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珍惜女人微信名字】屏蔽同事,读了也不回来。你对“职场微信礼仪”还好吗?

时间:2023-02-06 02:51: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嘿,你发朋友圈能阻止同事吗?

微信社交生态一直是网络上的热点,“被同事朋友圈屏蔽的心情”这一话题更成为话题。有些人认为保持私人空间无可厚非,有些人认为遮掩同事是不礼貌的,更多的人将这种行为拖入“职场微信礼仪”范畴。

制度:六月

“职场微信礼仪”是在工作中使用微信沟通时要相互遵守的原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小新就这个议题采访了一些上班族,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朋友圈屏蔽同事是不礼貌的吗?

“我们一起工作了几年,你怎么变成了朋友圈水平线?”

朋友圈屏蔽同事是否礼貌?(设计)图纸:六月

“完全可以接受同事们的朋友圈屏蔽。因为我也会屏蔽他们。”——程序员玛丽。

"同事是工作关系,私人空间自己维持."——艺人宣传来熙。

“同事是一起工作的关系。和朋友不平等。甚至认为个人微信号和工作微信号应该分开。这样就看不到朋友圈吐槽同事或上级了。"——律师小杜。

经常被下属免职的年级主任吴科嘲笑说:作为领导,完全可以接受下属的屏蔽。"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也无可厚非."

但是,在肯定“朋友圈屏蔽自由”的同时,一些受访者选择了其中较大的句子。第一,阻止这件事,不患寡妇,患得不均匀。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类型说。“如果TA切断了所有同事,我不在乎。如果单独屏蔽我,我会想知道原因,想想沟通是否出现了问题。

第二,大多数人可以接受为单一屏蔽,而不会完全失去别人的朋友圈浏览功能。编辑谢青宇坦言:“不要只以聊天模式或直接屏蔽,希望能成为单一集团屏蔽。”否则,我会觉得他看朋友圈水平线的时候还是有间隙的。" "

最后,小新领导人、资深媒体人卢老师坦率地表示,他对下属的私生活不感兴趣。但是,如果这种屏蔽导致工作上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责任应由个人承担。

长时间的语音沟通很麻烦吗?

“我一直相信沉默是金。请不要再发长音了。”

长音“轰炸”突然无法阻止。(设计)图纸:六月

在这次采访中,“语音沟通”是被列入“职场微信礼仪”的高频词。

“给别人发一堆语音是不合适的。不管别人忙不忙,也听不到那个声音。”——高级记者卢老师。

“如果当时使用电脑,对方给你发了一系列语音,旋转的字可能不准确,可能需要掏出手机再听,信息不能追溯。”——“视频农民工”橙橙。

首先,不分场合地发送语音信息会令人苦恼。对经常外出拍摄的记者乔来说,在嘈杂的环境中接受60秒的声音是对他听力和耐心的双重考验。"连发多个长音,难听,发短信浪费时间。"

第二,语音信息中反映的信息不直观,实际上提高了通信成本。摄像师孟奎说:“我和同事沟通突发事件时,他接连发来了13个短7 ~ 8秒、长1分钟左右的语音。好不容易听完,再看,又是五六个。”。

孟奎当场累得不爱了。“后面的信息要和前面的信息一起确认,还要再听一遍。对于一些专业词汇,用语音转文字容易出错。这样一来,沟通效率太低,时间成本太高。”

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艺人赵正高自称“短信恐惧症”。“发来一段文字,发得密密麻麻,我看起来很累,还不如用语音回短信一起看。

连续24小时拒绝杀死卡尔。

“24小时的安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600" height="609"/>

如果是你,你接不接?(设计图) 制图:刘越

如今职场的一部分岗位,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界限似乎无法严格切割。有人认为,微信作为社交工具,无形中让渡了使用者的私人空间,让不少人“压力山大”。

“要么早上起来特别早,要么就是晚上特别晚给你发信息,这种行为我真受不了。”——电影人邢老师。

“无事先沟通的突然电话,工作时间之外发工作相关的消息,特别是要求我立即做出行动的消息,会让我觉得手足无措。但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通知或者问询,还是可以接受的。”——工程师悠哥。

“下班后或周末夺命连环call,找不到人就打电话和语音,很没有礼貌和边界感,这个事情在领导身上经常发生。”——编辑谢清雨。

对于下属们的“怨声载道”,领导分成两派。作为一位英年早秃的资深语文老师兼年级主任,欧可可表示他要珍惜自己和下属们为数不多的发量,坚决做到少操心。“在工作已经明确布置下去的前提下,下班时间领导最好不要发微信给下属,我也不喜欢下属在午休、晚休的时候给我发微信。”

而对于经常需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新闻行业来说,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大家都是人,领导加班也累。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我也不想在下班的时候去跟下属对接工作,但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不以8小时为界。”卢老师说。

