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伤感的文艺微信群名字】介绍一群笔耕不辍韩墨描绘我们家乡的人——号系碱厂文艺写作群。

时间:2023-02-09 15:35:2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被称为枫叶之都的辽宁省本溪市以美丽的山水闻名于辽东,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东北地区也独树一帜。远在50万年前,“庙后山古人类活动遗址”与“北京周口店人类活动遗址”同时代被称为“东北第一个炊事烟雾升起的地方”,近年来“东北抗联”英雄们的壮烈殉国们的光辉业绩。有明清时期满汉交汇的民族史。

“先有盐厂街(G-I),后有本溪湖”,当本溪湖仍然是大地的洼地草房时期时,100公里外本溪东部的盐厂在清干隆时期就已经有集市了。那是辽阳东部最兴盛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1906年本溪县建设县时,碱厂的名声并不比以往突出。从民国初期到日本帝国主义沦陷时期,在碱厂学习的优质学生历来在本溪县占很高的比例。到目前为止,碱厂地区出来的秀才已经遍布我市和全国很多地方的重要职位。

今天在这里想说的是现在的碱工厂,这里有孜孜不倦的笔耕者们的故事很活跃。

带动落后地区精神文明进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作用文化贫困是农民贫困的根源,农民摆脱困境需要强大的文化素质和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整容,也要主婚。要推进农村文化的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增长经济,还要振兴文化,繁荣农村文化。因此,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不仅要扶植物质,还要扶植精神、智力和文化。文化扶贫是预防再次回到贫困的根本措施,可以刺激内生动力。

碱厂被誉为“百年古镇”和“百年老顽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本溪历史上有句话叫“先有碱厂,后有本溪”。但是历史的累积并没有给盐厂的旧村庄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由于这之前的军事停止、贸易重镇、辽东历史文化院、战争、交通、改革等原因,在繁华和衰落中三次没落。该地区面积3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8021亩,总人口5421人的老村,没有优势产业,治安事业少,村集体经济负债147万元,全村建卡贫困家庭70户,172人。2018年5月,本溪市人大干部王小晶被派到本溪县盐厂村开展扶贫工作。盐厂村历史悠久,根据“中华枫叶之路”起点的地理位置,王小晶同志在与村两委多次调查和座谈后,提出了“振兴碱厂村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人均生活水平”的发展思想和规划目标,全面振兴和完善了农村文化旅游。这也是成立碱厂文化群的初衷,建立了文化交流平台,让村民关注碱厂的地域历史文化,探索碱厂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家乡碱厂发展的计划,激活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010-6903王秀婷秘书在舞龙现场指导

辽宁学习平台刊登了盐厂村第一书记王小晶同志驻扎在村里扶贫的工作事迹。题目是《使命在肩谋发展》,也许内容是碱厂村的未来要重点规划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武和蚌埠,建立碱厂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基地,发掘碱厂当地的满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利用文化。

碱厂陈庄孟磊同志大力宣传碱厂的指示,宣传王小晶。

同志创作了1200字的《碱厂古村赋》,对碱厂老村的村容村貌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本溪日报社总编冯金彦同志到碱厂村采访第一书记王岫亭,了解碱厂村开展文化产业扶贫的相关情况。冯金彦同志先后实地调研了九龙旅游服务区项目建设、九龙凯旋农业生态园建设情况,听取了碱厂村龙舞文化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场化运作等情况。村书记赵永科全程陪同调研采访,本群成员张继武、于萍、邴宪坤等村民参加了采访活动。

本溪市作家协会召开第七次换届大会,碱厂地区的作家代表王岫亭、杨启东、依学斌3名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听取了市作协五年来的工作报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会中,3名同志商谈成立碱厂村文化群的事宜。会后,在本溪市作协八届一次会议上,王岫亭同志当选为本溪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为了挖掘繁荣碱厂地区地域历史文化,富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在碱厂村书记兼主任赵永科、副主任潘凤祥的积极支持下,由碱厂村第一书记王岫亭倡导,在本溪县碱厂林场小四平工区主任杨启东、碱厂二中历史教师依学斌的积极参与和运作下,碱厂村委会成立了“碱厂村文化群”,群员都是密切关注碱厂地区发展的文学历史爱好者和对家乡文化感兴趣的部分村民,群员随即进行了分工。截至目前,已发展群员27人。同时,群主立邀本溪市博物馆原馆长、国务院特贴专家梁志龙先生,本溪日报《洞天周报》编辑部主任王葳女士,《印象本溪》主编赵丹(一寸丹心)先生等人作为顾问加入本群,负责文学、考古、宣传等相关的协调、指导、培训等工作。

