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学问的】古人的名字到底有多讲究?

时间:2023-02-27 19:36:2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树崂山空人,呼兰千古名香3354玉燕

华夏传承文明已有五千多年,其中名字文化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人的名字已经不像古代那么麻烦了,但仍然很在意。

比如,考虑到字美、音美、美好祝福的意义,或者某种纪念的意义,不愿意随大流,要取个白送的名字。美丽。

为什么起名需要这么多考虑?因为名字基本上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象征,所以几乎代表了认识的第一印象。

如果不能起好名字,长大后可以改名也相当麻烦,周围的亲朋好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所以一开始起的名字最重要。

我国的姓名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

“姓,人生也是从‘女人’出生到‘生’的。”—— 《说文解字》

远古时期,原始的刘军发展成了母系氏族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由于男人要出去打猎而漂泊,女人们往往定居在一边从事采集生产,所以一般在这样的社会出生的子女都只知道其母亲,不知道其父亲,母亲是继承人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所以后代们,

这一点从女娲被尊为人族始祖可以看出。

由于母系氏族的影响,最早出现的姓氏一般在女人字旁边,或者包含女人字(如姬、郑、江、瑶等,如皇帝成熙、炎帝成康等)。

但是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后,子女跟随父亲的姓氏成为传统习俗,逐渐传承至今。

随着人类后代的不断繁殖,人口开始逐渐扩大,很多人口由于祖先不同而无法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因此资源也无法有效开采和分配。

因此,氏族开始分成各种各样,各自寻找专属生活区,这是自己的领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都是自己的后代,所以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出现了特殊的标记。这个称号就是“先生”。

关于“氏”的出现和定义,早期源于图腾崇拜,氏族成员认为图腾是他们的保护神,他们都是图腾的后代,所以希望给自己的称呼戴上王冠,代代相传。

例如,黄帝族是熊图腾,所以被称为“熊”(也是因为黄帝驻扎在“熊”所在的地方),炎帝出生于发明农业的氏族,所以被称为“神农先生”。

除外,最早的氏族包括狼、乌龟、鹿氏、树人氏、蜀山氏等。

皇帝统一各部族后,图腾成为了统一的龙图腾,所以现在华夏百姓都称自己为龙的后代。

国家出现后,由于图腾的统一,没有将图腾区分为“种子”,“种子”开始以封地和官职为名。

封地和官职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所以当时也只有贵族才有城堡,平民和奴隶没有城堡。

而且一般女人称“姓”为“星婚”,男人称“氏”为“明贵川”,姓氏的作用是不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周大帝称周天子的嫡长子为太子,其余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为王孙,王子和王孙称为王族子女。

诸侯的嫡长子被称为太子,其他被称为孔子,孔子的儿子统称为公孙,孔子和公孙统称为公孙的子女。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姓。

不属于公族的公孙后代不能封国。大部分以父亲或爷爷的名字或字母为种子,居住地(如东郭)或封地(如韩姓)、冠名(如斯氏)或技艺(如陶氏)为种子。

以祖先谥号为氏的,例如秦穆公的后代称为“穆氏”。

正因为“氏”常常根据身份地位或者命名的方式不同而不同,所以经常会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的情况。

例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公孙后代,称为卫鞅或者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又称为商鞅。

再例如屈原,屈原是楚人,本姓芈,后来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封于屈,于是后代就是屈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

这种看起来比较混乱的姓与氏起名法,一直到了秦汉时期,奴隶制被推翻,姓氏开始合一,一般平民也开始拥有自己的姓。

例如《孔子列传》中称孔子为“姓孔氏”,那是因为孔子的祖先原本姓“子”,孔仅仅是氏,正因为这种姓氏合一,所以后世统一称孔姓。

古人除了姓与氏外,自然少不了名。

若说姓与氏是一群人的符号,那么名就是专属的个体符号。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说文解字》

意思是说,古人没有灯,太阳下山以后,就互相看不见对方了,所以在黑暗里说话只能靠声音,但是喊别人总要有个称呼,因此“名”就这么诞生了。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余曰则正兮”——《离骚》

孔子也说“名正言顺”,可见,古人对取名是非常重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取名有种种限制和讲究,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人生中第一件大事。

“子生三月,父亲名之”——《礼记》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都是父亲起的,而且在生下来三个月的时候正式赋予。

因为名基本上要跟随一个人一生,也是一个人专属符号,所以起名是极其讲究的,也有很多避讳。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左传》

可见,起名首先避讳政治性,其次避讳低俗与晦气。

比如,皇帝的名字,其他人都不可用,即便已经取好了,也必须要改名才可以。

到了隋唐以后,这种避讳现象就更凸显了,所以为了不与百姓争字,一般的帝王大多会选择给自己的名取冷僻字,这样也就不会太过影响民间用字了。

都说名字,那么名与字自然是分不开的。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

字与名相表里,因此字也称为表字,一般多见于名的解释与补充。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白虎通义》

在古代,男孩生下来,父亲取名之后,等他年满二十岁,即加冠之年,才可以取字,而女孩一般在十五岁,行及笄礼时就可以取字了。

一般来说,字都是在加冠礼上,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所取,一般来说字与名都是有联系的。

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比如李白,名白,字太白。

比如杜甫,名甫,字子美,甫是美称。

古人既然有字有名,那该如何称呼呢?

