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手指,千里之外的人也能看到你。
必须承认,微信使我们的社交越来越方便。
但是怎么聊天才是对的呢?为什么别人说几句话就能有缘,你却讨厌微信,懒得发朋友圈,集团消息也屏蔽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
你在微信里受欢迎吗,还要通过“自己”的关口。不要认为微信中的社交没有意义。
书到了写的时候就讨厌,人到了写的时候才知道贵。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积累人脉。最好掌握以下微信聊天潜规则。
01
接受续会是尊重。
有人总结了不及时回复微信的三种情况。
首先很忙。工作生活都在兜圈子,我想手机也没时间拿了。偶尔拿着手机打开页面之前,有人在催我做下一件事。
然后故意避开你。已经看了消息,想想就不管了,假装没看见。把你当成不重要的人,摆出无视你的姿态。
最后,地位问题。那个人地位高,在很多情况下是最后一个出场。生活和工作的习惯也传入了微信。他认为最后的发言最有发言权,最能精彩地说出来。
忙碌的人可以理解,但忙的话不能及时答复,请分开考虑。对高冷的人会很难受,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对方视为“得不到回复的人”,就知道怎么办了。是你。
网友小杜在某部门做文员,对本部门的人说下班后停留5分钟,另有安排。
18人回答说“收到了”,3人没有发出声音。下班前,小杜给没有回信的人打了电话。不料办公室副主任来了一句话。“我是上司,还是你是上司?我看到它了。单击
小杜有一天和穿小鞋一样难受,显然反映了副主任的不尊重。
如果是一对一聊天,不回复,就更说不过去了。
《礼记》里说:“君子贵人使自己卑贱,善人自己做。”
在人之上的时候,要把别人当成人。在人底下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人。建立平等的思维,及时回复,让对方得到尊重,那么对方愿意和你进一步沟通。是你。
从长远来看,你冷落的人也能混得比你好,到时候就能碾压你了。
要知道,冷的时候鼓掌,手掌就会变热。
02
事后再谈是信用。
微信聊天后,你听懂对方的要求,开始工作。尤其是职场上的人,这种情况很常见。
工作做完了,或者真正做的时候遇到困难,该怎么办?是自己默默扛着,还是主动与对方沟通?
有些人选择“安静”地处理问题,认为这样做很出色。结局却适得其反。
东晋市、新河王的亲属王敦造反,全家人都受到牵连。
王涛担心一百口人的安危,一大早就去皇宫门口跪下,希望皇帝原谅自己。
周伯仁大臣进入宫殿时,王多拉把他拉了回来。“贝恩,请帮帮我。”
朱白人没有回信,直接进了宫。他对皇帝说了很多求情的话,皇帝也答应赦免王导。
朱伯仁从皇宫出来的时候,王涛又问道。但是没有收到回信。
王涛认为朱伯仁太不近人情了。几年后,王敦想杀周伯仁,掌握了法院大权,王导默许了。
"我不杀仁慈,但仁慈因我而死。"的典故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也就是说,做了好事,但不留下名字是不对的。有成绩的人总是隐瞒也是不对的。
在社交中,我们经常要“毛遂自荐”。至少要做到“凡事都有回音”。
亲戚朋友向你求助,你工作做得好,告诉对方吧,这是人情。做得不好,告诉对方这是诚实待人,至少不会误事。
在单位上,事后总结是增加经验,以单位变化为参考。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在上司心里猛数。
和别人交谈后,可以及时“落实”,告诉对方情况,说明这个人可靠。
你处理事情,我放心。不是工作做得很出色,而是互动很恰当。
79?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5583127&x-signature=GW8xKc5Rv%2FtE3q1GbFhIWGg7M%2FY%3D&index=2" width="640" height="394"/>03
闲时问候,是在乎。
平时,我们在网上会看到很多祝福语。
“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把祝福语发到朋友圈里,或者在其他平台发出去了,就算是关心了亲戚朋友。
事实上,发朋友圈送祝福,和一对一问候,是两码事。
很多人,大半年都不会看朋友圈,也不会关注你的网络平台。尤其是年迈的父母,看到网名,搞不清谁是谁。
也有一些很少见面的人,因为长期不联系,就像断交了一样。
俗话说:“细节之处见人品;让人舒服是情商。”
你从来不问候别人,人品从哪里来?情商又是什么?
也许你在节日里发出去的祝福,只是收回只言片语的回复,或者是一张动图。但是对方会觉得,你还记得他。有这样的效果,就够了。
被人在乎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小时候,跌倒了,就会哭泣,是因为希望父母在乎自己;我们长大了,爱人问你吃点啥,是期待你活得更好。
闲来无事,问候很久不见的人,没有直接的意义,也没有具体的目标,但是彼此需要的时候,会更顺一些。
04
我欢迎你,是因为你也欢迎我。
你给我点赞,是因为你常常给我点赞。
很多社交规则,没有人明说,但是我们却一直在做,也能感触到。
好的关系,都是投桃报李,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回应别人的期待,让人温暖。
做好答应的事情,让人放心。
问候远方的朋友,让人在乎。
成年人的世界,动动手指,也是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