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杜江、张晓成。
新疆天山有数不清的沟渠,分布着小村庄和广阔的牧场。现在,天山东部的蔡氏沟村,泪水融化的小河流经整个村庄,两岸高低不平的房子根据山势被大榆树遮住。路边的艾草,一棵艾草胜过一棵树的精神。野生菜籽花引领着蜂群,清风掠过金黄色的麦田,烹饪的香烟里传来驴和狗的吠叫声。
2013年前,和许多村庄一样,蔡氏区村庄出现空洞现象,近一半搬到城市,另一半无人居住。《一个人的村庄》的作者刘良静等艺术家进驻后,这个村庄焕发了生机。
油菜沟村鸟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晓成照片。
在农村耕作传承
从乌鲁木齐沿G7京新高速公路向东北方向出发,可以到达昌吉回族自治州木鲁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香椿寨高村。今年雨水很多,沿途小麦、鹰嘴豆、玉米、甚至野草都比往年长得更茂盛。
蔬菜籽骨村冬季温暖,春霞雨充足,肥沃的坡地适合粮食生长。住在这里的村民,祖先大部分是清末民初移居的关山市农民。因为农田大部分是陡坡上的田地,所以马拉犁、手播种、镰刀收获、树轮车、手工麦田等传统农耕方式仍然保留在蔬菜籽骨上。
2013年冬天,刘良静等一行人来到了蔡素区村。在这里,他们看到“韩式廊坊建筑、木柱、木门和窗户、土块或干的土垒、长着古老果树的豪宅,这三栋房子散落在沟渠里”。刘良静说:“整个村子就像突然浮现在眼前的陈年往事。”我们沿着路一户一户地看着,每个院子都像以前的家,很久以来都有亲切和熟悉。" "
当时一行人遇见了一家,拆了房子。院子墙被拆了,一辆大卡车停在院子里,几个人站在房间上,掀起屋顶,屋檐、油毡、泥壳、麦秸、芦苇一个一个地举起,屋顶渐渐露出露天、原木结构的行李、横梁、椽,还有堆积土墙的木框架。百年老宅院里只剩下旧土墙和一处泥地。拆了房子,把树卖给了树木贩子。原来有400多户人家的这个村子,当年只剩下200多户人家,剩下的大部分是劳动困难的老人。
刘良成连夜为穆鲁县制定了计划,从结构上收购了村民们要出售的旧住宅集团,动员艺术家主张旧院子为工作室,将废弃的古老村庄改造成艺术家村。方案得到了木楼县的肯定和支持。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协助下,工作室在冬天的一个小时里收购了很多旧院子。
作家刘良静在蔡素区村创立了“木楼书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晓成照片。
收购的最大院子是村里的老学校,占地40亩,有四排砖木结构教室,废弃后做了十多年的羊圈。他们从教室厚厚的羊粪中清理讲台、水泥地面,修补倒塌的屋顶,更换破损的门窗,在杂草中找到以前的石板小路。倒塌多年的老学校被改造成了油菜沟的文化中心——木楼书院。尽管进行了改造,但主要建筑物仍然保留着,校园的铁栅栏门也没有太大变化。
有人好奇艺术家来农村做什么。“耕读”是刘良庭给出的答案。记者刚进入木楼书院,看到刘良静戴着草帽,背着长长的木头,准备和志愿者建一个鸡场。
刘良正(右)和志愿者李洪成在木楼书院做了鸡圈。新华每日电讯报都江堰照片
刘良静朋友——画家野野也是最早来到油菜籽沟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试装》 《红土坡》 《季节偶然的日影》、菊花《远逝的岁月》 《漠野的风》等多部作品在业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把蔬菜种子沟的房子布置得比“农民”流量定价更精致。他加固了原来的老房子,又建了二楼。新房里有一个大画室,是他目前创作最多的地方。
画家野野正在个人工作室创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晓成照片。
>从大学退休后,卢野似乎越来越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中国文人尤其到了老年后,总有回归山野的情怀,远离城市的语言体系,要听风声雨声、虫鸣鸟叫,看天山流云、花开花落。”他说,菜籽沟就是一个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保留了原生态,不管是自然中的万物还是那些令人怀旧的老房子。几年下来,他发现菜籽沟可以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是一个可以沉淀的地方,而这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寻找大地最初的模样
在菜籽沟不远处的陡坡上,有三幅巨大的“大地浮雕”,占地约180亩,张着百米长的大嘴像是在对宇宙呼喊。人们只能从山顶或者通过无人机观其全貌。这是深耕大地艺术的王刚,依托山势创作的作品《大地生长》系列。
