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男人的微信昵称带英文名字】数字世界的地址(3):这是社交媒体常用的符号,背后有什么历史?

时间:2023-02-08 06:09:0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辑指南:据目前所知,@符号是数字时代最早出现的符号之一,将这句@符号的历史过程分为三部分(从陌生的字符到常用键、前数字时代的简史、打字机布局到电子邮件分隔符)。请让我看看@符号是如何从羊皮纸时代进入数字世界的。

围绕“数字世界的地址”这一议题,沙丘研究所最近连续更新了3篇文章。这是最后一篇。

在前面的句子中,我们从“@”如何从电子邮件进入社交媒体,变成了表示“直接回复”或“提及”的功能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想多倒回手表,踏上更少人涉足的小路,探索更少人知道的隐秘历史3354' @ '等陌生弱者。如何从羊皮纸进入数字世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第一,从陌生的文字到一般的身高。

“@”肯定是数字时代出现的最古老的符号之一。除了资历老以外,它还有很强的象征性。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到目前为止),这个符号被用来直接表示互联网本身。从形态上看,这个符号确实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它具有很强的手写体特征,看起来圆润、饱满、曲线为主,每个人写它的时候都一定很酷很快。这给人以年轻、活泼、甚至漫画化的印象。

但是,如果你看看20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电视节目,你会发现,当主持人和嘉宾遇到在这个字母A之外加圈的文字时,他们总是暂停Karton,甚至停止——,不知道他们怎么发音。这一点可能有助于这一符号在科技圈的吹捧。它成为极客们的黑话,巩固了这个小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因为只有他们——“我军”——才能自信地读发音。

当那个互联网刚刚进入普通人的家时,很多初创科技公司会用“@”代替他们品牌名称中的“A”,使自己的公司看起来更加现代。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沙丘研究所提到的纽约的网络@酒吧,这家咖啡店很神奇,很嬉皮。顾客来这里喝咖啡的话,可以使用店里陈列的电脑体验网络——当时网络不是必需品,而是时尚物品。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店主、常客、游客等要花时间向朋友解释这个地方的名字是怎么读的。

广州未来公司微信十周年活动标志

资料来源:自行拍摄

二、数字时代简史

虽然“@”已经在屏幕世界几乎无处不在,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但有趣的是,研究者对这个符号的历史考察并不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十九世纪以前的进化轨迹不清楚,也缺乏实证。1932年,他的着作《古代写作及其影响》(Ancient Writing and its Influence)中,拉丁语学者Berthold Ullman用一句话简单地提到了当时非常陌生的象征。

还有一个符号@,意思是Ad(拉丁语前缀,现代英语的to或at等意思),具有夸张的半圆形“D”。”。

“there is also the sign @,which is really for ad,with an exaggerated uncial D。”

遗憾的是,他没有向读者提供进一步的来源或参考资料。除了乌尔曼之外,意大利科学史教授乔治斯塔比尔(Giorgio Stabile)是一位对这一符号的历史演变比较彻底和深入的现代学者,他在2000年16世纪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符号的商业用途。此外,英国作家基思休斯顿(Keith Houston)《阴影字符》(Shady)

但是总的来说,关于这个符号起源的文献仍然很稀有,直接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是分散的,其中推测很多。但是这个符号太稀有,容易被忽略,其含义不完全明确,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有其独特的特性。不容易和其他字符混淆。因此,正义的其余空间允许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在1971年的数字时代写下“@”的新含义。

我们努力勾勒网络时代的前世故事。除了乌尔曼把它和古代拉丁语联系起来以外,从现有的实物证据来看,“@”的首次出现在14世纪的抄本中意味着“阿门”。在这一孤立的用法之后,斯塔维勒的研究中,“@”于1536年出现在商业上。

发票上。这一次,它被用作“amphora”(双耳罐)一词的缩写。

在那份信件当中,一名商人写道:“一个@(双耳罐)的酒在那里卖了七十或八十个金币。”双耳罐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古老容器,在这里显然被用作商业用途,作为体积或重量的计数单位。而这一点显然是无比重要的,因为几乎从此之后,这个符号一直承担作为计量单位的意义,与贸易和商业记录紧密相连。

左上、右上:1345年希腊编年史的某个保加利亚翻译件,@被用作“Amin”(Amen,阿门)的简写;左下,右下:1536年一名船商的信,@被用作计量单位

大约在19世纪,它演变为“每个xx价格”(each at)的意思。例如,5个苹果@1美元,意思也就是总共5个苹果,每个1美元,共5美元。这种用法也延续至今,可以在一些收银机的界面上看到。接下来又是一个关键节点——1906年诞生的哈蒙德12型(Hammond 12)打字机将“@”纳入了它的键盘布局当中。现代键盘的布局很大程度上依循了打字机的传统,而哈蒙德12型是20世纪初最为重要、最有竞争力的一款。

彼时,同类型机器主要的主要目标客户在军事或者商业领域,这二者对于提升计算效率的需求最大,也最迫切。考虑到这一点,被用来辅助计量过程的“@”字符被收入打字机布局中也就不太奇怪了。可以看到,这个符号被放在底角,与其他符号——$、%、£、¢——等挨在一起。长达约一百年的时间,“@”都属于一个数字和经济计算的世界。

