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百兽之王,十二生肖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老虎既熟悉又陌生。转眼间,林仁浩年就要到了,我们一起调查那些战绩和诗文的老虎吧!
选拔:《新华每日电讯报》微信公众号(id: xhmrdxwx)
作家:大师型
图片:新华社记者李波、李光正、周国良。
视频、照片的主人公都是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华南胡一月星镇“狮子妹”和他们的“虎妈”。(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我们即将迎来农历新年。
老虎、中国人和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熟悉和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周围有太多的“老虎元素”。因为十二生肖之一不说,自古以来各种成语、诗歌、寓言、传说中的老虎数不胜数。
人类对老虎又陌生了。老虎是独来独往的猛兽,俘虏生活也不会失去山林的气息。
如果不是饲养员或驯兽师,一个人的生命中几乎没有机会与老虎亲密接触。如果有的话,即使是萝卜松,也是相当刺激的经历。
我是“大猫”
说到老虎,我们先谈谈科普吧。
我们都知道老虎是一种“大猫”。特别是老虎是猫科豹中的老虎种动物。猫科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巨大家族,包括老虎、狮子、豹、猎豹、猞猁、各种小猫等。
从物种的分类名称来看,老虎有点委屈。作为无业游民的国王,“科长”是软猫,“速长”是在他面前放风的豹。但是,天下猫科是一家人,也许老虎自己不在意。
体型差异很大,但猫科动物有类似的特征:犬齿锋利,能有效地抓住和杀死猎物。眼圈大,视野宽,视觉敏感,瞳孔可以舒展。耳室大,听觉灵敏。鼻子没有毛,湿润,嗅觉灵敏。舌头上有刺,很容易“分离骨肉”或清洗全身的毛发。胡须(触角)坚硬,触觉灵敏,便于夜间行动。脚上有肉垫,走路悄无声息。爪子锋利,大部分都能拉伸。行动敏捷,跳跃有力,擅长短距离伏击狩猎。
总之,“敏感”这个词最适合猫科动物。他们可以说进化是最完美的捕食者。老虎是“地表最强”的捕食者。
具体是“老虎”,《辞海》介绍头发又大又圆。身体长度在1.4 ~ 2米以上,尾巴为1.1米。身体呈浅黄色或棕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额头上有“王”字形的斑纹。栖息在森林产地。夜间活动,游泳,不擅长爬树。脾气很凶。吃野猪、鹿、狍子、羚羊等有时会伤人。分布在亚洲,北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有东北虎、华南虎,都是国家层面的保护动物。
看到这一段,最先吸引我的是“头又大又圆”四个字,这让我感到莫名的快乐。老虎头是老虎头,确实既有精神又可爱。
近两年来,中国最有名的老虎属于“万达山一号”。2021年4月23日,黑龙江省眉山市内出现一只猛虎,袭击行人和车辆的现场视频,隔着屏幕窒息,但没有人员伤亡。老虎被麻醉后,获得了——“万达山1号”的名字。
之后,它又回到了三亚,据说还经常在附近晃悠。事实上,出没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北虎(又称阿穆尔虎、西伯利亚虎)经常游泳,穿过中俄界河进入无人地带。
与古代相比,老虎的栖息地已经大大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互不伤害,值得所有人思考。
战绩中的老虎
在最古老的中华典籍中,已经有了老虎的影子。
——我们先看《山海经》。这是中国文明早期的地理博物学《百科全书》,很多内容看似荒诞,其实都是现实的映射,留下了上古人类生活的很多痕迹。《山海经》中出现“老虎”一词的频率很高。例如,《西山经》有多种解释。
“西南300里,女人床上的山,那羊是赤洞,那阴道石家,那野兽有很多虎豹。”“另外,据说是西沙百里、边阳的山、其围巾、坦子、豫章、其兽是犀牛、燕、老虎、马迪罗、牛。”“另外,北方220里,中秋山,那个音田哲,那个阳田洞,那个野兽,白狼白虎,那个鸟,那个白牙百里。”“又是西二百二十里,新老鼠洞穴的山,上面有白虎白玉。”
ight="960"/>《山海经》中记载很多“半兽人”或者“半仙”,他们也都是老虎的装束。
《西山经》中写道:“……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大荒西经》中则写道:“……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两段光怪陆离的记述,其主角就是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西王母”。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并不是珠光宝气、母仪天下的样子,而是居住在遥远蛮荒的西部昆仑山的山洞里,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戴着五彩鸟毛的王冠。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其实是一个原始母系部落首领的形象。这些部族有着朴素的猛兽崇拜,他们崇拜的不是豺狼,也不是狗熊,而是猫科的虎豹。这个道理,我想是显而易见的,“颜值即正义”,如果让你选,应该也一样。
——我们再看《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也有很多跟老虎有关的记载。譬如,《大雅·韩奕》一诗,用非常铺陈的诗句描述了西周贵族韩侯的封地——梁山。据考证,此山在今河北省境内。诗中有这么一句:“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这生动地描述了梁山的生物多样性:河里有鱼儿,山上有小鹿;至于猛兽,有狗熊、有马熊(罴),有山猫、有老虎。
作为“大雅”诗篇,《韩奕》全诗都比较诘屈聱牙,但“有猫有虎”这一句,放到今天依然是大白话。这是什么道理?古代很多动植物专有名词——譬如描绘鱼类的“鲂”“鱮”——没有流传到今天,或者成了生僻字,这说明人类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转移。
而“猫”“虎”等名词流传至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猫科动物们始终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我们接着看《周易》。不要把《周易》神秘化,这是一部体现早期中国人朴素哲学思想的著作。《周易·革卦》中记载,“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以及“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何谓“大人虎变”?
