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人应该发现,最新版的微信组聊天设置中出现了新功能、组主席。
功能本身不难理解。和设置微信朋友笔记本的逻辑一样,俗称“戴马夹”。
例如,我习惯了对使用表情符号作为微信名称的读者朋友说“读者”。
还有一些人喜欢经常更换微信名称,干脆事先给他戴上了马夹,以防我不知道。
以前只能给朋友“马夹”,现在也可以勉强。
例如,有朋友给前女友做了设定为“吸金事件”的微信笔记。
另一位朋友说,以前不知道军名,不能随意更改。有一次我以为是注释功能,结果在很多人眼里把高中组的名字改成了数字号码。
这种尴尬,我相信不止一个人出来了。
组备忘录的逻辑与朋友备忘录相似,但有一些差异。
首先,设置组注释后,注释名称只有本人可见,对原始组名称没有影响。
也许是释放了很多人心中的小圆球。
第二,组聊天窗口顶部显示两行。上面的大字是注释名,下面的小字原来是组名。
显然,马夹是XXL。
如果返回聊天消息列表,则只显示注释名称,隐藏原始组名称。
不得不说,微信(User Centric Design)再次将主导权返还给了用户,并再次演示了什么是用户中心设计(UCD)。
微信做了这样的优化,似乎也长久以来看到了天下的高军。
现在大多数人少说也有十几个群体,几百人应该可以。
即使每天每组只说一个人,整个信息列表的顶部也充满了几个组。如果说话者多一点,就会出现各种人群蹿跳的景象。
我敢打赌,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所在的群体设定为“不受干扰的消息”。虽然留言频率不高,但除了重要的一群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不这样设置,很少有人能受到新闻推送的轰炸。
我设置了消息,让大多数人不受干扰,但有时我能打开和我一样的群,看到双眼。
我的微信里少说也有200多群人,我又是个受不了红点的人,所以有消息的话,一有空我就进去看看。
老实说,耽误了很多时间。
其实,有些群体已经不怎么关注了,但由于君主的邀请,面子始终不退,常年处于丧尸状态,偶尔还会诈尸。
昨天我发了一张朋友圈,很多评论功能666啊,最终可以给不想退出的人群贴标签。
可以想象,很多有创意、有伤害、开车的组合名很快就会出现。
微信群的种类很多,我在这里说几点。
第一类,死亡小组。
很多微信群体实际上处于死亡的群体状态,有些人突然出现消息,记忆力不好的人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加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