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传来了好消息。世界上第一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市!这可以说是DNA指纹技术在种业发展应用过程中的里程碑,增加了对伪造种子、伪造、侵犯银行卡等违法行为进行全国打击的硬核“武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种子套装侵权,通俗地说,主要销售的种子是使用不同品种名称的包装袋,或者包装袋里装别人的品种,也就是常说的“一品多名,多品一人”。还有不含任何商品信息的“白皮白”种子、与现有品种实质相似的“仿种子”等现象。
近年来,随着种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品种选育速度加快,品种数量不断增加,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用品种的需求。“但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高,模仿育种、修饰改良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品种低水平和同质化现象。”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坦言,种业侵权行为的存在侵犯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限制种业自主创新,扰乱市场秩序,对农业生产用种造成潜在危险,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多方拳脚出击。今年,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督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业界认为,文件的出台有助于激发育种的原始创新活力,调动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对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源头自主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最高法先后公布了两个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典型案例。从2016年到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议植物新品种纠纷民事案件781件,年结案量从2016年的66件增加到2020年的252件,其中85%以上为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主要处理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70%以上的案件品种权人胜诉。
要打击伪造和表面上的霸权侵害,必须科学地知道谎言,准确地辨别假。基层执法人员普遍反映,过去从业侵权往往面临追溯困难、法医困难、调查困难、抑制药等问题。传统方法主要需要田间种植鉴定、生长期甚至一年的时间,利用DNA指纹检测技术,鉴定几天或当天完成,便于规模化检测,大大提高了假监护权的效率。
DNA指纹检测是利用分子标记制作品种特异指纹以确认品种真实性的技术方法。简单地说,利用引物多态性,制作实验推荐的“引物组合”,使每个品种能够形成独特、独特的分子点数据信息,从而与标准样品的DNA指纹数据库进行比较,得出检验结论。
“农作物品种DNA可以看作种子是唯一的分子‘身份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古兰介绍说,利用分子标记制作农作物品种特异指纹,用于鉴定品种真实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进行品种管理、鉴定、维权的重要技术手段。
引物标记多态性
近年来,为了加强种业科学认识假、准确辨别的技术手段,农业、农村部推动DNA指纹检测技术在种业领域的研发应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检验机构表示,国际通行的第二代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和第三代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据统计,通过DNA指纹检查,近5年来,全国种子市长/市场检查累计检测出2070批次假种子。2021年,农业农村部进行了向日葵品种DNA指纹检测,依法撤销了269个注册品种。
种子检验机构进行品种真实性检验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
世界上第一个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已经建成,并给出了答案。“此次在线平台整合了多种作物SSR、SNP等多种指纹信息,接收了玉米、水稻、小麦、向日葵等作物的1.6万种指纹数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介绍说,平台具有查询、比较、鉴定、分析等四大功能模块,可以进行市长/市场假造、品种管理和育种创新。
等主体提供实时查询比对指定品种指纹异同、筛查推断未知品种身份等服务,将推动DNA指纹技术更广泛更充分的应用。技术护航、平台加成,打假护权更加便捷高效。通过平台可以查询品种指纹信息,比对品种指纹差异,筛查推断未知品种身份,从而快速、便捷、高效辨别种子真假,为推进种业市场净化提供了重要抓手。
“DNA指纹库公共平台上线,不仅对打击假冒侵权具有重大意义,对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育种人在公共平台上查询比对,就知道自己品种是不是有创新了,有助于从源头解决品种同质化、仿种子等问题。
平台上线的同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首批20家种业打假护权检测机构推荐名单,这些检测机构也是获得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使用权的首批用户。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种子检测机构与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紧密衔接、有效运行,将为加快建设品种“身份证”制度、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净化种业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郁静娴
来源: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