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比较冷静的微信名字女生】新的《1917》比《西线无战事》更像“恐怖电影”

时间:2023-02-02 15:53:1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根据德国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西线无战事》于10月28日推出了在线藏青色流媒体平台。自从1929年德国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这部小说正式出版以来,德国人已将德语电影搬上银幕近一个世纪。

小说出版的第二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了第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和导演奖,被誉为“同类最佳反战电影之一”。电影受到业界的热烈欢迎,但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上台后,反犹太主义论调笼罩在德国的骚乱中,反对一战的批评性叙事完全不受欢迎。这部文学作品和改编电影都成为纳粹审查的受害者,小说作家雷马克被迫流亡瑞士,电影在德国被封锁了20年。

1979年,好莱坞导演德尔伯特曼又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电视电影,并在艾美奖获得了多项提名。

2022年版《西线无战事》海报。

几年前,德国电影人决定成立班级,从德国人的角度审视战争,捕捉战争的恐怖,不塑造英雄,不为战争罪行辩解,向观众展示第一部德语《西线无战事》。这部电影上映后,通过名为“《1917》以来最好的战争电影”的外国媒体获得了良好的声誉。目前豆瓣评分为8.7分,比1930年经典版低0.2分。据确认,这部电影将代表德国竞争2023年第95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

[原作]

环球当年以120万美元将畅销书变成了电影

1928年,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开始在德国《福斯报》连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为背景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小说在报纸上连载时,报纸销量翻了三倍。出生在德国贫困家庭的雷马克18岁进入小学师范学校时被征召入伍,此后多次受伤,真实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的样子。(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战争结束后,他在业余时间写文章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小学教师、石匠、小风琴演奏者、体育记者等。从1927年下半年开始,他开始构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在酝酿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线为历史背景,以第一人称手法,主人公保罗鲍伊默和同学们在校长和沙文主义的鼓动下,以狂热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这场战争。在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和战争对人类肉体和灵魂的破坏,目睹了战争的不人道性。一开始,“爱国主义狂热”消失了,只剩下肉体的痛苦和对德国军国主义及参战目的的疑问。

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正式在德国出版,迅速成为畅销书,当年在德国销售了超过120万本书,这本书很快被翻译成英语,在其他国家也引起了轰动,总发行量约为500万本。这时候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已经一年了,这个过程离不开核心人物3354卡尔罗琳。

罗琳出生于德国的罗恩河临时市,17岁的移民移居美国,在新兴电影工业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国——1912年的全球电影业,三年后击败对手爱迪生,在洛杉矶郊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全球工作室。

他在实现美国梦的同时,仍然与自己的祖国德国保持着牢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向饱受战争蹂躏的德国运送了数吨食物和物资。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成立了一系列制作公司,聘请了他的很多亲戚作为运营者。

1929年,当罗琳看到小说《西线无战事》的国际销量时,他不仅是一个有机会赚钱的电影项目,还想通过电影向世界传达和平的信息。为此,他特意去捷克斯洛伐克的温泉地卡尔斯巴德拜访原作者雷马克,讨论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并保证全球电影业忠实于小说中的反战情绪。不会有激动人心的战场荣耀,也不会增加悲伤的爱情故事。

最终环球影城获得了电影改编权,投资了12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属于一线制作。10年后的豪华巨制《乱世佳人》,投资也不到400万美元。制作人罗琳将该项目的制作权移交给了21岁的儿子卡尔罗琳。美国的竞争对手们怀疑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是否能胜任这项任务,等待着《好戏》——部不以美国士兵为背景的大预算战争电影最终将如何结束。

" height="490"/>

1930年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残酷的战壕场景。

俄裔美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了这个项目。作为美国陆军信号部队的一名老兵,在电影筹备期间,他优先考虑战争真实度,进口了价值2.7万美元的地道德国野战装备——制服、防毒面具、挖沟工具。战争场景是在美国加州欧文市的一个农场拍摄的,那里的营地占地约20平方公里,1000名临时演员和工作人员像士兵一样在帐篷里露宿。剧组还挖了一条1.6公里长的壕沟,修建了一条0.3公里长的混凝土路面,用于追踪拍摄。