群员分工:

群 主:王岫亭

顾 问:赵永科、潘凤祥、梁志龙、王葳、赵丹、杨启东

秘书长:依学斌

成 员:钟灵毓秀、王小巫、陈云中、孙丽芳、泉边闻韵、唐永良、赵希瑞、轻舟、春天、于萍、张继武、刘广瑞、夏冰、李廷波、于学志、平凡、鸿雁、空

在郎酒及《星星》诗刊首届藏头诗大赛中,群成员——本溪县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陈云中同志的参赛作品荣获特等奖(1名)。本次大赛共有全国880名诗歌爱好者投稿,收到作品1665篇,18万名郎粉关注,投票总数超过210万。其获奖作品内容如下:“红心对语意纵横,花近缠绵春雨声。

郎把涓涓一樽酒,吟风入夜到三更。”

王岫亭同志创作的《碱厂古村赋》发表在中国作协组办的杂志《中华辞赋》第7期上。

在本溪日报社总编冯金彦同志和《洞天周报》编辑部主任王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碱厂文化群先后征集本群农民文学作品18篇,经过筛选,有10篇现代诗歌、散文、古体诗集体刊登在《洞天周报》第2版上,版面标题是《碱厂风情——碱厂村文学创作专版》,整个版面充分展示了碱厂地区的农村生活状态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扩大了碱厂的地域知名度。大部分发表作品的群成员表示,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十分珍视。刊登的作品及作者分别是:

——唐永良的散文《我辈愿做蓬蒿人 》;

——赵希荣的散文《散步拾感》;——依学斌的现代诗歌《愿做家乡一棵树 》;

——王岫亭的现代诗歌《老村的梦想》;

——杨启东的古体诗《己亥初九兰河归碱厂道中》;

——陈云中的古体诗《东山寺道中》;

——张继武的古体诗《晨》;

——于萍的古体诗《致发妻》;

——邴宪坤的古体诗《求知者》;

——姜永芳的古体诗《採菜行》。

本溪日报副总编王葳(中右)在作讲课,中左为王岫亭书记。

碱厂村文化群邀请本溪日报《洞天周报》编辑部主任王葳同志一行,到碱厂村委会二楼会议室讲课,授课内容是《如何适应投稿需要,写好现代诗歌和散文》。课程历时1个小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员受益匪浅。王葳同志还向学员签字赠送了其出版的诗集《自己的阳光》。课后,在杨启东同志的全力支持和邀约下,与会学员来到碱厂林场小东沟地区采访,踏寻了抗联遗址,集体合影留念。中午,群成员在碱厂谭艳酒店AA制用餐,气氛热烈,群情激动,纷纷表示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群主定下了文化群每月一期创作主题并参与评奖的写作任务。学员们还载歌载舞,庆祝群成立。村书记赵永科同志陪同学习讲课,王岫亭、杨启东、依学斌、于萍、邴宪坤等同志全程参与服务和接待。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还有:宋庆明、张继武、刘广瑞、辛德宝、赵希瑞、郭伟等。

文化群第一期主题《碱厂渡口》征文活动中,赵希瑞的作品《碱厂渡口》刊登在本溪日报社《洞天周报》第2版上。这是群征文活动以来,第一篇刊登在市级刊物上的作品,激励了群成员的积极性,拓展了文化群创作作品的发表渠道。大家纷纷祝贺。

依学斌创作的诗歌《残荷》发表在本溪广播电台【山城文艺】栏目。

王岫亭创作的《致敬我的村庄》发表在《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我和我的村儿】栏目。

