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名学生一月份工作,中间提取63万韩元:在职校“卖人头”,不良风气要停止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部分职校仍向企业或劳务中介机构出口学生工。旨在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使职业学校专业和产业紧密结合的职业学校实习从少数几个地方发展成了为生产线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的“销售人”交易。
实习叫“卖人头”,学校赚佣金
云南某职业大学17岁学生实习“疲劳士兵”事件最近引起了社会关注。家人说:“2019级五年制护理6班学生小杨以实习名义被分配到企业工作,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累得生病前不允许休假诊疗,最终因未能及时就医而死亡。”
中部一个省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透露,300多名护理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到多个车间加工和检查电子零部件。很多学生被分配上夜班,每天晚上8点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点。学校承诺“每月实习工资2000元起”,但工厂内同一类型的职工每月工资可达45000元,学生怀疑学校在中间“赚了差价”。一位同学工作时间太长,精神恍惚,在装配线上用手掌戳了一下钻头,派医生后缝了两针。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经历相似的处境并不少见。“大三的时候,学校寒假让学生去工厂装配线加班,负责电子零部件的组装,每天休息12个小时、13天。工作了两个月,瘦了二十多斤。”一位会计专业高级学生对半月谈记者说。“做的事和会计无关,不去就没有学分,也不让毕业。”
半月潭记者调查显示,专业不对口、强制实习、高强度工作、差额工资等问题受到了职校生的质疑。在平台上,一些职校生提出了“学校要求学生进行流水线实习,不想怎么办”等问题。
职业学校实习困难的背后是利益。据一位劳动中介透露,低廉的学生工价已经是现有职业学校劳务公司赚取“人头税费”的摇钱树。工厂缺人,向劳务公司提出每人1小时费用25元,劳务找到学校相关人员,学校22元每人1小时费用,学校给学生15元工钱,差额7元是提成。如果学校组织300人,一个人工作一个月,每天工作10个小时,学校可以扣除63万韩元。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认为,基于利益的实习不仅会扭曲学生的合法权益,还会扭曲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杜绝职校做包工头、把学生“推销”到工厂的不良风气。
实习混乱折射出监督漏洞。
早在2016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就已经推出了。去年年底,教育部等部门修改了该规定,全面加强了学生实习管理,但部分职业学校实习难现象仍在出现。
避免——学校、劳务公司、实习单位串通、监督。
根据规定,学生参加实习前,应签署“当事人各持一份”的三方实习协议。但是一些学生表示,有些学校根本不签订合同,或者先利用三方协议把学生骗进工厂,然后强迫学生和劳务公司签订实际劳务输出合同,几份合同内容不同,相互矛盾。合同结束后,学校要求学生提交合同、身份证,工作时不能携带手机,学生难以保存证据,丧失了“逃跑”的条件。
——“不实习就不能毕业”,学生权益意识薄弱,毫无顾忌。
一些学生普遍拒绝这种装配线实习,但认为学校的布局符合政策规定。特别是在学校,以“不实习就不能毕业”为要挟,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接受。实习结束后,学生们为了顺利毕业,不敢事后申报。
——投诉渠道不畅,监管不力。
有些学生坦率地表示,他们想联合申报,但找不到反映渠道,遇到了困难。部分举报往往因超时实习等重要事实的核心证据不足而最终不了了之。
——利润输送隐蔽,外地难以调查处理。
为了避免监督,学校与劳务中介、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输送往往以签订隐瞒合同的方式进行,有关部门调查时各方拒绝利益往来,利益输送行为难以认定。同时,职业学校实习大多分为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横跨教育和人事两个部门,调查难以形成合力。
——非法费用低,缺乏问责制度。
在规定中,对违规学校实习机构的追究责任不明确。由于法律责任的缺失,法律义务和禁止性规定形同虚设,实施效果大大下降。
探索职业学校黑名单制度
李斌认为,要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全程监督。例如,实习前,要求报告实习方案,实行审批制度,向学生、家长发放通知通知书、制度规范,明确告知投诉举报方式。实习过程中,随时调查相关企业、实习学生,进行巡视巡逻。实习后,记录三方协议和工资支付情况,准备抽查验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炳奇认为,要消除职业学校实习混乱的利益链,就必须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对于实习岗位,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所、实习目标、就业倾向自主选择签订实习合同。
职业学校实习困难最终导致了职业学校管理问题。专家建议,严肃执行纪律,实习困难如违法违规轻重,对学校及相关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分和处罚,直到学校办学资格被取消为止,都要涉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探索职业学校黑名单制度,将有违规实习行为的职业学校列入黑名单,每年入学时对外公示。
李斌指出,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选择在外地实习,而实习管理涉及教育、人事的多个部门,因此需要整合跨地区、跨部门的监督力度。
半月潭记者:小樱
资料来源:半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