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秘密微信群名字】豆瓣上的秘密小组到底有什么秘密?

时间:2023-02-17 05:40:1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豆瓣自己犯罪,不能生活。”

3月29日,豆瓣在6月30日发布全面线下沙密团队功能后,很多用户对豆瓣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半年前。去年9月,豆瓣因技术问题出现离线评论功能一周时,用户的口诛笔伐也随之触发。

近两年来,豆瓣以每周平均公告频率整改,但违规信息、禁言违规账户、解散或关闭问题小组等小措施似乎没有满足整改要求。“政治”、“政治学”、“政治学”。

据相关媒体统计,2021年豆瓣共20多次,累计惩罚超过900万韩元。

今年3月15日,网信处导演组进驻豆瓣,敦促修改。半个月后,豆瓣宣布将停止个人团体功能。

秘密小组怎么了?

在听说沙密队即将关闭之前,每次豆瓣热搜,几乎都和饭团乱整顿有关。其中最著名的豆瓣鹅组前后被封锁、雪藏、多次停止评论,到去年9月成为第一个整顿的娱乐团队,历时两个月。

但是,29日通报中最令人激动的不是豆瓣再次修复,而是此次整改内容背后的原因。

在过去的两年里,豆瓣对饭团混乱的整顿采取了很多纠正措施。

例如,豆瓣队的名称不能再包括“吃瓜”、“爆料”、“拉”等诱导集中的八卦爆料、拉引引战等。豆瓣当局发表了《粉丝聚集》、《谩骂互撕》、《八卦爆料》、《制造舆论》、《杨浩刷评论》。

此外,豆瓣还多次对几个流量大的集团下手。

去年6月,鹅队、青青草原等20个娱乐队被直接关闭,包括转发/停止收藏功能、火灾研究队等25个队。去年8月,豆瓣关闭了集团功能中流量最大的娱乐区。去年12月2日至17日,豆瓣停止使用“group”回复功能及更新group“精选”频道内容。

尽管如此,问题仍未解决。

3月15日下午,国家网络通信公司针对目前豆瓣网上存在的严重网络混乱,3月15日,国家网络情报局通知北京市网络信息厅,正在派遣业务监督组进驻豆瓣网,敦促其改正。

这是一个疑问,为什么整个平台的饭团整顿措施只有两个版本没有达到整改要求,导致互联网申请达到直接主持监督的地步。

堆积的重难是一个方面,信息茧室是另一个方面。

豆瓣60多万个组合中,娱乐队一直占据着流量高地。

最著名的豆瓣鹅组有近70万名队友,其中大部分是活跃用户。豆瓣魂组Allen Ji提供的一个豆瓣组在非正式排名中豆瓣鹅组排名第二,但活跃的讨论与第一的生活组相似。

豆瓣使用多方措施限制了娱乐团队,但该群体仍然流量凶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连续剧),)在该排行榜中,截至今年1月24日,前50名排行榜中有18个是娱乐集团。

可以看出,活动度高的娱乐团队贡献了豆瓣流量的大部分,而豆瓣们的商业模式将这些流量吸引到阅读、音频等赚钱业务中,同时在集团管理方面给予组长更多的权限。这导致了管理上的矛盾。

流量大的集团管理可以补充以社区治理为主的平台治理。换句话说,平台对集团的约束力不符合整改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过去豆瓣处置几大娱乐团队时发生了违反杨凤音、临时封锁、雪藏、停止/收集评论等情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怎么变质?

《新周刊》此前调查过一篇文章中的一篇。混迹豆瓣小组用户除了自我泄露外,还有避免过分公开的舆论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天涯、猫扑等公共论坛的过去,微博、朋友圈、知乎等强调“个人表达”和“个人领域”的社交平台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如果自由的语言环境走向极端,粉丝多的“大用户”将主导舆论,如果“小用户”发表反对意见,将对粉丝进行辱骂。

公开的社交平台在用户偏好、教育水平等分类线上并不明显。各种类型的用户混杂在一起,能知道在说什么

么,都有人在评论区发表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甚至纯粹抬杠。而豆瓣小组的门槛,阻挡了“圈外人”窥探的目光、莫须有的争议,并有效地区分各偏好用户群体。

豆瓣有一套自己的体系,首先豆瓣的各种小组介于贴吧和微信群之间的状态,相比于贴吧有加入门槛,在贴吧浏览发言不需要吧主批准,吧主是事后管理。而加入小组就经过了筛选,小组与组长更加紧密。它又具备论坛的形态,在删帖、控评上更方便操作,随便去知乎上搜一搜,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饭圈洗脑、控评的证据。

其次,豆瓣私密组有极高的准入门槛。有的需要答题,有的需要用户有足够的活跃度,甚至还要摇号才能进组。比如,想要进入拥有近70万组员的豆瓣鹅组有多难?坊间流传的说法是:不亚于在北京上海上个户口。

而这也就使豆瓣的私密组成为最易出现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地方。

豆瓣小组可以删评论和帖子,把不同意的帖子删掉留下符合观点的帖子,然后就可以慢慢的把某个私密社区打造成只有一种声音的社区。因为密闭空间,可以形成一种信息闭环,而这种信息闭环又是饭圈洗脑的利器。

而这样的娱乐私密小组其危害性还限于明星、饭圈,但也有外延的趋势。曾有用户反映,在多是追韩娱粉丝的泡菜组里,会在某些严肃话题上跑偏,无底线倒向韩国人。更有甚者,在豆瓣私密小组中还隐藏着许多更阴暗的反科学、反社会行径。

豆瓣的私密小组究竟有多少秘密?外人一般很难得知。不过,在微博、知乎等平台有关豆瓣将关闭私密小组的话题下,不少用户的回答令人细思恐极。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茧房似乎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可能不知不觉中就已掉入了信息茧房的陷阱。

尾声

在豆瓣通告整改期间,已有其它平台开始联系豆瓣的小组负责人,“挖”他们到新平台“再建房”。

这些平台给豆瓣组长的条件也是相当丰厚,不仅有流量扶持、创建基金,更能获得快速认证、优先推荐,甚至声称:“只要来就行,剩下的我们来办”。

但事实上,无论是平台还是豆瓣小组负责人,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晴朗运动不止是针对豆瓣一家,无论他们迁移到哪个平台,只要行事风格不变,就注定难逃“塌房”的结局。

更重要的是,有关信息茧房的破除也在进行中。在今年的3·15前后,微博、微信、淘宝、哔哩哔哩、抖音、百度、大众点评、小红书等app们都陆续上线了「个性化推荐」开关,但多数都有些隐蔽。

对年轻人来说,如果被关进各种名头的信息茧房,面对不同意见不再追求和而不同,而是党同伐异,就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垃圾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最终只会被裹挟着随波逐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