赵希瑞的作品《碱厂得名探究》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文化群第一期主题《碱厂渡口》征文历时一个月时间落下帷幕。征文体裁和字数不限,共征集了11名作者的16篇作品。经过群成员共同投票评审,公布了获奖结果。秘书长依学斌为获奖人员制作并颁发了电子证书。奖金由王岫亭个人出资。

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2人(奖金每人50元):

——赵希睿的散文《碱厂渡口》和古体诗《古渡怀想(和唐兄)》;

——杨启东的散文《渡口往事》。

二等奖4人(奖金每人30元):

——张吉武的小小说《太子河、渡口与船》;

——刘广瑞的古体诗《碱厂古渡口抒怀》《碱厂东山古人类遗址》;

——陈云中的《碱厂老渡口组诗》《渡口外一首》;

——依学斌的现代诗《心中的渡口》《摆渡人》。

三等奖5人(奖金每人20元):

——郭伟的散文《太子河岸的渡口》《碱厂大地森林公园一游见此美景赋小诗一首》;

——姜英飞的古体诗《七绝——题碱厂古渡口》;

——唐永良的古体诗《碱厂古渡口怀思》;

——邴宪坤的古体诗《口岸追梦眷恋》;

——于萍的古体诗《上河渡口》。

赵希瑞的作品《抗联母亲——李宝清》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文化群第二期主题《碱厂舞龙》征文活动中,赵希瑞的作品《碱厂舞龙》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文化群第二期主题《碱厂舞龙》征文活动历时一个月落下帷幕。经过群成员共同评审,公布了评选结果为:

一等奖5人:——赵希瑞的散文《碱厂龙舞》;

——杨启东的散文《龙舞者》;

——张吉武的散文《唢呐声声舞龙情》;

——于学志的古体诗《碱厂龙舞铭》、现代诗《盛世舞龙行》;

——刘广瑞的《碱厂舞龙颂歌行》。

二等奖4人:

——陈云中的古体诗《碱厂舞龙》;

——于萍的古体诗《龙》;

——邴宪坤的散文《龙舞新歌》;

——空的现代诗《碱厂舞龙》。

秘书长为获奖人员颁发了电子证书和奖金。

文化群第一期主题《碱厂古渡口》征文活动中,张继武的作品小小说《 太子河、渡口与船》刊登在《洞天周报》第2版上。

文化群第二期主题《碱厂舞龙》征文活动中,赵希瑞的作品《古龙重起舞 非遗焕心机》刊登在本溪日报社《洞天周报》第2版上(整版)。

赵希瑞的作品《碱厂元宝山杂记》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文化群第三期主题《碱厂元宝山》征文活动历时1个月时间落下帷幕。经过群员共同评审投票,公布结果为:

一等奖1人:

——刘广瑞的散文《碱厂元宝山战役前后》。

二等奖7人:

——杨启东的散文《山为积德》;

——赵希瑞的散文《碱厂元宝山杂记》;

——于学志的古体诗《元宝山军魂歌》;

——空的古体诗《秋登元宝山》《元宝山》《冬临东山寺》《探源龙泉观》《龙泉观闻道》;

——唐永良的散文《半个碱厂人》;

——陈云中的散文《元宝山,我儿时的。

秘书长依学斌为获奖人员颁发了电子证书和奖金。

杨启东的征文作品《渡口往事》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2020年12月19日】本溪日报社《洞天周报》第8版刊登了《翰墨再展新华章——我市书法名家挥毫书写小康村》的文章。文章里写出,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演艺集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奋进小康路,开启新征程”的辽宁省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名家作品邀请展在辽宁美术馆隆重开幕。由我市多名书法家创作的11幅书法作品给前来观展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本溪乡村新印象”。此次展览的书法作品均为原创诗赋或小康村建设情况简介,辅以所书写小康村的彩色照片,并用详实的文字介绍了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举措和成果。其中,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经伦书写、碱厂村第一书记王岫亭创作的《碱厂古村赋》位列其中展出。

文化群第四期主题《碱厂大集》征文历时一个月时间落下帷幕。经过群员共同评审投票,公布了获奖结果。获奖作品如下:

——一等奖3人:

——杨启东的散文《碱厂大集》;

——赵希瑞的散文《雪泥鸿爪忆大集》和古体诗《和云中兄碱厂百年大集》;

