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能变色】微信组qual(QR)代码将被取消,微信头像一年只能更改5次吗?对于这种与微信有关的传闻,你相信了多少个?

时间:2023-02-05 23:44:1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最近,关于微信的这两条消息疯狂地传来。

微信头像一年只能换5次!

组队列(QR)代码保留后永久有效!

造谣军队的父母在“中招”。

还有朋友,私信,谣言,军方是否真的。

微信官方深夜回应!

现在都知道了!

微信头像从今天开始一年只能换5次吗?

最近,一个网络社区留言板上发布了“腾讯官方公告”,表示从11月1日开始,腾讯旗下QQ和微信简介、昵称等资料一年只能修改5次。

10月27日晚,腾讯的官方微博对此进行了辟谣。

腾讯官方微博截图

腾讯通过知乎的官方机构号回答了网友。“这是传闻!截图是PS。大家不相信传闻,不要散布谣言。由于系统维护,相关功能将于近期恢复。”

微信组的无限期取消,保存组队列(QR)代码后下次直接进入组吗?

与此同时,最近传来了一条消息,如下图所示。

那么,关于这个消息又是真的吗?

对此,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回答说:

所谓的“无限期取消微信集团”纯属子虚乌有!用户建立组后,除非删除,否则长期有效。

qual(QR)码组在每次提取时自动设置7天的识别有效期,过期时间需要重新提取。所谓的“qual(QR)代码存储后随时可以直接加入”也是谣言。

事实上,这种谣言发生在2016年。

这次只是换了时间。

换汤不换药。

以下与微信相关的传闻

见过多少人?

1.“微信公开课专业版”链接将成为盗号

谣言的内容

“这段时间,朋友圈人传播了可以打开链接、微信、公开课、PRO版本等查看数据的信息。但是我朋友说这个链接会被盗。如果这几天我的微信给我发送了错误的信息,那肯定是被盗了。一切以手机号码联系为准。有事请快点。我的手机。”

真相

微信队郑重表示,《我和微信2015》是1月11日为微信公开课专业版举行的正式体验。这一内容是微信当局为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pro”制作的插曲,旨在纪念2015年,但发表时正值内测阶段。因为访问很热,所以有可能会有缓慢开放的情况,所以优化解决了。但是不是传闻中的病毒或木马,账户里的钱被盗已经不存在了。

2.微信领带卡可以倾家荡产

谣言的内容

绑微信银行卡的人一定要看。“否则小心倾家荡产”的文章,重庆市民范老师和女朋友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他收到了几条短信。根据短信,他的银行卡总共向自己的微信账户转账了5000韩元。然后他接到班老师微信号发红包的朋友的电话,要求陌生的手机号码充话费。文章也附上了范老师朋友的手机截图,让班老师怀疑自己的微信账号被盗。另外,用自己的经验提醒不要微信绑大储存卡。

真相

这个消息并不真实,标题太吓人,文章不符合标题。范老师银行卡被偷其实是手机中毒,不是因为微信领带卡。特洛伊木马病毒可以伪装成WIFI、CUAL(QR)代码、链接、文档、软件等,因此,用户点击后,不法分子可以控制用户的手机,从而任意窃取用户的微信、手机银行等重要账户信息。微信组确认后,班老师将手机连接到公司电脑上,上传了照片,该电脑平时使用较多,因此部分软件或u盘中隐藏了木马程序,导致他的手机信息被盗。

3.删除12名微信可以节省94米的空间

谣言的内容

另外删除了12个人,节省了94米的空间!不要让黑你的人占据你的空间,你也试试吧!复制我的消息,查找微信设置,发送“常规”、“群组助手”、“全选”和“复制粘贴”消息即可。谁的名字变色了,删除就行了。' '

真相

微信相关人士表示:“微信朋友数和手机内存空间没有关系,决定空间内存使用量的是聊天信息和朋友圈缓存。”

另外,发信息也不会变色好朋友的名字颜色。手机越用越卡的原因是手机可用空间减少,定期清理微信缓存

数据可以让微信使用更顺畅,如果重要数据不能清理,可以先进行数据备份。

5个方法,帮你轻松判定微信朋友圈谣言

1、看微信公众号名字,准确率90%

打开微信文章,标题下面出现的就是发布者的名称,这是重要的第一关。媒体是一个专业度细分程度很高的行业,比如一个科学亲子的公众号,讨论一下儿童该不该吹空调是可以的,但是跑去讨论股市大盘就胡扯了。同样的,如果一个叫做什么“XX地产”、“XX通讯”、“XX硅藻泥”的公众号,发一篇《这些孩子最喜欢的食物都有毒》的文章,90%的可能是谣言。因为这些公众号是没有专业知识给出这样的建议的,你凭什么信一个地铁口贴膜的人给你的营养学建议呢。

2、看文章语气,准确率95%

区别专业建议和谣言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看语气。如果一篇文章是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语气会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感。就跟医生看病一样,哪怕是绝症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叹号、语气词、形容词,感觉跟刚丢了手机一样愤怒,那写这篇文章的人,八成不了解自己说的这个问题。

3、看排版,准确率80%

文章的排版是和语气类似的另外一个标准,专业人士的文章也不会有各种新奇特的排版修饰。对于专业型作者来说,加粗和下划线,再用点底色就不错了,不会用更多的修饰来弱化自己的专业形象。这是大学写论文落下的毛病,部分人是改不掉的。一篇花里胡哨的文章,发布者的专业性就是非常值得怀疑。

4、看证据和专家,准确率90%

当然最差劲的谣言贴是根本没有证据的,它只会告诉你“XXXX是剧毒”、“XXXX吃了就死人”。这种谣言贴会占据谣言总量的一大半。如果你看到一个只说有毒,却连有毒物质名称都说不出的,这就是最懒的谣言类型。稍微不那么懒的谣言,则会和科普贴、新闻一样,会有各种专家和研究报告作为证据来取信于人。如果你发现文章背后标上各种参考文献,这样的文章作者,八成以上就是一个被教授洗脑的学院派,文章可信度就会高很多。

另外一种专家是“洋大人”,这个时候要看一下句子语法结构,不错的证据是这些的:“某年某国某大学的某某博士在某期刊某月号上发表了这样的论文”,这就跟参考文献的级别差不多了,上文中少一个某,就弱化一点可信度。如果只是说“法国科学家发现”,这就跟废话一样。如果证据是微博大V们的话,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打问号。这种转了几手的证据,可信度不高。

5、看结论严重度,准确率95%

最后也最关键的一种方法是,牢记一点:所有吓唬你的文章,默认都是谣言。结论越是绝对、越吓人,越可能是谣言。这个世界上很难突然从石头里面跳出来一条爆炸性的吓人新闻,即便有,这条新闻你第一次看到是在微信上的可能性更低。

看过美剧《新闻编辑室》的人会记得:一个负责的新闻媒体,都必须假设所有爆炸性新闻是虚假的。这是因为人都会下意识地支持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先默认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以后挑错就很难了。面对微信上吓人文章,也应该一律默认都是假的;用挑刺的眼光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出漏洞。这样,大部分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是漏洞百出的。假如你先被吓住,那么再看文章内容,就会越看越像真的。

辟谣君在这里再次提醒大家:

微信相关功能或规则的变更,

请以微信官方信息为准,切勿信谣传谣!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