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见过一个观点。
点赞是我们在保护自己的“人脉资源”。
大家工作忙,连聚在一起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微信朋友圈,很容易赞,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存在,心理上暗示对方“我记得你,我担心你”。
相对来说,称赞不要动脑筋,内容也不要认真看。但是人情依然存在。
社交巨匠卡内基说。“如果想交朋友,首先要为别人做需要——小时、体力、体贴和献身的事。”
显然,点赞在社交中客观存在,但其作用并非我们所期待的。
维持关系的方法要记住“朋友不在乎数量,需要质量”这句话。概括来说,就是“少而精”。
生活纷纷扰扰,到处人声鼎沸,你总要做出判断和筛选,然后“屏蔽”不重要的人和事。
02
什么都不屏蔽就是为难自己。
外界的信息照样全部接收,表面上是“神经、珍惜、理解”,其实自己没有主见,一直牵着鼻子走。
西晋时,有一个叫石崇的富翁。他家的财产在调整中也不能超越。
有一天,宰相王教练应邀去石崇家喝酒。还在门口,他听到传闻说,如果客人不喝酒,石崇认为丫鬟等不到座位,只能用伤害丫鬟的方法来表达对客人的“道歉”。
平时很少喝酒的王涛怕伤害丫鬟,又喝了一杯酒,醉得一塌糊涂。
和王导同行大臣王敦,但不同意。后来对王涛说。“这是石忠的家规,你我何必在意呢?”
显然,王涛没有“屏蔽力”,所以只能为难自己,取悦外人。王敦实际上创造了“自己”。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能接受的“小道消息”是过去的几倍。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真实的,需要关心,你还能有自己的空间吗?
打比方。
在同学群里。有同学在开店,店里马上有过期食品要处理。他发信息给群里,大多数人不接话,你却表示关心和同情。
当然,你总得去商店买些东西,否则不能面子。但是买来的食物不是你想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热情地接受了话,失去了自己的钱,买了一个问题。
什么都不分的生活就像“吸收器”,别人给你的东西你接受吧。(萧伯纳,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
一天内,5亿条推文、2940亿封电子邮件、50亿次搜索.互联网是通往微信世界的窗口,你不会屏蔽,真的不行。
03
“屏蔽”并不重要。剩下的就“重要”了。
聪明人学会了制作“弹性板”,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弹回来,重新弹回来,真的过上了“眼睛不干净”的生活。
具体来说,在微信内,要屏蔽三样东西。
第一,切断不必要的信息。
作家刘东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信息上,也不要把时间花在屏蔽他们、提高自己上。”
打开微信,真正与你有直接关系的信息不多。如果忙着看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是抓住——眉毛胡子一把。
所有小组,你不被屏蔽;朋友圈中的内容必须从头到尾看完,害怕错过。当某个群体每天制作数十个聊天内容时,你累得要命。
屏蔽或折叠牛群,有时间的话看看。没有时间就别说了。这样,你是在控制群,不是“群”在控制你。
第二,屏蔽部分人。
结交新朋友,忘记老朋友是人生的常态。如果你牵着新朋友,惦记着老朋友,就要在第三次和第五次之间联系,证明自己有感情。会累的。
“150法则”告诉我们一个人真的可以熟悉的人,即150人左右。
很多人的微信里有几百个好朋友,甚至上千个。显然是“删除,屏蔽”。
例如,每天发送数十个微商信息的人占据了朋友圈,选择屏蔽是必要的。乱传虚假消息的人最好不要交往。
有人和你是线下朋友,但多年没有联系了,请不要联系我。这辈子无缘的人放手是对的。
第三,防止不好的感情。
很多消息与你有关。所以要看一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因此对某件事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你遇到事情,发了朋友圈之后,会有很多条留言;在群里求助之后,会有几十条回复。有人说你“对”,有人说你“错”,到底要如何做,还是你自己定夺。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看别人的留言和建议,毁掉了自己的心情,这是何苦呢?
另外,总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发泄情绪,谩骂别人。你要是因此生气了,就是“情绪的接盘侠”。
你应该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要和谁交往,在乎的人是谁。微信越干净,圈子越好。
04
最后,分享几个提升“屏蔽力”的技巧。
客观分析,屏蔽有两个层次:物理上的屏蔽;精神、心态上的屏蔽。
做到第一个层次,很简单,就是选择退群,删除厌恶的人,屏蔽别人的朋友圈。
做到第二个层次,就要提升自己的修为,保持做人做事的定力。
愿你,打开微信时,拥有一块无形的盾牌,不被网络里冒出来的“矛”,刺伤了自己。
凡事网开一面,给别人出口,也给自己出口。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