——刘广瑞的散文《碱厂大集上的常青树》。

二等奖4人:

——依学斌的散文《碱厂集市历久弥新》;

——陈云中的古体诗《碱厂百年大集》;

——于学志的古体诗《碱厂村百年大集歌行》;

——空的古体诗《入市归来》。

秘书长依学斌为获奖人员颁发了电子证书和奖金。

鸿雁的散文《家乡的绿皮火车》发表在本溪日报《洞天周报》上。

文化群第四期主题《碱厂大集》征文活动中,杨启东的作品《碱厂大集》刊登在本溪日报《洞天周报》第2版上(整版)。

文化群第四期主题《碱厂大集》征文活动中,赵希瑞的作品《雪泥鸿爪忆大集》刊登在本溪日报《洞天周报》第5版上(整版)。

赵希瑞的散文《守静之思》发表在市级网络媒体《印象本溪》上。

【2021年2月20日】王岫亭、唐永良、杨启东、张继武、刘广瑞、赵希瑞等6名成员在碱厂村会议室召开小型座谈会,总结2020年碱厂文化群工作经验,研究探讨2021年群工作计划。具体工作安排如下:一是扩大文化群影响,积极发展新会员。弥补群成员年龄断层和知识层次不均衡问题,面向碱厂镇群众吸收新会员,补充新血液,开创新局面。二是扩展文化群届别,从文学届扩展到文艺届(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表演等)和体育届,树立届别带头人。三是研究探讨纸刊可行性,为文化爱好者提供创作展示空间。联合碱厂二中、碱厂小学、镇文化站等,办纸刊(季刊)展示空间,内容为小镇文化动态(新闻)、文学作品、商业广告(适当征集收费广告)等,并寻求长远发展合作伙伴,以此形式鼓励广大文艺爱好者和中小学生创作。四是研究探讨2021年文化群文学创作主题,主要内容有:省级文保单位赵家大院等老房子的历史、后泉眼的故事、碱厂千亩水稻田和十八里灌渠的修建、碱厂造纸厂的发展、105医院的故事、碱厂大戏台、南城子历史、碱厂二中校园内的回忆、碱厂小学(关帝庙)的故事等,以及文学题材我的初恋、碱厂历史人物沈曙东、纪中愉等。五是商讨文化外出考察学习事宜。视疫情情况推出两次活动计划,春天到孤山新堡考察明长城;夏秋之际,到铁岭赏荷,考察龙首山、高句丽山城,与花豹冲农民艺术协会进行艺术交流。

文化群第五期主题《九龙口》征文活动中,杨启东的作品《九龙口山城》刊登在本溪日报《洞天周报》第2版上(整版)。

文化群第二期主题《碱厂舞龙》征文活动中,张继武的作品《龙舞情深》刊登在本溪日报《溪周刊》第6版上。

在本溪市作家协会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安排中,市文联将碱厂文学创作基地筹建、碱厂古镇地域历史文化汇编创作工作列为全市四项整体创作活动之一。

本溪市作协主席杨雪松(右一)与碱厂村书记赵永科(右二)共同揭牌

碱厂写作群部分成员在小东沟活动

左二本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敬华,左三本溪县委宣传部长孟祥楠,左一碱厂镇党委书记孟雷,右一碱厂村第一书记王岫亭。

本溪市木兰诗社在碱厂村设立创作基地挂牌仪式

右一省作协网络处处长周晓楠,右二本溪市作协主席杨雪松,右三碱厂村村书记赵永科,右四碱厂村第一书记王岫亭。

这是市委书记吴岚的批示,批示内容是责成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农委、农办到碱厂村对这个调研,适时总结推广。然后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敬华又做了批示,说准备要上碱厂村调研。

碱厂舞龙在王岫亭书记积极推动下,获得了省属“非遗”。

碱厂村的“满山红民乐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也有许多写作群中的成员。

本溪洞天报第二版的新年回顾中列出15位有突出贡献作者,其中有5位是碱厂写作群成员,可见这个群体的整体实力一班,他们是,杨启东,张达文,赵希瑞,孟庆志。鸿雁等。

部分作品选摘

碱厂渡口/赵希瑞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渡口因被白居易隐身了“执手相看泪眼”的一对惜别的恋人,贴上了凄婉哀怨之所的标签;《边城》里,翠翠和爷爷守着小船,划船度日,泛起的波纹,演绎着朴素而美好的亲情与爱情,渡口染上了一层太阳余晖的温暖;“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夜归鹿门歌》中,孟浩然让渡口成为出世与入世分界线,成为隐士抉择的选择点!