艺术家王刚在菜籽沟的山间创作的“大地浮雕”艺术作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啸诚摄
为什么选择菜籽沟作为创作地?王刚解释,在成熟的景区做是锦上添花,自己更愿意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创作,以艺术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态,激活一个地方的活力,希望可以帮助菜籽沟更好地发展旅游。
“菜籽沟,大地最初的模样,是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现代城市生活让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人们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寻找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宁静。”王刚说,《大地生长》是组织当地农民用最原始的劳作方式创作出最当代的艺术作品,呈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类都源自泥土,在鸿蒙未开的时期,人和天地是相通的,所以这三个人物头像没有边界、没有表情、没有性别、没有身份,希望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未来这一作品会被雨水风雪侵蚀,但不需要修复,因为艺术家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就交给大自然四季轮回,让时间成为空间的意义。”王刚很期待几十年,甚至更久之后的菜籽沟和经过时间雕刻的《大地生长》。
“大地最初的模样”也成为艺术家们对菜籽沟的共识。
儿童文学作家刘慧敏在自己创办的“燕呢书房”中和朋友交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啸诚摄
即使很多年过去了,作家刘慧敏说起刚来菜籽沟时一些有趣的事情仍然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一晚,月光照亮了菜籽沟,她和同伴走在小路上唱着歌,遇到猪圈。她爬到猪圈上,给猪表演,似乎还看到猪在鼓掌。
在刘慧敏的记忆中,夜晚的菜籽沟格外浪漫。“我经过999棵树,1万颗星星,1条河流,还有9000只蚂蚁,9万个小虫子才来到这里。”
这里的人同样有趣。刚来菜籽沟,她只能到老乡家“蹭吃蹭喝”。有一天,还在被窝中的她听到对面的山梁上有人喊:“慧敏、杨玲!”她和同伴赶紧起来趴到院墙上看,原来是对面的村民邀请她俩吃早饭。
她记不清是哪一年冬天,菜籽沟连着下了5天5夜的雪。当时,家里没有自来水。她和伙伴用上全身的力气将门推开一点,将雪扒拉到桶里,然后等雪水消融,洗了脸。“感觉没有多难,想起来的只有幸福和温暖。”
刘慧敏足迹踏过天山南北很多农牧区,作品也带着泥土的灵气。她的系列绘本《江格尔》,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绘本中,江格尔好似孙悟空,有72变之术。他骑着神马阿冉扎尔,端着阿拉牟神枪,降妖伏魔,与同伴们一起建设人间天堂宝木巴。
在准备绘本《江格尔》时,刘慧敏到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一片草原。她仍然记得那个群星闪耀的夜晚。一座蒙古包中,一位牧民用蒙语吟唱着《江格尔》,翻译过来是:金色的笼头沙沙地响/火红的神驹得得地跑/伟大的江格尔立在鞍上/啪——啪——啪——/紫色的骒马噌噌地跑/珍珠的耳环闪闪发光/阿盖沙布德拉跨在鞍上/啪——啪——啪——
歌声引来其他牧民,他们陆陆续续地来,只要有人掀开门帘,刘慧敏就看到“星星站立在他们的肩头”。一个小小的蒙古包,挤了30多个人。她记得,那天晚上她喝了记忆中最多的一次酒,有20多碗。清晨从蒙古包出来的时候,“望不到头的山峦和天空呈现出粉色,星星渐渐融入其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国家没有史诗,我希望通过绘本的方式,将《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这些牧民吟唱的故事、专家案头研究的材料,写成小朋友都喜欢看的作品。”刘慧敏说,《江格尔》原本是蒙语,现在有出版社联络她,希望将绘本《江格尔》再译成蒙语,让蒙古族小朋友了解这些传奇故事。
走过很多地方,刘慧敏选择菜籽沟作为居住地。原因如她的散文集《草原童话》中的一句话,“正是这个美丽宁静的村庄给了他所有的灵感和力量”。