三、从打字机布局到电子邮件分隔符

1963年,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把“@”收录在表中,这进一步确保它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不会缺席。与此同时,“@”也已经成为了许多编程语言的词汇,当时被称为“商业at”(the ‘commercial at’)。接下来,第一位主角登场——1970年代,BBN技术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在开发ARPANET项目。

这个计划被译作“阿帕网”,或者“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它为后来的现代互联网提供了基础。那时汤姆林森试图实现一个重要的功能:不同终端之间的交互计算。也正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他需要一个字符可以方便地对用户名和主机域名之间做出适当区分。这位计算机工程师低头看着他的ASR-33型电传打字机,选择了“@”。

在后来的采访中,汤姆林森描述他的选择主要出于两个原因。首先,这个字符需要相对罕见,这样就可以尽量确保没有人会在用户名当中使用它,造成区分用户名、域名时候的困难。第二,@符号似乎是键盘上唯一的介词,也是唯一具有强烈“定位意义”(locative sense)的介词。在2007年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汤姆林森说:

思考的过程并不复杂,……我[需要]键盘上的一个字符,它通常不会出现在用户的登录名或计算机的主机名中……[而且]在所有可用的标点符号中,只有‘@’具有位置感(a sense of place)……我本可以使用 on符号或of符号,但没有这样的字符。所以只能用at符号了

汤姆林森在50年前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在他之前,最原始的电子邮件并不能穿越空间来投递信息。它是时间维度上的,类似于留在桌子上的一个便条——在同一台电脑上,一个发件人可以给一个指定的用户留下信息,随后这个指定的收件人可以在这台电脑上检索到该信息。在一些其他情况下,信息也最多只能在同一服务器(host)下的计算机之间传播。此时一条信息是由同一个人书写和阅读的。

为了提高工程师之间的交流效率和生产力,汤姆林森尝试在不同的主机上发送信息。这一举将时间性的信息传递转变为空间性的。这也就允许了两个或多个个体用户同时存在在同一虚拟空间当中进行信息的交换——这个“同时”和“同一”提供了最原初的“共同感”,这也为“数字公共领域”的形成勾勒了雏形。

此时仅仅一个用户名不可能保证传递的精确性。系统需要知道特定用户设备所属的域名,也就是“名字‘在’地址”(username “at” address)这样的格式。这种必要性促使汤姆林森找到了“@”。在这一刻,这个古老的字符进入了互联网的世界,逐渐扩展到全球,并拥有了一段难以预想的新生命。

像许多其他发明一样,这样一个看似纯粹技术性的举动后来衍生出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到2000年代,这个符号基本上已经成为每个人进入数字世界的必备物——要想成为网民,首先注册一个邮箱,并把这个地址告诉朋友们。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概可以被比作是虚拟世界用户的房产前的门面或门牌。许许多多的门牌则共同构成了数字世界的地图,它是一个寻路系统。

也就像之前的文章展开谈过的一样——2006年也是”@“符号的重要里程碑。它由推特工程师介绍进了社交媒体的世界,表达的意思是”直接回复“或者”提及“。这也是许多互联网用户最常使用的功能。

现在在日常的手机使用中,不管是发邮件,还是微信群聊,微博留言板,或者是协同工作的软件当中,”@“都早已是数字世界的居民们每天不假思索使用的功能键。它俨然已经变成了我们在这个虚拟世界当中,找到彼此、提供定位和呼唤或传唤的最基本符号。它为不存在物理身体的用户们提供了位置、方向和谈话的结构。并且,也正如这篇文章一开头所叙说的,”@“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代表了互联网。它变得无处不见,其存在也几乎像是理所应当,只是背后那段漫长而隐秘的历史延续过程似乎已经无人知道了。

“@”在英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1800-2019)

图源:Google Ngram

主要参考文献

  1. Houston, Keith. Shady Characters : the Secret Life of Punctuation, Symbols, & Other Typographical Marks. First edition.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13.
  2. Ullman, B. L. Ancient Writing and Its Influen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9.
  3. Singh, Simon. The Code Book : the Science of Secrecy from Ancient Egypt to Quantum Cryptography. 1st Anchor Book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00.
  4. Philip, William. “Merchant@florence Wrote ItFirst 500 YearsAgo,” The Guardian,2000. Link: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00/jul/31/internetnews.internationalnews
  5. Simanaitis,Dennis,”Where’s Th@t @t?”Simanaitis Says,2018.Link:https://simanaitissays.com/2018/05/26/wheres-tht-t/
  6. Smith, Gina. “Unsung Innovators: Ray Tomlinson, Who Put the @ Sign in Every E-mail Address,” Computerworld, 2007. Link:https://www.computerworld.com/article/2539997/unsung-innovators–ray-tomlinson–who-put-the—
  7. McManus,Melanie. “When is It Rude to @ Someone on Twitter?”Howstuffworks,unknown da
  8. Editors of the WorldInfo,”Amphora: The word and the @ Symbol,”Worldinfo,unknown da

作者:陈飞樾,公众号:沙丘研究所

来源:

本文由 @沙丘研究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