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从事工科科研的父母说清华大学是为祖国培养一代优秀人才的地方。2020年秋天,我们没想到在清华顺利“公司”!”
十年不长,但足够把两个稚嫩的双胞胎孩子培养成能各自顶天立地的年轻人,在一个学术领域脚踏实地耕种。十年不短,但没有放慢少年追求理想的脚步,没有使青年的奋斗更加平坦的锐气和坚定的姿态。
在这十年里,时代的车轮向前发展,刘亦谦和刘亦贤的双胞胎兄弟也经历了梦想的根发芽,命运的偶然。
一粒求知的“种子”扎根在小时候的刘亦谦、刘亦贤心中。在相互鼓励、顽强奋斗的洪流中,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两名博士生的学术旅程上栽得厚厚的,枝繁叶茂。我们一起进入他们的故事吧。
一粒种子
2005年,刘亦谦和刘亦贤在清华大学门口
“从小清华大学就成了我们心中神圣的最高学府。”
小学一年级暑假的时候,父母带着刘易谦和刘易贤参观了清华大学,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次参观也在两个人心中种下了无知的种子,“要去清华。”
那正是他们九年义务教育刚掉第一笔的时候,反而不想兄弟俩生活在十多年后的博士生阶段。
携手前进
拍照后的第10年,2015年暑假,高二刘亦谦“高知载游”,参加了清华大学暑期学校。一家四口再次来到清华园,绿树成荫的主干道、还在营业的文香园和尚未完工的北关,形成了兄弟两人对清华园的第一印象。
2016年,刘易谦进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刘易贤也进入郑州大学材料学院。柳宜谦开学典礼那天,弟弟柳宜贤也在亲属惯例台。兄弟俩一起听了来自清华的谆谆教诲,这是第一次。
“虽然在不同的大学上学,但专业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以相同的频率交流,也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本科期间,刘易谦和刘易贤经常交流专业学习问题,平时聊天也经常会成为专业研讨会,有时也会有作为“避难语”的父母的参与。
刘易贤(弟弟)参加了2019河南省挑战杯决赛答辩场
比起双胞胎兄弟的缘分,刘易谦和刘易贤对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意气相投显得更加珍贵。没有任何约定,我俩在入党问题上也步调一致,父母单位同时收到了两封信,入党时间也在同年同月。“刘亦谦笑着说。”这是双胞胎的默契吧。" "
疫情前校园开放的时候,两兄弟多次一起去清华园旅行,尚未进入清华大学的刘易贤已经在哥哥的带领下吃完了学校食堂。这些所见所闻,进一步坚定了刘易贤来清华园深造的目标。
学校的时候,刘易贤也经常在手机上播放清华园延时拍摄视频《时光机》,也忘不了最后一位前辈长时间盯着第二节课的镜头。他说,清华理工学院学生的浪漫和清华给所有学生带来了深深的归属感。
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开始挑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组,假期里互相访问对方所在的实验室,了解了很多小领域以外的研究。他们还一起讨论了未来的深造方案和职业规划。本科的头三年,他们都为此努力奋斗。
加入清华
2022年,刘易谦和刘易贤在清华大学
从2019年春天到秋天是清华大学的免签季节。从3月开始,刘亦谦根据自己对学院及教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帮助刘亦贤准备清华评价。
大三期间,刘易贤每天白天与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科竞争,直到深夜,再次磨练了自己的申请资料、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面试考察内容。7月份参加材料学院夏令营的时候,也趁着空闲时间,一个人在六校复习专业课。他自己想起了这个忙碌的日子,休息时间少了点,但很开心。
最终,柳易贤取得了免试研究资格,并被送到加工方向,成功攻读博士研究生。“2020年秋天,我们在清华顺利地‘公司’了。”
继续前进
现在博士二年级的刘易贤已经从“旁观者”变成了“体验者”,“对于很多事情,也可以从听者直接感受到的——”,在原观上感受到宿怨。
严的学术氛围,也能在照澜院体会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还有更加别开生面的团体活动、简洁高效的办事流程、团结和睦的师门关系。”“进入清华园以来,我们都有幸遇到了身边优秀的同辈,听到了大师们传道受业解惑,共同经历了110周年校庆,深刻感受到了清华校友深深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以及融入血液的家国情怀。”
刘亦谦和刘亦贤虽然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最终汇聚到了同一条跑道。读博期间,刘亦谦师从林元华教授,探索科技前沿,在无铅储能介电材料的实验和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和 Science 等期刊上。刘亦贤跟随熊守美老师,面向重大需求和工程实践,致力于从事高导热压铸铝合金的设计与组织性能关联研究。
刘亦谦(哥哥)正在进行实验
在我们向前走的同时,学院也在不断发展。刘亦谦作为在清华园的“老人”,深刻体会到材料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的逐步调整、党建和学生工作水平的持续加强,也见证了学院科研实力上的巨大进步,在不少领域领跑国际同行。
“学院对博士生的培养考核方案也始终与时俱进、接轨国际,几年间就完成了从培养方案到毕业指标的全方位变化。”刘亦谦说道。
未来,刘亦谦和刘亦贤将继续向着理想稳步前行,在青春赛道上演绎新的精彩。
来源: 清华大学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