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粉刷微信群名字】年轻人喜欢刷微博微信,但静安很多人喜欢“刷”

时间:2023-02-16 02:55:1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最近,江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小型民间漆器展览会。现场的40个作品来自不同作家的手,是70后、80后、90后的一员,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身份。其中很多人养成了每天在微信群体中交流的习惯,漆艺是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民间漆艺现场

七艺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属于小众市场,与古董、绘画一样“吸粉”相去甚远。更别说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艺术家)这次活动的策展人陈浩就是这样的人。出生于1980年的他是典型的“80后”。在过去的四年里,他从“小白”成长为“七艺达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七艺爱好者的执着和追求。

展厅里放着油漆朋友的作品

五湖四海,以“漆”会友

陈浩告诉周道军,参加活动的9名作家全部来自一个名为七艺学堂的微信集团。目前集团成员人数接近500人。自去年4月成立以来,微信集团每天都有新人加入,改变集团昵称,在网名前添加个人所在地信息,以便于查找和交流。

平时大家在人群中聊天的时候都用网名互相称呼。陈浩说他从快递上知道了油漆朋友的真名。其中一个油漆朋友很有趣。他的军名是“伟大的春卷”。平时人们都叫他“春拳”,但没想到他的姓是“万”(智,读第三声),非常罕见的姓。

群里的油漆朋友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通过自学从基础开始。早些时候,陈浩喜欢研究葫芦,之后逐渐接触到了漆艺。陈浩说:“四年前还没微信,大家只能通过贴吧或QQ交流,怎么能现在方便呢?”。

漆艺作品《戗金习作》,作者邱雨剑。逆金又名沈金,在漆面上先刻上阴暗的花纹,然后在阴门内涂上金粉,做成金色花纹

目前,陈浩作为郡内的管理者,除了微信集团的日常管理外,还需要经常回答新人的问题。他说,帮助新人做题也是对自己的提升。古人说“温故知新”也有道理,通过交流学习,让大家都能成长。

从事前准备到作品发表,整个展览历时3个多月得到了江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支持。看过展览的朋友们可能对展览名称中的“Jeya Kugu”有些困惑。事实上,这个短语来自《孔子仲尼》,意思是“锐意求夜”,意味着要失去传统礼仪、道德、文化等,去民间寻找社会普遍失去的这种东西。馆长也希望通过这种朦胧的表达,让观众自己找到答案,在搜索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深刻和学习的乐趣。

展厅一角

不只是工艺,更是生活方式、

陈浩回忆说,最初他在群里被召唤的时候,得到了很多油漆朋友的积极回应。但是漆器作品的制作周期长,只能慢慢工作,所以收到的作品不多。提到油漆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粉刷墙壁的油漆油漆,成为了“快干”的代名词。但是,对于漆艺学中使用的天然涂料却不是这样。

由于天然涂料的缓慢干燥特性,作家经常需要在油漆一次后,等待一个晚上,甚至30个小时,油漆完全干燥后才能继续下一个工序。如果不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油漆变形或剥落会影响作品的最终成型。

■策展人陈浩介绍和他的漆葫芦

制作一件漆艺作品前,作者需要先构思设计工序,有多少道工序基本也就决定了成品的制作周期长短。在展品现场,参观者不仅能看到花式多样的漆艺成品,还能看到木胎制品和制作工具。品类丰富多彩,让人看了不得不感叹漆艺的奥妙。

在古代,掌握漆艺技术是一种谋生手段,从事漆艺的工匠也大有人在,在城镇里也可以找到批量生产的小作坊。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流水线生产凭借着效率高、产量大,将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挤出了市场。

■木胎作品

在陈浩看来,将漆器简单地看作装饰品,其实是今天的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在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漆器或漆制的物品随处可见,漆器的装饰性是从实用性中延伸出来的。在展出的作品里,就兼具了装饰功能和使用价值。他们想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漆艺,走近漆艺,也让漆器的实用性重回大众视野。

听陈浩说,群里有不少人在刚接触漆艺时是抱着放松减压的心态来的。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各式各样的物品上刷漆,就成了这群人的减压方式。今年,陈浩也将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后还会开张自己的网店。他说,漆艺就是他的生活,也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漆艺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漆艺作品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5月底

展览地点:静安区淮安路771号5楼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