渡口,江南水乡的站台,因文学作品的流传而散发出瑰丽的色彩!

其实,渡口,北方亦有之。辽东小镇——碱厂亦有之!

碱厂素有“八峰聚会,六水朝宗”之说。具体而言,站在105医院后山上南望,至小冲积平原的对面山峰,包括太子河主河道在内,自东向西流向有大小六条河,自东向西有八座山峰。在这片冲积平原上,人们主要聚居在三道河之内的土地上,主街在头道河和二道河之间!

在三道河与太子河主河道交汇口,就是曾经的碱厂渡口!渡口是在沿河成行的古柳树间漏出的一段空隙处,埋了木桩,搭了跳板,做成的简易码头。渡口最早叫上船口。上,是最上边的意思。碱厂渡口是太子河最上游的船口。父亲常给我讲他童年时见到太子河放木排的情景:那捆扎整齐的木排,严整的队伍,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至今令父亲感慨不已!

靠山吃山。那时山里人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贩卖木材。山高路狭,原始林木高大笔直,只能走水路,运到辽阳的木材市场。每年六月雨季来临,汛期河水暴涨,准备前往辽阳的木头客,将一吊吊(五根木头编扎一起为一吊)的小木排,从各条河道顺水放到碱厂上船口,然后重新捆扎成或30根或20根木头的大木排。为保证木排经得起水泡、礁石撞击等因素而不散架,保证放排人的安全,木排制作过程很精细的。首先,将每根木头的两端和中点处,凿一个木榫(孔),用腊木棍将木头连在一起,然后用老腊木皮搓成的麻绳或者老榆树筄(音yao)子将每根木头和腊木再分别捆扎。整个木排三道绳索,经纬交织,这样将散落的木头变成一个结实的整体;接着,在木排前面,扎绑一个木棹,由一人来控制方向,后面由一人撑一支长篙,助力前行。木排中间偏后一点儿位置,用腊木杆搭起一个简易的窝棚,顶部用草席遮盖。供放排人休息所用。一般,一个木排标配三人。

等木排全部捆扎完毕后,选一个良辰吉日,祭拜水神后,队伍开始启程。十几个大木排,依次在震耳的鞭炮声里,带着人们的希冀和祝福,浩浩荡荡的奔向辽阳!

渡口,不仅是放排的上船口,它也承担着河西各村的人以及外来客进出镇的渡河任务。“赵摆船”,是对镇西三位摆船人赵承允、赵永文、赵永金的统称。作为船夫,不需要考驾照,但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

首先水性要好。其次要懂水,能借浪而行。太子河渡船是季节性的,主要是在汛期。那时辽东植被覆盖率高,山高林密,雨季来临后,降水丰沛,河水暴涨,水面宽可达百米,水深可达十几米,真是“潮平两岸阔”。水流湍急,风急浪高,浑浊的潮水中,泛起的水雾遮蔽半空,不时有被暴雨冲刷的连根拔起的粗壮的大树从上游漂来。这样的情境下,摆船是有很大风险的。赵摆船都有一身水下功夫。水中闭气、换气,踩水,潜水,风浪中可以来去自由。他们的水性虽未能比得上《七侠五义》中的翻江鼠蒋平,也难及《 水浒传》里浪里白条张顺,但在碱厂地区是公认的。1960年,百年洪水肆虐小镇,河西各村完全与政府失联。当时公社党委不知灾情如何,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在全公社范围内挑选水性好的人,冒着生命危险泅水察看。千挑万选,赵永珍、谢长顺两人领命前往。在万众瞩目中,两人披波斩浪,奋力前行。不幸的是,谢长顺游到河中时,被一个巨浪打倒,沉没在无情的水流中。而赵永珍,一路凭借高超的水性、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勇气成功游上对岸。时至今日,当那时的亲历者提起此事时,还都唏嘘不已。危难之中,方显大义。为大家舍小我,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口耳相传,生生不息!

