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语文微信群名字】学习任务组:语文学习的创新模式

时间:2023-02-15 16:59: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打开列的话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日前正式公布。具体到各个学科,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创新发展体现在哪里?课堂教学中新科目的重点和困难是什么?为此,《课程周刊》开设了“新课程标准特约专题”栏目,邀请各学科知名专家进行深入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近颁布,作为学习课题,提出了组织和提出课程内容的建议。这是新课程内容修订中的一个突破,也是引起一线教师高度关注的新要求。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意义不太了解,因此对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和提出教学内容感到困惑。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明确理解,找到学习任务群在课程教学中落地的途径。

什么是学习课题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学习任务群。

学习课题组是课程内容的构成和演示。学习课题组是在课程内容类别中讨论的,新的义务教育语文标准中细化了6个学习任务组,这6个任务组在一楼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组。二楼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用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楼设置“阅读整本书”、“跨学科学习”,为可扩展学习任务群。这3层6个任务群将建设语文教学内容的“建筑”。学习任务群以空间结构性表达语文教学内容的方式“站”起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学习任务群是相关要素有机结合的“群”。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表明确提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先导,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况、方法、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因此,学习任务群以总体规划为重点,强调多方面因素的有机整合。作为一个群体,我们不仅要注意其内容的丰富性,还要注意收敛和整合的有机性,还要努力把握内在联系。

学习课题组是以课题为中心的语言实践方式。学习任务群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要在任务主导下,用积极的语文实践构建学习生活。这个“群体”包含了相关的系列学习任务。关联可以是空间视图或时间视图。作为学习任务,必须有过程和结果,必须反映学习单位的完整性。这个学习任务与通常语境中的“学习任务”有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嵌入了学习内容。正因为这一特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处于无用之物中,既真实又虚无缥缈。

学习任务群表现为主题情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精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体运用两种方法,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任务群对应一个相关单位,还有一个“基础”任务群,采用的方法是渗透到不同于单独设计单位的单位摄像头。从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表来看,任务组的提出也大致是这样的想法。课堂上举例介绍了,每个工作组的“教育提示”部分以几个主题场景为例。

为什么要提交学习任务群?

对一线教师来说,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教育新形式。只有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被核心素养目标吸引。核心素养是课程李德洙人的焦点、焦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具有教育的基础性、内在整合性、行为倾向性等特点。教育基本性意味着课程总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精神成长,核心素养具有与植物性相似的特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发展良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内在的整合性是指很多因素组成一个整体,对此,四个核心素养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言和思维是一张纸的两面,这两者相辅相成。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传递文化,总是伴随着审美活动。以“监视花流泪,憎恨离别鸟受惊”为例,正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合力成就了这种千古名句。行为倾向性是指核心素养总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正确的价值观”、“核心能力”、“必要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是做正确的事,“核心能力”是做事情的能力,“必要的品格”是做好正确的事的能力。“工作”在实际情况下,素养也必须是综合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出“是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为核心素养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体现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课程的特质可分为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两个方面。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表现形式。综合来看,语文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还包括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主题。关于这些主题,有语文成品、具体文物、语文活动等载体。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超越了这些主题和载体,遵循“人”的成长观点,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必须具有综合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任务”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主线”就是“中学”的过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语文成品和语文现象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密切相关。学习任务组的教材在内容上有人文组成员的要素,任务组“类”的特点是工具性。在实践方式中,具体方式是工具,为什么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怎么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所主张的那样,真正激活主体力量投入,具有“智力尊严”?这些都是关于人文性的。学习任务群无疑可以整体促进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培养和提升。

