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连续两个冬天降雨,加州山谷的罂粟花比往年开得更加灿烂,迎来了更猛烈的赏花人群。
网红出征,寸草不生
寻找自拍的人蜂拥而至。insta gram上满是游客、午睡、在花海里打滚或坐在花海里的照片。新闻网站The Ranger这样描述了当地赏花的盛况。"但在这样做的同时,他们正在践踏娇嫩的花朵。”说
照片来源:Los Angeles Times
这种画面是似曾相识吗?武大樱花节变成了“樱花强盗”,成为燕京的帖子,但樱花绝不是唯一毁坏的花。去年杭州滨江公园的盆大兰花在抖音(抖音)大受欢迎后,被直接追求摄影角度的游客蜂拥而至,踩着杂草,上海、郑州等地的红花也宣告沦陷。
加州罂粟的惨状已经对我们来说不文明的行为不分国界,看不到军队。荷兰的郁金香花圃已经树立了“赏花,尊重我们的骄傲”的招牌。
所有矛头都指向insta gram。拍照留念是人之常情,但努力凹形,打花草也不在意的现象被认为是insta gram带来的自拍趋势造成的锅。至少荷兰旅游局是这么认为的。
10年前参观的人有很多50岁以上的人,近两年insta gram流行以来,来了很多年轻人。一些媒体甚至用“self by-hunger”来描述疯狂拍照的游客,《纽约时报》在报道去年向游客开放向日葵农场后教书的加拿大农场主的事迹时毫不客气地使用了“僵尸启示录的结局”(zombie)。
甚至抖音(抖音)、小红书,经常在题目中写着“INS爆红景点”。他们带有典型的“INS风”。马卡龙色或小清新滤镜,饱和度高的花是博主们最喜欢的道具。“insta gram喜欢花卉美学不再是秘密”,数字媒体
照片来源:The Moxy Chelsea
嗅觉灵敏的商人已经捕捉到了这种花卉文化。他们用鲜花精心布置了店铺,花墙几乎成了标准。这是因为可以吸引很多ins博主去打卡。今年2月,万豪在纽约著名的花卉批发市场西28th街开设了酒店The Moxy Chelsea,卖点就是鲜花。酒店大厅里堆满了花墙,入住了著名花卉设计公司富特纳姆富特纳姆的第一家零售店。位于35层的夜总会游泳池(Fleur Room)是酒店的金字招牌,用花装饰的鸡尾酒、沙发上印有花纹的天鹅绒、桌子上插着花的花瓶好像在说“还好好的”!“没想到,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在这里排队等着进店的年轻人。
典型INS冯家福图片来源:Decoracion.me
可能是爱屋和乌鸦。这种对花的追求逐渐延伸到各种室内植物。比如“INS网络红店三件套”之一的龟背竹和心形叶子和叶脉之间形成的镂空充满了文艺气息,乌龟灯塔树从一群绿色植物中脱颖而出,成为Insta Gram最受欢迎的室内装饰品。 仙人掌也是受人喜爱的ins单品,不知为什么,它是生长在热带的仙人掌,好像变成了北欧风。
代表元素。为什么都中了 INS 风的「毒」?
你或许看不起所谓的 INS 风,但不可否认,它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潮流。
既然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跟风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信息时代更是加快了流行趋势的传播,但在一众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平台上,Instagram 作为一个最初定位于图片分享的社区如今却在时尚潮流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INS 风」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们对 Instagram 的风格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即使是在用不了 Instagram、模仿它的产品也均以失败告终的中国内地,也并不影响 INS 风的受欢迎程度。在小红书和抖音上走红的酒店、餐厅和景点多半也符合 INS 审美,尽管后两者暂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小红书爆款」、「抖音网红店」等定语的出现也证明了这两个平台的带货能力,相比之下,「老一辈」的 Facebook、微博、微信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潮流影响力,毕竟我们可不会说「微博风」、「微信爆款」,「刷爆朋友圈」的要么是热点事件,要么也是从 Instagram 搬运过来的爆款。快手倒是发展出了「快手风」,但与「INS 风」截然相反的画风令其始终处于鄙视链底端,难登大雅之堂。
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平台的信息呈现方式有关。Instagram、小红书、抖音和快手等,都是以图片或视频作为信息传递载体,而人类的本质既是复读机,也是视觉动物,自然更容易受有冲击力的画面的影响,况且拍照或拍视频的门槛也比发纯文字信息要低得多,从博客、微博到朋友圈、抖音等社交网络形态的变化亦是佐证。
这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 INS 风?
INS 风被嫌弃?只不过是潮流更新换代
INS 风最早源于 Instagram 颇受好评的滤镜,用审美在线的滤镜对用户的照片进行优化,Instagram 给大众营造出一种「INS 上都是美图」的印象,于是用户也为了迎合这一「人设」费劲心思找到拍出好看照片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发展出了火烈鸟、格子布、龟背竹、LED 灯、铁架网、马克龙色、莫兰迪色等模板化拍照套路,可以简单概括为低饱和度单原色、简约的布局、高饱和度的配饰。
▲图片来自:Sweety High
说实话,发挥正常的情况下,遵循上述原则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哪怕谈不上高级,至少也不至于被吐槽低俗、土气。
从用户喜好来说,火烈鸟、LED 灯、马克龙色等充满浪漫色彩的元素又切中了 INS 风的主要受众女性的少女心,也有人认为「INS 风的核心,就是所有女人隐藏的那颗少女心」。(《国产 INS 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跳海大院)
然而,再好看的搭配,看多了也难免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打卡圣地和拍照模板开始让人感到厌倦,至少深受 INS 风 荼毒的美国年轻人有的正在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再力求拍出完美的照片,而是不遗余力地让自己的照片变「丑」,比如去掉给人以「人人都是拍照高手」错觉的滤镜,专为 INS 风打造的网红博物馆 Happy Place 人气也大不如前。
▲ 部分 INS 博主开始放飞自我
「我们试图展示一个真实的人在做很酷的事,而不是试图创造一个实际上不属于你的角色。」22 岁的布鲁特斯坦对《大西洋》杂志表示。「Instagram vs 现实」(Instagram vs reality)的照片在过去一年里越来越受欢迎,但这种潮流还是意见领袖们带动的,带火了 INS 风之后,他们又试图用这种看起来不那么刻意为之的照片拉近自己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前不久的美妆博览会 Beautycon 上,Instagram 上的网红们大谈不用照神器环形灯而将脸直面阳光,
然而,不管是用复古相机 Huji Cam 拍照力求展示陈旧感,还是反 INS 风的照片,本质上仍是对个性、与众不同的追求,毕竟当满屏都是彩色的墙壁和精美的摆盘时,不加修饰的照片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
咨询公司 Sparks&Honey 的文化策略分析师马特-克莱恩道出了真相:「一开始,每个人都晒出那些普通的照片,所以彩虹色的食物脱颖而出,但因为太多人采用了这种美学,它就过时了。」
于是品牌的营销策略也要随之改变,「你不想看到一个女孩站在你已经看过几千次的墙壁前,」社交媒体营销公司 Later 的内容运营人员 Lexie Carbone 表示,「我们需要新的东西。」
《大西洋》杂志称这种现象是「Instagram 美学已终结」,其实,不过是从一种 INS 风转变到另一种 INS 风罢了。
题图来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