汛期时,在冰凉的河水中游水渡河,是一种战胜自然超越自我的挑战,也是河边村民的传统。那个年代,英雄情结总是激励年轻人做出看似疯狂的举动。我的记忆里,亲眼见到的最后一个勇于在洪峰未退时,成功渡河的人是赵承艳。

关于渡船,父亲讲过关于他的故事。父亲和母亲成亲时,母亲由娘家人送来,由于船小人多,坐不下。父亲一只手把外衣举过头顶,踩水游到对岸。接到母亲后,又同样方式游回来!想想,那是多么浪漫的事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绝不会因为困顿的物质生活而远离年轻的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贫瘠的土壤里盛开的花朵更令人惊艳!

赵摆船,从1947年到1970年,20多年时间里,一直断断续续的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渡人过河。起初,日本占领期间修了一座水泥的漫水桥,但汛期时不管用,而且在1955年大洪水中被冲垮。后来,又修了一座木质浮桥,秋冬季可以用,一到汛期又被冲毁。直到1970年,政府修建了现在依然在使用的水泥石头的拱桥,才算彻底解决了渡河的交通问题。而在这以前,赵摆船的船一直在,渡口一直在!那时,有一大一小两艘木船,人少时一个人摆船,赶集人多或是水大时,需要三个人。船资,不用现场付钱,现付也没有,也不用拿着本记名,一般都是秋末船家到各村挨家挨户收一定数量的粮食充当一年渡船的费用。那时收钱和交钱的都按着大概的合理的价位来完成交易,现在想想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啊!贫穷而不失骨气,困窘依旧坦荡,虽然活得生命如草一般卑微,但精神品格却似红松一样挺拔!

随着经济发展,替代了渡口的老桥也变成高龄老人,更宽大结实壮观的新桥,接过了渡人过河的重任。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曾经站在残留的作为浮桥立柱的木桩上,当做跳水台扎猛子;去被水冲毁的日本水泥桥断片下,叉鱼抓蝲蛄的我,已从少不更事的少年走入知天命之年。青山白云依旧,河水却不再清澈见底,汤汤的太子河,一直彻夜流淌,但看似未变的声音里,有的人听到的是欢乐,有的人听到的是忧愁,有的人听到的却是悲伤。

而我,作为他乡游子,听到的是怅然、眷恋、思归。踪迹难觅的渡口,只停留在古稀老者昏黄的记忆里,但每一个今天都是由昨天的历史衍生而来的,历史不能忘却,需要记载、传承。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许巍《故乡》中歌词的含义了!“你是茫茫人海之中我的女人”“你容颜憔悴,你温柔如水”

我又见到了渡口,又站在了碱厂的渡口上!

渡口往事/杨启东

欸乃一声离故乡,同舟人是旧门墙。

长风万里冲银浪,锦嶂千寻碍夕阳。

新月弯弯秋未老,流萤点点夜初凉。

征夫已觉湖山梦,留得诗魂贮缥囊。

碱厂名宿沈曙东的这首《赴县舟中》,抒情适意,寄托理想,胸襟抱负见于笔端,诗中对舟中所见风光的描写,为我们传递了太子河水运发达,舟楫之利的景象。

《奉天通志》中所记载“船排争泊,水利颇饶”的场景早已经不复存在,碱厂渡口也随之消散在岁月的浪花里。昔日的繁华和那些鲜活的故事,却时刻吸引我们到历史的缝隙中去探寻……

碱厂,满语名“加木禅门”,意为“蛤蟆塘、小河流。”其地处要冲,土地肥沃,为明代辽东镇东路重要堡城。堡城又称“边鄙”、“边堡”,是明代堡城防御体系中屯兵城的最小单位。边堡设在长城附近,其屯兵数量,依冲要与否而定,一般在170名—400余名之间,明代堡城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屯种,再加上明王朝在碱厂设立了边境贸易。正因为这些先决条件,碱厂堡才能占尽繁华,从而拥有本溪县域第二大渡口的荣耀。

