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月前,汉口的萝莉“咸安房”修缮后对外开放,是汉口第一座有抽水马桶和冷热水的顶级豪宅。
和汤唯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一样,咸安房里出了50多部电影,她演的作家小红在武汉创作小说《呼兰河传》中说:“我最敬佩张强。”
原来,除了我们熟悉的武汉作家地理、李秀文之外,已经有作家表达了对武汉的爱。
武汉一百年前是国际港口,繁华的城市吸引闪亮的明星也不足为奇。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师沈从文、老舍、郭沫若等都曾在武汉住过。
在蛇山喝茶,在沿江大道散步,大师们写的休闲生活和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区别嘛。
01
路过黄鹤楼是大江的故乡
黄鹤楼/长江
长江来自高原,洗刷了强盛。站在河边的黄鹤楼像灯塔一样向路过的人打招呼,说:“你到武汉了。”
武汉人特别爱河,第一次见到长江的人也充满爱。
1937年,作家萧红来到武汉,住在武昌水陆前街金龙巷25号,开始创作小说《呼兰河传》。萧红很有才华。她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当时和张爱玲一起榜上有名。
闲暇时间,她和好朋友在紫阳湖边散步,游览了东湖。有一天她走到河边,这样写道。
“黄鹤楼后,每薛都应该认为古人某在黄鹤楼喝酒。接着又会想起“朱郎赤壁”。其实赤壁还很远!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是现在长江到底在我的脚边。
读了以前的诗或文章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长江波涛汹涌,东流。比如周瑜和曹操吵架的时候,有人留下了这样的单词,我读过。“成涛拍着海岸,闭上眼睛。”所以我最尊敬张强。
——萧红《两种感想》
又过了几十年,长江上出现了第一座大桥,穿过天空改变了道路。
武汉出生的华裔女作家聂华玲从小住在汉口杨义义里(金东亭街),经常沿着沿江大道散步。后来,她住在美国,世界上邀请了1400名作家,创立了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写作计划”。)。
聂月玲1978年从国外回到家乡时大为惊叹。
“我终于回到了大河的故乡。长江的水和30年前一样流动,江汉关的钟和30年前一样屹立。现在河上建了双层铁桥,汽车在上层桥上行驶,火车在下层桥上行驶。”
—— Newalling 《三生影像》
今天,武汉河上有十多座桥,过河过桥,但很普通。张翰馆不再是武汉第一高楼,但准时钟声响起,仍然在武汉身边。
02
夏天的一半时间是在东湖度过的
东湖/凌波门
去过东湖
,武汉人就见到了天光云影,碧波万顷。在近百年前,东湖只是武昌郊外的一片野湖,但绝无仅有的美景,让「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果断迁址。当年在武大寓居、教书的作家们,记录了东湖的寸寸风光。
文学大师沈从文在年轻时,被胡适推荐到武大当助教。在写出《边城》《长河》等小说后,数年后重返武大参观,写信赞美东湖的风光。
“今天九号,到武大附近东湖玩了半天,好极了,凡看到的无一不说。玉兰花开,绿杨如丝,水中全是野鸭子,湖边花木建筑都好看,比画还好,因为视野开阔!”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1960年3月
武大校门外的凌波门,尤其特别。今年夏天,武汉人都在这儿等日出。武大学生爱在这儿念诗,拍毕业照。武汉演员袁弘、吴倩回家时,还特意到凌波门拍照。
往前了数,凌波门曾是武汉大学的天然泳场,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武大任教了18年的苏雪林,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晚年的她十分想念在东湖玩乐的景象:
