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了,甚至比城市里的教师待遇还要高,但想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有很多空间。当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居住、生活等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有些乡村已经比较宜居,随着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的全面完善,农村会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地方,最终实现人才振兴,在各类人才和物质投入的支持下逐步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