一场秋雨过后,太子河的水暴涨了许多,水面顿显开阔,浩渺烟波相接九龙山城的岚雾,宛若仙气流转。这条满是文化的母亲河因此又添了几分神韵,两岸红砖碧瓦的人家若隐若现,在云天为幕的大背景下,如诗如画。

河心一根小径圆木,像极了在渡口修整后的木排,斩风破浪,疾驰而下,这样的景致,如何不教人心动?于是,迎着晨曦,将秋光水色纳入怀中,再穿过时空,与渡口相约。记忆的残片一经拾起,便牵扯出碱厂500多年的兴盛与衰败。在模糊和清晰间,任思绪游走于渡口,随号子摇醒航道。倏然,杀伐与贸易,战火与马市,便浮现在眼前。

碱厂渡口自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建堡初始、经清代及民国的兴盛,再到东北沦陷后的消沉,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上碱厂这个古邑曾经的风云际会。按长194.2米的碱厂西大桥计算,渡口处的河面宽约120米,按记载讲,水深约1米—3米。渡口在新、旧两座大桥桥东之间,三道河和太子河交汇口下,一条清代修建的老路与渡口相连。老路如今已经成为巷道,渡口位置上,一堆沙料积日累久,沙料不远处的两棵粗壮杨树,悄无声息地看着太子河水涨涨落落,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暗示人们,渡口那段历史与自己没有太多关联。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碱厂,大明王朝的龙旗在堡城上空飘扬,鼓角争鸣,刁斗声中,槽船和木排往来穿梭。战争催动了水路运输的发达,进而开启了碱厂数百年的繁华,留下了先有碱厂堡后有本溪湖的这句老话。1786年乾隆年间,每月逢十的碱厂大集确立后,碱厂地区贸易更加活跃,一跃成为太子河上游最为兴旺的商业中心。这块经商宝地上,一时间商贾云集,旺铺达100余家。1906年本溪县建县制时,碱厂的商号沿街排出五六里地,繁华可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交通的发展,碱厂渡口也成为太子河上游著名的码头,地位举足轻重。

河水奔腾,寒烟弥漫,在新桥上俯看,渡口似乎在静谧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喧闹。隐约间,故李将军征讨女真的大军,正在渡口集结;唢呐高奏,鼓乐喧天,对岸那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正把花轿抬上小船;驻马渡口,阅边的钦差奎彬,正以“八峰聚会、六水朝宗”的句子,给碱厂点赞;从上游飞流直下的木排上,魁梧的放排汉子捏着那半块大洋的船资,眼神中满是期许。风声簌簌,寒烟渐散,非同一般的过往再现后又随之消失。此时此刻,站在渡口对面,为与那同船渡的美人共享初见,好想放开嗓子大喊一声:“过河。”

晨光悄悄地给渡口遗址披上金色的外衣,遗址刹那间恢复了生气,神采弈弈地伫立在河边。回望500年的风雨,成为太子河上游货运和客运的发散地,渡口有理由骄傲。槽船和木排这两种工具,是太子河航运的特色。槽船兼顾货运客运,木排只负责货运。货运多在水量充足且水温较高的5—7月份里进行,运期达100多天。客运雨季较繁忙,在太子河结冰到开化这个时段内停运。对于水运工具,渡口自是熟悉不过;就连那些搞航运的,渡口依稀还记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土生土长在太子河畔的人,有几分水性再寻常不过,即便这样,航运的活儿,不是会点水就可以干得来的。水性、体力、技术这些都是硬性指标,而这三项指标,以精通水性为上。

吃航运这碗饭的人,既让人佩服也受人尊敬。这些人水中功夫了得,太子河涨大水的时候,他们通常能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轻松游几个来回,这中间少数人还会踩水,踩的最好的,可以把胸膛露出水平面上。摆船关乎人身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对船工的本领要求较高,遇到突发事件,摆船人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客人的安全。放排和摆船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绝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一路上尽享风月无边。太子河上游湖里村牛头砬子那段水路,就是最让放排人头疼的地方,通常这种地方是要人命的。如今太子河流域的水量不再充沛,到那儿可以看见,两块卧牛石并排立在近90度转角的河道中心。放排过这两块大石头,很有挑战性,先使排减速,迎着大石而去,排头的人(卯头)用篙撑在大石头上,控制前进的方向,排尾的人(雏把)用篙借水势,快速地调整排身,配合得好,顺利通过,一个不慎,撞上大石,排立马散架。排一旦被撞散,如果人无恙,放排人就要凭着自己的本事,用最快的速度把木头一块一块的推向岸边,重新打好排,继续前行。