菜籽沟的山坡上是成片的麦田和零星分布的树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啸诚摄
诗意和烟火远方与故乡
菜籽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寿祥说,菜籽沟破败的房屋越来越少,原先只有一个小商店,现在仅农家乐和客栈就有18家。土路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马路,以及路两边精美的壁画。
看不见的变化是村民心中对故乡的看法。用村民高秀琴的话来说:“以前的头脑和现在头脑都不一样,艺术家改变了我的思想观念。”2013年的夏天,卢野等4名画家来菜籽沟写生,突遇暴雨。卢野敲开了高秀琴家的门,询问可否避雨落脚。“背着画架,应该是好人。”高秀琴没有犹豫答应了。
后来,在卢野鼓励下,高秀琴开了民宿。鸡肉焖饼子、羊肉焖饼子、干净整洁的房屋成为她家的招牌。高秀琴对这些变化很满意,最近几年,她家的年收入最高超过了10万元,而以前靠天种地的收入不超过2万元。她希望等她干不动的那一天,在外工作的孩子可以回家接班。
这些年来,她越来越喜欢观察画家画画。相较于国画、版画,她更喜欢油画,特别是张安亭的油画,颜色和视角更有层次感。有学生来菜籽沟写生时,她会告诉这些年轻人,画家们是在哪里取景的,这件事令她感到自豪。
64岁的立菊英回忆,几年前身体不太好,农活逐渐干不动了,她原本计划去昌吉市一家早餐店打工,“那时候想,外面打工肯定比种地强,还方便照看孩子。有几个老师都劝我,不如开一家客栈,不会差。陶陶老师、亮程老师还给我的客栈起了‘高二嫂’的名字。”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年来菜籽沟旅游的人、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多。来自北京的一名画家还给她写了一幅字“出入平安安乐人生”。看过很多画家画画,她最喜爱画家严立的作品,因为画出的菜籽沟“像又不像”,“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这么美”。
村民杨艳萍家的位置不适合开农家乐,和作家、画家们接触比较少,但对村子的变化感到欣喜,“旅游的人多了,对我们村子整体是好事。如果村里能搭一座观景台,修建一些通往村子深处的木栈道,像城市公园那样,就更好了。”她曾远远看着写生的画家,好奇自己会不会进入他们的画布中。
刘亮程正在木垒书院锯木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杜刚摄
游走于诗意和烟火中的不仅是村民,更多的是艺术家们。不像在农村长大的刘亮程,很多艺术家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乡村生活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刘慧敏格外烦恼端午节前的大雨,把房子淹了,院子的杂草疯长起来,令她手忙脚乱,而她还要忙着新作品的创作。画家张建新近期要去其他省区做个展,但心里还惦记村子里漏雨的房子,“菜籽沟一切都好,因为在城市长大,所以对农村多变的气候、特殊的房屋结构、需要拔除的杂草,都要适应。”
烦恼之外,更多的是有趣灵魂的交流。一个傍晚,卢野、刘慧敏等人到刘亮程家中聚餐。他们谈论羊肉的价格,锄草的小铲子在哪里买,家里是否需要更换一口更大的铁锅;谈论菜地里的葱、蒜、草莓、芹菜,名为月亮、太阳、星星、小黑的四条狗,鸭、鸡和鹅……在他们谈话中,动物和植物似乎都会和人一样思考。
在菜籽沟,刘亮程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一部散文随笔《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捎话》虚构了毗沙和黑勒两个信奉不同宗教的王国,他让一个人和一头驴,背负“捎话”重任,穿越战场硝烟,亲历生死绝恋。今年后半年,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本巴》将会出版。卢野正在创作以克孜尔千佛洞为背景的油画。
如今,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到木垒书院做志愿者,和刘亮程一同耕读。从湖北荆州出发,辗转数千公里来到菜籽沟的李红成不久前和刘亮程合作搭建了一个鸡窝。他说:“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忘了乡村,也回不去家乡了。菜籽沟搭了一座回到‘故乡’的桥,在这里我找到了梦想中的故乡。”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