“每遇夏季,居住珞珈的人固然要把一半光阴消磨在东湖里,三镇居民也成群结队而至,在那柔美湖波里,寻觅祛暑的良方。所以湖滨茶寮酒馆,鳞比栉次,热闹的景况抵得北戴河和青岛的汇泉浴场。”
——苏雪林《怀珞珈》
曾寓居在武大的郭沫若,在回忆录这样写凌波门:
“湖水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还有浴场的设备,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是有福了。”
——郭沫若《洪波曲》
从前的东湖只有私家园林和武大泳场,现在,人们在绿道骑行,遇见红杉带来的秋天;拉帆出港,是湖波带来的惬意。
33平方公里的大湖,兜住了城市里的惬意生活。
03
湖光山色,珞珈山上的好时光
武汉大学图书馆 / 珞珈山
武汉大学的学子,实在幸福。春天散个步,就去了老斋舍看樱花,走出校门,东湖波光荡漾。
珞珈山的树林之间,小狐狸踏着光影踱步,成为武大吉祥物。
自然风物造就了武大的美景,人文故事则是武大的骨骼。
自武大在东湖边建新校舍,这所高等学府,迎来了沈从文、凌叔华、闻一多等大家。一时间,群星闪耀。
“朋友,你看见北平文华武英殿没有?见过大前门和天坛没有?国立武汉大学便是模仿中国宫殿而建筑的。文法量学院有点像大前门,而夹在中间的图书馆则颇类似天坛,银灰色的墙壁,碧绿色的琉璃瓦,远挹湖光,近揽山色,居高临下,气象万千,北平的皇居也不及珞珈风光,没有这样天然风景的陪衬。”
——苏雪林《忆武汉大学图书馆》
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武大的图书馆,总之,晚年住在台湾的苏雪林念念不忘。在武大任职期间,她还和凌叔华、袁昌英并称“珞珈三女杰”。
凌叔华也是位知名的作家,在当时是和林徽因、冰心其名的“文坛三才女”。离开武大后,她却频频想起珞珈山:
“除了北京的西山,与我相依最久的,要算湖北的珞珈山了。在日寇将侵入武汉时,我们急着要离开住过三年的珞珈山,山坡上手植的两株紫白木笔,在别离前几天,竟开了好多朵花,那时正是六月,谁能不说这是奇迹呢?谁能不相信这是珞珈山多情的表示呢?”
——凌叔华《爱山庐梦影》
如今,树愈繁,枝愈茂。作家们的惦念,融于珞珈山的风林草木之间。他们还有一段在东湖游玩的神仙时光呢。
04
多么美的地名,云架桥里好清静
武昌 / 云架桥 / 蛇山
昙华林文艺,粮道街好吃,在两条人来熙攘的路中,有条幽静小巷。老房子随着道路延伸,婆婆拖了凳子和邻居咵天。在巷尾,一整面的涂鸦墙,在老城区开出花来。
这条路有个特别美的名字,叫「云架桥」。
文学大师老舍曾经盛情赞美过这个地方。1926年,他被友人邀请,搬到武昌居住。
“他的寓所是在云架桥——多么美的地名!地方安静,饭食也好,还有不少的书籍。以武昌与汉口相较,我本来就欢喜武昌,因为武昌像个静静的中国城市。云架桥呢,又是武昌最清静的所在,所以我决定搬了去。”
——老舍《八方风雨》
百年前,武昌古城内有山有水,是典型的的中国城市。出门散步吃茶,也让老舍十分欢畅。
“在蛇山的梅林外吃茶,在珞珈山下荡船,在华中大学的校园里散步,都使我感到舒适高兴。”
百年后,城市生长了数倍。蛇山依旧是武昌最高的山,山下有铁路穿过。云架桥的烟火日常,一如既往。
/
武汉是座奇妙的城市,三镇融合,却又气质不同。
池莉说汉口的老房子“片砖片瓦都是诗”,老舍说“武昌是个静静的中国城市”。
还有一位被称为“日本徐霞客”的后藤朝太郎,游历中国后,写了一本《中国的风景与庭院》,在写南方园林时,夸赞武昌抱冰堂和汉阳古琴台巧妙。
童年都看过的电视剧《金粉世家》,原著作者张恨水也曾长居武汉写作。他常常到滨江散步,看梧桐叶吹落。钱钟书常和妻子杨绛到武汉看望家人,在昙华林的朴园里小住。
毋论身份名望,其实只是一群有趣的人,在一座有趣的城市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回忆。
你呢?最爱的风景是哪里?
编辑| 语 文
摄影| 廖晨阳、黄大头、Path、ixzki
设计| 语 文
今日话题
Topic
把笔给你,你最想写武汉的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