人间有旦夕祸福,渡口也不能幸免,它注定要有这样的一些经历,骄傲了太久的渡口,终于在一个灰色调的黄昏,迎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东北沦陷后,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以及日本人对资源地掠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太子河水域不再满足航运条件,水路运输几乎绝迹。这一时期,渡口附近共出现过两座桥。一座是日本人用水泥修的过水桥,质量一般,到了汛期还常常为水所毁,不太好用,因此,摆船到雨季的时候还得派上用场。另一座是俄国人修的木桥,桥大致在今天新桥的位置,桥墩用油杂杆和钢筋捆绑,再填满石头,“木桥有走廊,有栏杆,看上去相当带劲儿。”木桥带给碱厂人的便利很直观,即便这样,汛期时渡口依然没有停止过摆渡。日本人占领东三省时,渡口残喘着,在无尽的暗夜里无数次地哭泣。对于俄国人的援助,渡口不想道谢,目光闪躲中,嘴角扬起一丝冷笑。

俄国人的木桥,损毁于六零年的那场洪水。“中国水灾年表1950—1979年中记载,1960 BC1015.5太子河特大洪水,辽阳站洪峰量18100m3/s,浑河、鸭绿江同时大水,辽河中下游一片汪洋,辽阳、本溪等工业城市被淹。”在那场洪水中,兰河峪的木桥被洪水拉走,漂到碱厂后,撞击木桥,只听得叭、叭、叭三下,木桥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后来,县政府几次要修建浮桥来解决交通问题,桥修了一半,因财力或者其他原因停了下来,被水冲毁后再修,这样恶循环式的修法,耗了近十年功夫却没有结果。这期间,生产队不得不重新启动渡口,摆渡的任务,自然落到碱厂街,颇具盛名的“赵摆船”三兄弟手里。1968年,碱厂西大桥建成使用,渡口彻底废弃。

几块鹅卵石安详地躺在渡口原址的浅水区,任大浪淘沙,不悲不喜。它同繁衍生活在碱厂这块热土上的人一道,见证了渡口的沧桑,历经了碱厂的繁荣。事物的消亡衍生,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穷尽人力,终难改变。我们只能以回忆的方式,去珍惜和缅怀。这些鹅卵石和进取的碱厂人一样,在心中深藏起那个渡口,思念也因此生根,在一夕离散中悄悄驶过岁月的长河,奔向下一个渡口。

碱厂老渡口组诗/一粟(陈云中)

一老渡口对我说

百霜一埠了夷音,六脉朝宗剩几吟。

往事如如梦初醒,青山绿水活当今。

二我对老渡口说

如今水驿已无舟,泪满心头思码头。

你老荣光常托梦,云台砧石不离休。

三老渡口自语

虚槎周望下虹桥,与月流金上九霄。

念想无须生浪涌,赵家贺岁舞龙谣。

渡口外一首

乘风商埠惯争先,举镇繁华经道禅。追梦接痕长百载,

欣生往事竞相传。

街窗鼎沸合时宜,老埠刹声逢有期。

边外木排烟雨重,纤夫号子过桥西。

碱厂地域文化群以挖掘宣传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在时任碱厂村第一书记王岫亭的倡导下组建。成员来自各个行业,其中有地道的农民,也有市县的专家学者。目前有成员30多人,大家都志同道合,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像碱厂村这样作为村一级的群众写作团体,所取得的成绩和写作水平,这在本溪市也是名列前茅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里得到了演示,这里面需要核心人物们的凝聚力,也与各级党委、文化团体、出版部门等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好多了,但是更要加强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鼓励更多的作者创作正能量的作品,讴歌新时代的生活,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团结起来跟党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创作者行动的目标。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