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也想不到最近《朋友圈》里藏着熟人的秘诀。
方法仍然是小Y对我说:“加上微信朋友,我可以先翻对方的朋友圈,初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值得交往。”
她愉快地补充道。“百时百灵,上次说单身的弟弟追我,但我看到朋友圈配图是女性香水,就产生了怀疑。果然,他被曝为女朋友,哼,渣男。”
女人们说社交软件中的柯南,果然不假。
虽然是开玩笑,但朋友圈早已成为个人的迷你名片,是别人了解我们的第一个窗口。
你的朋友圈早就暴露了你的人生。
在阿尔纳里看来,朋友圈把人分成至少五个阶段,水平高的人更多地使用朋友圈,你属于哪一层?
第一层:无脑广告盲刷屏幕。
中国青年新闻社进行过调查,在2000名受访者中,有35.8%的人希望关闭朋友圈。这表明朋友圈时引起了少数人的反感。
登上朋友圈黑名单第一位的是“刷屏”。
阿尔纳里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也不写日常生活,也不提供热点信息,而是在做密集的广告。
“哪个微商成功统治了我的朋友圈,你赢了”
为了实现功利诉求,夸大效果成分都是销售商业化。这不叫亨利,这是赤裸裸的骚扰!
我把你当朋友,你却把我当客户。
对有些人来说,做广告可能是职业的要求,但每天10多个“屏幕”只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迟早会耗尽朋友圈人脉,反正阿尔纳里会看到一个拉黑。
被互联网一线吸引,珍惜这份缘分。既然加了朋友,可以放宽心吗?
第二层:微信朋友圈情绪垃圾桶。
还有其他人,他们幸福的时候只发一种状态,心情不好的时候发很多东西。(约翰f肯尼迪)。
小Y的宿友罗在失恋后的几个晚上里,以悲伤的状态惋惜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感情挫折,受够了的小Y和他的共同朋友们只能悄悄屏蔽老罗。
有些人在工作中生气,有些人在朋友圈里大发雷霆。上司瞎了眼,同事碧奇,下属没有带头上班。然后不小心被同事看到了。
这种人就是把朋友圈当作情绪垃圾桶,散发负能量,微信社交作为单机游戏。
而且,不能控制感情的人太危险了。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朋友圈写作的下一个“主人公”。就是你。
这样送朋友圈的人不要深交。
第三层:100%的精致生活,20%来自朋友圈。
这种人已经具备基本的社交意识,理解现实和网络的界限。内容仍然以日常琐事为主,但会稍微筛选分享的状态,展现出更美丽的形象。
在他们的朋友圈里,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些信息。
今天去了XXX高压格餐厅,真的很好。
健身/创业/读书认识、打卡;
周末外出的美丽照片,烹饪烘焙的小成果;
偶尔传达有趣/激励/深刻的句子
.
语言、文艺、高雅,这都无所谓。反正核心是一个。我的生活中不仅有排骨和汤,还有诗和远方。
他们几乎给社会网络带来了生活压力,朋友圈是理想的生活状态,抛出了更多的问题,是“另一个自己”(这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家都在追求善良的心)。
阿尔纳里把它统称为猪、精子、男孩/女孩的自我修养,同样不容易。
虽然没有刻意运营,但是积极、美丽、不高调,总是得到别人的好感~
第四层:打开人脉,这是朋友圈简历。
我记得我们从微博搬到微信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不想让太多人看到自己发的东西,所以才有了熟人组成的“朋友圈”。
但是官方公布的《微信2017用户研究和商机洞察》数据立即露面。
微信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交,而是以家庭、朋友为主,逐渐扩大到“泛关系社交”。近60%的用户的新朋友来自工作场所,大部分是为了同事或同行而来的。职业社交已经成为微信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一名朋友圈实时更新的简历。
这意味着什么?你朋友圈里的那个小圆球,首先看到的不是某人,而是素未谋面的泛职场伙伴。
e=k6O30xaj0HHeuZMwatsEvhZoeaY%3D&index=2" width="640" height="640"/>说回第四层的朋友,翻一下他们的朋友圈,你或许不能看出他们过得多滋润,但肯定可以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工作、某个项目的进展、获得了什么奖项……
他们更清晰地向好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在朋友圈里延伸、强化人脉,无形中增添了更多优势。
有个创业者就和我分享过他的故事:
他在大学的时候做了一个前景不错的项目,想开公司却缺乏启动资金,于是就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则“招募令”,恰巧一位前辈十分感兴趣,立马就投了几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
如今,他公司正在准备B轮融资,他说,如果当初没有“朋友圈的巧遇”(他和这位前辈只有一面之缘),自己肯定赶不上这波红利,估计现在就是天天苦逼加班的小职员。
普通人在朋友圈记录生活,聪明人懂得在其中挖掘机遇。
网络时代的人脉,就从朋友圈开始。
第五层:分组经营,用朋友圈打造个人品牌。
如果我说,朋友圈是需要经营的,你会不会很惊讶?
事实上,就像公众号的标语说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话放在朋友圈也同样适用。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每一条状态、每一句评论都在展现自己的形象,成为别人眼中的你。
蛋爷身边懂得经营朋友圈的人并不多,但黄姐做得特别好。
黄姐是闺蜜推荐保险经纪,我们刚加上好友的时候,她的朋友圈都是些生活照,或是出差进修的日常,乍一看和普通人没啥区别。
几个月后,我和黄姐也成了朋友。某次闲聊,我问她:为什么你不在朋友圈推荐保险产品?
黄姐大方地回答说,她不是没有推荐,只是做了分组处理。比如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要做的其实不是推销,而是让我接受她并产生信任,如果给我发太多产品,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笑着打趣她,原来你的朋友圈还是“高级定制版”啊!
更厉害的事在后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虽然同是推荐产品,我和闺蜜看到的产品竟是不一样的!
比如闺蜜刚怀上孩子,推荐的都是少儿保险,而我的就是普通的健康保险……她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而且推荐的产品也正好是我需要的,我没理由不把单子给她。
黄姐最大的秘诀就是分组管理,把简单的朋友圈精细运营到这个程度,为自己打上了“可靠”的标签,不管推荐什么,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看,高质量的朋友圈,不仅能赚钱,还能打造个人品牌。
写在最后:
没想到吧,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朋友圈,竟然藏着这么多学问。
其实,一个人最真实的教养往往体现在细节上,留心的人只要翻一翻朋友圈,就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你的朋友圈,早就暴露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