首先,自称要名,如李白自称“白”,杜甫自称“甫”,其次,尊者对卑者也要称名,比如君臣,父子,师生等等。

对尊者和平辈,要称字,以示尊重。例如诸葛亮自称“亮”,而一般人出于尊敬则称“诸葛孔明”,元稹唤好友白居易,也都是唤“乐天”,而不是“居易”。

当然,古人除了名与字之外,还有号。

号也分为很多种,例如别号,年号,谥号,庙号等等。

别号又称自号,一般是自己取的,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

因为号与字在使用上往往差别不大,所以有时候人们也会习惯将姓与号连在一起,例如陆游号放翁,后人也称陆放翁,李白“李青莲”等等。

自号的习惯其实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近代也有很多文人取号,例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号鼎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号彦堂等,这四人又被合称“四堂”。

除了姓,氏,名,字,号以外,古人还有其他称呼。

例如称官爵、地望、排行等。

其中最常用的便是排行了。

一般是根据同族之间的排行,比如杜甫也叫杜二,元稹也叫元九,柳永也叫柳七等。

以排行取名,实际上在平民之间是很常用的取名法,因为平民很少有读过书的,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所以最简单的取名就是按照排行来,简单粗暴。

说到此处,不得不提极其有名的一大家族——朱氏家族。

猜到我要说谁了吗?没错,就是你——朱重八,别以为改了名字叫朱元璋我就不认识你了。

朱重八的家族真的很喜欢用数字取名了,他的爷爷叫朱初一,他的爸爸叫朱五四。

朱重八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

他最小,所以叫重八。

朱重八后来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朱元璋,顺道把爸爸和爷爷,还有一大堆亲戚的名字都改了,改得非常有文化的样子,想来是对这样简(通)单(俗)的名字有了心理阴影了。

不但如此,他还为了子孙后代取名煞费苦心,把子子孙孙如何取名都想好了。

儿子都是木字旁,比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

从孙辈开始,都是三个字,分别是姓+辈分+五行。

朱元璋不但定了取名的规矩,连辈分表都定好了,分别给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再加一个侄孙靖江王,共计二十六个人,每个人都定制了一张辈分表,每张表二十个字,用完了就重头再来一遍。

比如:

朱标一脉——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棣一脉——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从孙辈开始,第三个字要按照“火、土、金、水、木”五行顺序。

综上:

朱标的儿子,要用“允”字辈,第三个字为火字旁,所以——朱允炆等。

朱棣的儿子,要用“高”字辈,第三个字为火字旁,所以——朱高炽等。

就这么一直严格取名,前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还可以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利。

但皇家繁衍能力是很惊人的,子孙众多,很快所有现存的“金木水火土”部首的字就用完了,所以怎么办呢,不能违逆祖训啊,那就造字吧!

然后,越造越冷僻,越造越复杂,最后……造出了一张元素周期表。

起名这一学问,到了现代,基本上和古代又有不同了。

现在基本上只有名没有字,名和字被合二为一了,当然也没有“号”等等,但外号这一调侃型的称呼却较为常见,除此之外还有小名,昵称等。

有些职业还有特定的名称,比如作家的笔名,明星的艺名,佛道两家的佛号道号等等。

现在取名基本上除了避讳晦气与低俗,也不用避讳政治与名人了,与之相反,建国初期,类似于“建国”“建民”“建军”之类的名字大量涌现,反而成为一股潮流。

到了后来,取名又喜欢选用意象比较宏大的字,类似于“张伟”“赵海”,或者比较美好的字,比如“张婷”“刘雪”一类也成为时尚。

而新一代的00后,据说名字最为常见的一般是“子轩”“梓萱”等等。

另外,取名还有“男楚辞女诗经”的说法,都是希望名字看起来既好听又好看,同时还具有美好的涵义。

其实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取名文化,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时代下万千人民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特定的符号。

那么,你的名字又有什么涵义呢?可以分享一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穿越时空的国风兔”~

一起探究历史啊~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