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闪光的微信名字】听着,那个“动人的歌谣”|“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余治明。

时间:2023-02-27 06:36: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卢其明,男,汉族,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入党,安徽无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一生都在赞美党、赞美祖国、歌颂人民。70年间创作了《铁道游击队》 《焦裕禄》 《雷雨》等200多部影视剧,《红旗颂》 《使命》等10部《全国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21年6月29日,卢致明获得“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奖典礼之前,余志明精神抖擞地进入了人民大会堂。

“我所有的作品都融入了我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爱。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与听众的情感交叉产生共鸣,才能听懂、传达和留下。”——吕其明

10岁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首演战争中长大的余治明用音乐表达了对党、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爱。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其深厚的爱情在音乐中产生共鸣。

余治明创作了无数古典乐章,创作了2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了10多部大中型器乐作品和300多首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他的作品在几代人的心中歌唱。

《红旗颂》

“西边太阳要下山了,微山湖静悄悄的。弹着我心爱的土琵琶,唱着那动人的歌谣。1956年,26岁的余治明用电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音乐写了脍炙人口的歌曲《铁道游击队》。“像骑疾驰的骏马一样坐快速的火车。车站和铁路线是我们杀死敌人的好战场。”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充分显示了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1956年,《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曲柄人,26岁的余治明在看过剧本后,从作曲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想法,被导演们接受。但是如何写这一集,乘务员热烈讨论。有人建议写抒情歌曲,有人建议写进行曲。

余志明提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看到了很多游击队员,他们都来自普通老百姓。”在我看来,在他们嘴里,只有唱丰富的地域风格的歌,翻土才合理。”余治明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说,自己创作的秘诀是向国民学习,向优秀的民间音乐学习。在《铁道游击队》中使用了许多山东民歌的元素,这得益于解放战争时期余其明在山东度过的几年。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实际体验,形成了余治明脑海中内容丰富的“音乐库”。他是这么说的。"只有根植于民族土壤,作品才能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才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青山紧密相连,一朵白云环绕着山。梯田层层变绿,歌声随风传来。喂,谁不会说我家乡好呢,得孩子。”1963年,余治明为电影《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插曲《红日》演唱大江南北。电影《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故事是山东的,余其明经历了山东解放战争,也学了很多山东民间音乐,加上这段时间创作《红日》的经验,对完成作曲任务充满信心。他认真阅读小说原著,做了足够的案头工作,把整个创作计划、音乐设计等都安排妥当了。

在与导演汤晓丹的反复研究过程中,余志明建议在中间添加一首歌。因为这部电影围绕着战争叙事,从头到尾都很紧张,是战斗的大场面。写插曲可以使电影的胜场更加悠闲,需要松弛才能尝到味道。汤涛接受了余治明的建议。陆启明相信,对于要写歌曲,要写对家乡的感情。不仅要反映孟良田人民对故乡的热爱,还要反映解放军战士热爱故乡、守护故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调和节奏上与展现孟良田战斗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更深刻的艺术感觉。

2007年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大众选出的30首歌曲之一,嫦娥一号响彻太空。保卫故乡,建设故乡的感情代代相传,这是爱故乡,赞美故乡

歌曲也会被久久传唱。

《红旗颂》

1965年2月,35岁的吕其明接受了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序曲的任务。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奋力创作,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这部交响史诗。《红旗颂》深情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

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红旗颂》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迅速传遍全国。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曲激昂、磅礴、深情的音乐,刻录于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而他也从未放弃对《红旗颂》更臻完美的追求。如今,修改后的《红旗颂》在尾声配器中加强了国歌旋律,爱国主义激情更加澎湃,其强大的艺术魅力依然感染着今天的观众。

“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红旗颂》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喜欢,只因为我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与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在乐曲中交汇和共鸣。”谈及创作,吕其明曾在采访中动情地说。

吕其明多年来坚持创作,笔耕不辍。

2020年上海重点舞台艺术创作剧本研讨会上,90岁的吕其明坚持出席听取各方面专家对作品的建议。

多年来,吕其明始终坚持创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吕其明深受感动,90岁高龄的他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作为素材,创作了单乐章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 ,回望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致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务工作者,奏出时代与历史的交响。

吕其明曾说:“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就是用创作践行入党誓言”。

老一辈艺术家们,用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的一生,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传达了榜样的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

砥砺从艺初心,

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民心中闪亮。

来源: 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