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愿意英文微信名字】青年人为什么不欠债?

时间:2023-02-04 22:00:3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很多青年认为贷款成为绑在脖子上的“枷锁”,影响生活质量。本报记者高永辉照片

“有房有车的不是优质男人。有房有车,没有负债,这才是优质男人。”最近这种标准在相亲界悄然流行。连续相亲多次,心仪的女人也多次拒绝的姜老师在知道新标准后感叹道。“我想只有提前还房贷才能找到对象!”" "

实际上,姜老师最近也准备提前偿还部分住房贷款。重新计算后,每月每月供应负担可减少2000多韩元,利息共需少付30多万韩元。同样,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很多青年为了减轻生活压力,正在计划提前偿还贷款。

最近金融部门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其中,从1月到6月,我国家庭存款增加了10.33万亿韩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万亿韩元。这意味着每个中国人今年上半年平均多存了2000多韩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市储户调查显示,偏好“更多储蓄”的居民为58.3%,比上季度增加了3.6个百分点。

同期居民的消费贷款和短期贷款规模正在悄悄地减少。6月末,我国消费贷款余额接近9万亿元,从2021年11月高点9.38万亿韩元减少了4000多亿韩元。一年以上消费贷款的增加基本停滞不前。随着银保监会公布新的网络贷款业务准则,消费贷款仍然低迷。

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信息表明年轻人正在改变对债务的态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购买债务视为投资升值的渠道,那时债务被视为投资的杠杆,可以看作是一场小争吵。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很多年轻人意识到,每月持续的现金流出损害了家庭的生活质量,贷款成为了束缚在脖子上的“枷锁”,他们再也不能背着大山自由潇洒地生活了。对于消费者贷款和其他网络贷款也是如此。年轻人写“明天的钱透支消费”,越来越深入即时快乐的道路,直到最终醒悟。他们意识到合理的消费、盲目的贷款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债务,从“斗争的动力”到“不安的源泉”

债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美国老妇人”的故事开始。20年前,一位美国老妇人用第一笔付款和工资买了一栋大房子,从那以后,她每天都可以住在温暖的房子里,享受舒适的生活。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Northern Exposure,一位中国老妇人想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房子,等到钱存够了,身体老了,买了房子,但没有时间享受人生。

随着美国老妇人的故事传到市场上,给普通人的是观念的冲击。也就是说,普通人可以以负债的形式获得资产,提前购买想要的房子。从此,购房、使用、贷款开始逐渐盛行,各大银行的个人住房融资业务在整体贷款业务中逐渐增加,截至2022年4月,居民的家庭杠杆率也达到了72%。

那么,普通人背着房贷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吗?

网友“熊渍”2017年贷款买房,房贷100万韩元,月供5300韩元,还款期限为30年。她的月收入只有7000元,扣除工资后,每月自己支配的钱只有1700元。“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月生活费是1700韩元。用自己的贷款买房子的时候,我真的没想到会比以前过得更好。”她不得不说。

背着房贷后,她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再也不能挥霍了。她戒了外卖,生活从此没有“外卖”这个词,以前吃喝的经历也不记得了。从没参观过菜市场,她摸清楚菜市场的特价菜。

在背房贷之前,她每天晚上要刷一个小时的购物网站。自从买了房子,她特别害怕信用卡欠债,因为担心还不行。以前她网购多,快递多,是小区保安收发室的常客。现在她不常去拿包裹,保安叔叔都觉得她下雪了。

娱乐活动方面,她也绝对节俭,不再买视频网站会员,不再收费请电影院,不再去电影院。对她来说,最大的娱乐活动变成了读书和健身。她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半径越来越小,不聚餐,不旅行,成了一家人。

很多朋友羡慕她,说买房子工作会更有动力,工作也会更努力。但是据“熊渍”称,房贷现在已经成为她最大的压力和不安来源,几乎无法呼吸。本来指望房价上涨来覆盖自己的债务。但是几年过去了,房价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上涨,她还了5年贷款,其中大部分是利息。如果这个时候决定卖掉房子,可能会损失几十万韩元。一想到这里,她就更加焦急。

另一位网友“高管”在2016年买了房子。因为孩子要上学,他在河西区买了9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首付款为60多万韩元,贷款为90万韩元,月供应近5000韩元。当时他的工资只有6000韩元左右。每个月工资结束后,手上还剩1000韩元左右,他妻子又是全职太太,没有收入。为了省钱还贷款,“高管”养成了很多节俭的习惯。“这种生活习惯再也不能用节俭来形容了,甚至小气卑贱。”他是如此感慨。

买房之前,他通常中午在公司附近的餐厅吃饭。因为买了房子,为了省钱,他每天早上在家做午饭,在家带饭去公司。时间不够的时候,他只能带着两个饺子和咸菜赶到公司。吃午饭的时候,他偷偷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

快速吃完简单的饭菜,生怕慢一点被同事们看到。

为了每月省几百元的燃油费,“林园”放弃了开车,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有一次蹭同事的车上下班,下班的时候,同事有事不能送他到家,就把他放在了离家还有5公里的地方。5公里,本来可以坐公交车回家,但是为了省钱,在异常炎热的夏季,他还是选择步行走回家。

“林园”戒掉了烟、碳酸饮料,退出了视频网站会员,过上了精打细算的生活。他还买了理发的工具,自己给自己理发,一年省下了300多元。除了省钱,“林园”还想从事副业赚钱,为此,他在节假日做过各种兼职,如搬家公司的装卸员、菜鸟驿站的日结工、便利店的理货员。