所谓“大人”,指掌控大局、具有决定作用的大人物。他们的举动如同老虎,迅速而有力;他们主导的变革如同老虎的斑纹,美丽而醒目。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老虎就等同于主宰者。
跟“大人虎变”不同,“君子”指辅助“大人”的有才之人,他们的变化如同豹子的成长,从初生时期的蓬松一团、灰头土脸,到长成后的毛色亮丽、敏捷迅猛,这就是“君子豹变”;“小人”主要指老百姓,他们要顺应社会的变化,洗心革面,这就是“小人革面”。
——接下来是《史记》。《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主角、“飞将军”李广善射,其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在李广的故事里成了小可怜。射杀老虎固然厉害,而“误射”老虎、实为石头的那个故事更加精彩,以至于唐朝诗人卢纶以此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龙从云,虎从风”,飞将军肯定知道这个道理,难怪他警惕性这么高,爆发力这么强。说实话,老虎如果听说了这个故事,也应该倒吸一口凉气,感到很是幸运。
寓言里的老虎
说完典籍中的老虎,我们再说说各种古代寓言里的老虎。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这就是“狐假虎威”故事的源头。而且,这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套路:楚王问群臣,北方诸国是不是很怕我们的将军昭奚恤呀?大臣江一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来说明,他们不是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您啊!
这真是一个绝佳的“彩虹屁”,同时又不露声色地狠“踩”了政敌一脚。在这个故事里,老虎给人一种萌蠢的感觉,狐狸也是冰雪聪明的样子,百兽齐齐出动,有一种“疯狂动物城”的既视感。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黔之驴
唐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乐府诗中《猛虎行》
《乐府诗集》,是中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总集。诗集中有一个专题门类,就叫《猛虎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猛虎的不同侧面。
猛虎行
南北朝 谢惠连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
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
谢惠连是南朝人,主要生活在刘宋时期。他出身于大族谢家,与著名诗人谢灵运是本家兼好友。
这首《猛虎行》虽然简短,却生动刻画了老虎的本性:“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虎是猛虎,人是什么人?“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人在旅途,艰辛劳累自不必说,生命安全也难以保证,各种猛虎毒蛇出没,就问你害怕不害怕?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我想,谢惠连写作《猛虎行》,也有着对命运的担忧吧?
我们再看唐诗里的《猛虎行》:
猛虎行
唐 储光羲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
人血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
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蒙马一何威,浮江亦以仁。
彩章耀朝日,牙爪雄武臣。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振。
君能贾馀勇,日夕长相亲。
在所有描绘老虎的诗歌中,这是最喜庆、最大气的一首,非常符合迎接虎年的氛围。作者储光羲是盛唐诗人,他大大表扬了一番老虎,简直把它写成了“仁义”的化身: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血岂不甘,所恶伤明神。”老虎身体强健,不但不怕冰雪,反倒喜欢在雪地里撒点儿野。
古人认为,老虎轻易不伤人、不吃人,因为它懂得人是万物灵长,不敢得罪上天神明。既然不吃人,那吃啥呢?“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原来,山中百兽是它的食谱,天上的五龙是它的好友。对于食物链和社会关系的把控,老虎心里很清楚。
老虎的作息、出行,也都透着大开大合、从容不迫的王者之气。“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太室和孟门,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山,也只有这样的大山,才配得上山大王的威仪。“彩章耀朝日,牙爪雄武臣”,金黄色的皮毛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尖牙和利爪是它称雄的利器。
“蒙马一何威,浮江亦以仁。”这句诗里包含着一个典故。“蒙马”,又做“蒙蔑”,是飞扬跋扈的意思。老虎平时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放在眼里。然而,老虎采取什么态度,也要“看人下菜碟”。
东汉时期,刘昆担任弘农郡太守,宽厚爱民,传说,连境内的老虎都为之感悟,背负着小老虎渡江而去,这就是“浮江亦以仁”的由来。
据说,储光羲是想通过这首诗来劝诫当时的官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有权势,越要仁义。这一点,连老虎都能做到,人类有什么理由做不到?
而在下一首《猛虎行》中,我们看到的了另一个形象的猛虎:
猛虎行
唐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这是一只大摇大摆、横行乡里的老虎。对于这样一只大老虎,各方的反应很有意思:“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看你把麋鹿们给吓得,一点声音都不敢出;“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少年”多是豪门子弟,平时口气大、路子野,但碰到真正的大老虎,也只能缩头缩脑、虚晃一枪。
猛虎固然是猛虎,可怕自然是可怕,但老虎并不令人感到可恶可憎,依然有着活泼泼的一面:“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它们跟所有生灵一样,舐犊情深。
人类还发现,除了发情期间,雌雄老虎都是独来独往,活得独立而精彩。
事实上,在很多古代诗文中,老虎即便是作为“配角”出现,也总会给人惊鸿一瞥的感觉。我们可以读读李白的几首诗。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宫景象是这样的:“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你见过弹琴鼓瑟的大老虎么?太可爱、太仙气。而在《蜀道难》中,剑阁关的险要如此:“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又太可怕、太惊悚。
最后,再看《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李白把好友张十四比作猛虎,即便流落草莽,也无法掩饰自己的高大威猛。
其实,在即将到来的虎年里,我们也应当如此,不论顺境逆境,总要存着一股精气神,总要如同猛虎下山,做起事来如虎添翼、虎虎生威!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