不过他认为,这种困惑并不仅仅是当下的时代特征,“现在科技发达,你感觉生活跟手机深度绑定,但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就有类似情况发生。还记得马三立的相声《开会迷》吗?50年代没有手机,工厂领导要开会,照样会派通讯员去家里找你。”

学会好好交流 是职场之道

“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收到’。”

如此沟通太“上火”了。(设计图) 制图:刘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只隔了一个办公室,他却不回你的微信消息;

明明大家用的都是每秒10M-12M的WIFI,你的同事却活得像个刚通2G网的冲浪菜鸟。

有一种“好好交流”,叫“请勿已读不回”。

“微信沟通到一半,前一秒还在,后一秒瞬间掉线的人,真是让人发自心底的赞(生)赏(气)。”——摄像师孟奎。

“我给他发信息不回,却看到他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赞,不能忍。”——艺人统筹高远。

“我前公司的某中层领导,看到微信从来不回复,趾高气扬地找别人来通知我,让我去找他一趟。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闲得慌,想找人聊天而已。”——策划鸡腿。

“曾经和一个部门的平级同事对接工作,这人说完上句没下句,不及时反馈,怎么问都不回,让人非常生气。”编辑谢清雨说,“如果当下有要忙的事不能及时沟通,麻烦打声招呼,大家都会谅解,切忌玩消失、用意念回复消息。跟这样的人交流前期工作就得一两个小时。”

而比起“已读不回”,“钓鱼式沟通”也让人无语凝噎。职场对话不是开盲盒,信息互换需透明。有一种“好好交流”,叫开诚布公。

“加了好友后,不坦白身份信息,遮遮掩掩含糊其辞,无法让人放心合作。”——艺人宣传来喜。

“打招呼用‘在?’,然后不说具体啥事,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公关Ina。

公关从业者岳野分享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因为其他人乱推名片,他被早前互相删除的前公司同事加上了微信,场面一度尴尬。

“删他的原因是,这位同事喜欢发‘有些事想跟你沟通一下’,然后就没下文了。”岳野认为,一次性把需求说完整是一个成熟职场人必要的能力,“非要等别人回复他之后,他才会提出具体要求,这人是个弹簧吗,你弱它就强?”

你有正确的职场边界感吗?

“你犯错我受折磨,谁给你的自由过了火。”

讲分寸、知进退的边界感是对他人的尊重。(设计图) 制图:刘越

有人曾调侃:“如果一个地方同事含量超过了60%,那么不管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它现在就是职场了。”而在职场中,讲分寸、知进退的边界感是对他人最高级的尊重。

“不打招呼就加他人微信不太妥当,微信作为一个比较个人化的社交平台,添加对方的时候还是提前询问一下意见再加比较好。”——记者小曹。

“布置任务的时候单刀直入,用命令口吻会让人觉得很没礼貌,尤其是一些平级间的沟通。”——编辑谢清雨。

“发暧昧的视频、图片、表情包比较没有边界感。有一次我和异性下属沟通时,不小心发了一个‘抱抱’的表情包过去,超过3分钟就撤不回了,尴尬了一段时间。”——年级主任欧可可。

而对艺人统筹高远来说,朋友圈总是成为职场微信社交准则的“法外之地”。

“有些同事喜欢在朋友圈的评论里口出狂言,不看场合地抖机灵。”在高远看来,领导、同事都能看到的情况下,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半公开平台,过度的调侃并不合适。

此外,他极度抵触截图这种行为。高远认为,转述对话内容和截图传播聊天记录是两个概念,如果内容是在吐槽领导,后果会更加严重。“可能你只是调侃性地说‘领导今天真是把我给整疯了’,当下并没有恶意,截图传到领导手上,性质可能就变了。”

“还有人会把截图发朋友圈,他虽然给你打上马赛克,但是熟悉你的同事和领导都知道这个微信头像是谁。”

作为领导本人,卢老师也并不赞同此类行为:“如果是普通的工作部署,想图个省事的话未尝不可。但如果其中包含比较情绪化或者个人化的内容,有可能给被截图的同事带来困扰的话,就不应该去截图。”

都是截图惹的祸。(设计图) 制图:刘越

不难发现,在所有受访者提出的职场微信社交准则小tips中,从保留彼此的私人空间,到在交流中维持礼貌,皆离不开尊重、专业、互相体谅这三个关键词。

英国法律史学者梅因曾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谈道:“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诚然,作为一款社交工具,微信自在随心的社交属性在职场这个限定范畴之下,需要有所收敛。

不学礼,无以立。人是群居性的动物,职场微信社交依旧是“社交”的分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做到律己、敬人,或许是保持高质量职场微信社交的不二法门。

刘越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