在他看来,买房没有让生活更舒适自在,反而让他成了“房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所在的行业和公司面临困难,很多同事遭遇降薪、裁员,还有同事主动离职。背着房贷的“林园”,不敢辞职,在公司里忍气吞声,过得唯唯诺诺,感觉又苦又累。

“我并没有享受到快乐,那些背负了房贷的同事们也是如此。在公司里,你看到一个人小心谨慎、卑微而又隐忍,两眼无光,那他一定是背负着房贷。”“林园”无奈地说。

消费贷款,暗藏陷阱让人厌烦

在互联网贷款快速扩张的时代,负债逐步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很多人会接到贷款推销电话,用手机上网会被推送贷款广告。在现实的消费场景里,年轻人租住公寓可以贷款,买车可以贷款,英语培训也可以贷款。任何一项大额消费,如果钱包里没有钱,马上就会有小贷机构和商业机构奉上一份合同,提供贷款供年轻人选择。

本市青年何哲文(化名),近期了解到政府部门出台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他想借此机会购买一辆出行代步的小排量汽车。让他感到意外的是,4S店导购一直劝他贷款买车,他想付全款,结果导购对他很冷淡。咨询一些业内人士,何先生了解到,如果客户贷款买车,导购会有较高的提成,而且,贷款买车会额外收取客户的融资服务费、信息费等,最终,这些都是商家的利润。

他的一位朋友曾经零首付贷款50万元购买了一辆豪华车,用于商业接待。然而,每个月近2万元的月供,让这位朋友颇为吃力。尤其是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位朋友的餐饮和旅游生意一直未有起色,不到一年时间,这位朋友就想着转让手中的豪华车。最后一计算,折旧加上当初付出的服务费、信息费,总共搭进去近30万元。

当这辆背着贷款的豪华车找到接盘者时,何哲文的朋友才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用借钱度日了。这位朋友劝导何哲文:“买车一定不要攀比,不要因为虚荣心而贷款购买。否则,背上贷款,就很难再像以前潇洒生活了。”

事实上,让何哲文拒绝贷款买车的还有另外一段经历。在刚毕业、工作起步的那两年,他曾经租住过长租公寓,按月付房租。然而,在他签了合约、入住长租公寓仅两个月时,却被房屋主人赶走了。原来,他签订的是一份贷款合约,小贷机构已将全年的租金支付给了公寓运营机构,然而,公寓运营机构因暴雷而跑路,房屋主人也没有收到租金。结果,何哲文只得另找住处,还背上了一笔一年期的贷款。

一边还着贷款,一边还没享受到应得的服务,这样的事让何哲文感觉憋屈。他联合其他受害人一起去维权讨个公道。在维权群里,他发现消费信贷方面的漏洞很多,不少人不仅被长租公寓坑过,还被民营医疗机构、英语培训机构坑过。都是消费者在办理正常业务时被运营人员推销办理了消费贷款,不到两个月时间,商家不再提供服务,而贷款业务却仍在合约期内。

经过多次咨询律师和业内人士,再到金融监管部门、消费维权部门投诉,何哲文和朋友们中止了贷款合同,也追回了部分损失。然而,据他所知,有很多受害者并没有维权成功,有一批英语培训机构暴雷,商家转移了资产,到现在,当初办理了消费贷款的学员们仍在每月还款,却没有接受到购买的培训和服务。

接触过欺诈和误导的案例多了,何哲文在消费中再也不使用贷款了。尤其是大额消费,对那些送上门的贷款服务商,他总是抱有一份警惕之心。“本来,消费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有消费贷款的参与,变成了小贷机构、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三角关系。一旦小贷机构和商家之间有利益输送,那消费者就只能成为受害者了。”何哲文这样评价各种消费贷款。

7月初,当何哲文参加一项考试培训班时,又有贷款服务商前来推销,劝说他办理一项分期付款,以减轻学费压力。这次,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不是贷款服务商的利息不够优惠,而是这种贷款业务模式对消费者是约束和陷阱,培训机构则可以轻松脱身。”

贷款,应回归审慎合理

近期,一条“断供多少天会被起诉”的提问,在网络平台上有15万人期待答案。同样,有关“居民贷款买房后,房产开发商停工致项目烂尾,居民是否应该停贷”的提问,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争论。网友们参与讨论的背后,是当今大部分青年人都背负了贷款,面临着还贷压力的现实情况。其中也有一部分青年人背负了不合理的债务,因近期收入的波动,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自信贷参与居民的生活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个人改善生活,有利于资金的融通,发挥杠杆效应。然而,一部分贷款机构未尽到审查客户真实收入水平的责任,放松监管,最终使得一些人背上了超出自身负担的债务。在经济扩张的时代,债务可以被增长的收入覆盖,被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覆盖,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其中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普通人正在承担着痛苦和压力。当个人杠杆率过高、收入又面临下降,不少青年人只能无奈断供,被迫背上“失信人”的污点。

7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其中提出,当前商业银行存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其他机构等问题,与监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因此要求,银行发放贷款应审慎合理,避免违约率超出正常范围。

对小贷公司和其他贷款服务机构来说,今年上半年,居民信贷需求的萎缩,意味着消费主义的转向和扩张时代的结束,它们应该提高风控管理,为有需求者发放适度水平的债务。而有贷款需求者也应重视自身收入水平的波动,控制家庭负债率。否则,过高的负债有可能从“杠杆”变为“枷锁”,影响到人们未来生活的质量。

作者:李吉森

来源: 今晚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