符合教学基本规律。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积极的学科实践为主,构筑主线。这是

学习任务群的第一要义。教学是引导思维的,应以了解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学生经验与实践场域的发展区间确定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这也是学习任务设计的逻辑起点。要让学习始终充满挑战性,而挑战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含量和深度,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总体上应当围绕思维发展展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之一,要把握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引导思维升阶的同时促进情感的发展。任务导向的学习,需要积极情感的投入,也更有利于激发美好情感的生成。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与环境积极互动,直至推进其关系“转化为参与和交流”(美国教育家杜威语)。情境性是学习任务群特点之一,学习任务群包含了人与环境的交互性。教学规律很多,这里仅列举陈说一二。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载体,无疑为这些教学规律的落地创造了可能性。

如何实施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新生事物,大家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创造。

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出要求,这是“管”所有课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自然也要落实这些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坚持素养导向,从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的站位上考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强化学科实践,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三是推进综合学习,不仅要落实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群,更要用超越学科中心的思想去设计、实施学习活动。四是落实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会学习、真学习,另一方面要开展差异化教学,为个性化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

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对应具体单元时,往往采用主题情境的方式,以一个核心学习任务领起一个单元,构成一个学习单位。从大单元角度设计教学,无疑是对的,但大单元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把教材的各“课”都推倒重组。从高中统编教材看,根据学习任务群编写的教材单元,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活动性单元,一个单元指向一个特定任务的学习活动,全单元是贯通的;另一种更多的是由基本语篇为主要学习材料组合成“课”,由多“课”和相关联的学习活动构成单元,一“课”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文章,“课”就是单元中的一个学习板块。

有一部分优秀教师“用教材教”,超越“课”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构,这种探索当然值得鼓励,但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教学还是根据教材编写思路走的。所以,我们建议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做好编路、文路、学路、教路的融合统一。对于活动性单元,要放开手,单元整体贯通设计学习活动。对于常规单元,“大单元教学”主要是强化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视角审视、处理不同板块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整个单元,拎出核心学习任务;第二步,逐“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触摸文本肌理,“入乎其内”;第三步,整合学习,可以从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出乎其外”,并在这些方面进行读写融通及学习方法的相机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单元整体梳理与探究、迁移与应用。

不管是基于“课”,还是基于单元整体融通,或者是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个性超越单元,构建一个新的学习单位,都可以借鉴杜威“一个经验”的思想。杜威说:“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一个经验”一般包含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抽象到应用的领悟过程。“一个经验”具有学习的相对完整性,追求完整、完美的样态,而这正是实施学习任务群应该追求的。

把握任务群各自特点。文章体裁划分历来有“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说法,任务群的划分也是如此。但作为类型,一定是因其相同属性才组合到一起,因此还是要把握其特点,这样教学时才有确定性。任务群的划分基于文体、超越文体,但并不排斥文体,只要仔细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大致明了文体的归属。比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大致包括应用文、新闻类作品、说明文。当然,文体与任务群的划分不是一个维度,“定体则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当成为一条基本原则。学习方式的匹配也应大致贴近任务群特点,可以采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等方式,更妥帖、更深入地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教学转化让学生掌握“带得走”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带得走”的学习收获。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习的知识“带得走”。在这个方面,学习任务群教学应当形神兼备,要关注“群”“大单元”等形态特征,更要重视其中的神韵所在,一方面要倡导任务导向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积弊,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转化。一是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鲜活的知识。以真实情境激活知识,让学习者与知识建立亲近、亲切的关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热情。二是把片面的知识转化为整体的知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片面性现象严重,或者异化人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者一味强调工具性,经典名篇都仅用作语法训练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符号进入思维逻辑的层次,再次进入作品的意义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三是把零碎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将新知有机地融入已知,并为未知敞开大门。要关注认知图式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优化知识结构。四是把课文的知识转化为生命的知识。荀子《劝学》有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语文作为工具,不是置于身外的物质化工具,而是身体功能的扩大与拓展,工具成为身体、生命的一部分。要积极倡导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促进工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精神生命的哺育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情感体验、激荡、深化、升华的过程。在多年前的一次小型会议上,于漪老师谈到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时,指出语文教师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把他们的心灵引向辉煌。如斯,学生从这里“带得走”的,一定是精神生命的升腾。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10日第9版

作者:杨九俊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