为了让观众能够产生置身于恐怖的无人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精心安排了当时电影语法中还比较新鲜的元素——声音(该片拍摄时,有声片刚诞生两年多)。观众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不断升级的炮弹呼啸声和机关枪的扫射声轰炸着。尤其是,受到当时苏联电影蒙太奇的影响,电影中的战争镜头是移动的,更加富有表现力。

1930年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经典的结尾。

《西线无战事》有个经典的结局:男主角保罗从战壕里伸出手去摸一只蝴蝶,对面战壕中一杆枪悄悄抬起,一声枪响后,镜头里只剩下一只手的特写镜头。这个著名结尾的灵感是导演和摄影师卡尔·弗洛伊德在一场大雨中开车时想到的。当时弗洛伊德看着雨刷器机械地来回摆动时,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蝴蝶、蝴蝶”。

【境遇】

纳粹要将《西线无战事》从德国人记忆中清除

1930年4月21日,《西线无战事》在拥有1500个座位的洛杉矶卡塞剧院首映,一周后又在纽约首映,随后全面公映。散场时,观众没有鼓掌,他们只是呆呆地坐了一会儿,然后默默地走出影院。

与观众的冷静不同,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褒奖更直接一些,“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电影”“没有人应该错过它”“战争史诗电影”“这是迄今为止反对恐怖战争的最令人信服的论据”。就连竞争对手米高梅公司的创始人路易斯·b·梅耶也给卡尔·莱姆勒发去电报,祝贺这部电影“延续了原著的精髓,描绘了战争的无望和人类永恒的兄弟情谊”。

在193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西线无战事》令人信服地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在好莱坞之外,也有人严肃地讨论要给卡尔·莱姆勒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西线无战事》中有一些血腥及有伤风化的粗俗段落,但它在美国几乎没有遇到审查的麻烦。1930年颁布的《海斯法典》实施之初,并没有什么效力,它真正对电影审查产生巨大威力是从1934年开始的。《西线无战事》算是躲过了一劫。

不过,该片在德国的发行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为了防止出现麻烦,莱姆勒邀请当时驻旧金山的德国总检察长乘飞机到环球影城看片,对方看过之后,不是太喜欢。环球影业公司又从纽约请来一位德国记者,综合了两人的意见,专门为德国特供版本删减了一些片段,但还是没有通过德国最高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环球影业公司又通过上诉,才得以于1930年11月24日正式批准了该片在德国发行。

1930年12月4日,《西线无战事》在德国柏林的莫扎特剧院首映,德国观众看完之后情绪激动,不过一切都很顺利。

1930年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影片充满浓烈的反战思想。

然而,在第二天放映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的纳粹喉舌约瑟夫·戈培尔(之后被任命为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纳粹德国总理)得到了一名出席首映的特工的消息,便出动了大批德国纳粹,进入到莫扎特剧院。当电影放映到德国军队在炮火袭击中惊慌失措的画面时,影院里的纳粹像得到暗号似的,开始阻止影片放映,约瑟夫·戈培尔这位纳粹宣传员站在莫扎特剧院前排,开始对着银幕大骂:“犹太人滚出去”“犹太电影”“一部在美国制作的下流电影”。

在戈培尔身后,数十名身穿褐色衬衫的暴徒也开始实施丑行——他们释放了小白鼠,还放了臭气弹。女人们尖叫着站在座位上,观众冲向出口,几个被当成犹太人的赞助商遭到了殴打。剧院里的灯亮了起来,剧院里的人都走了,放映被迫中止。

莫扎特剧院的犹太经理汉斯·布洛德尼茨在他死后出版的回忆录《Intimate Cinema: Forgotten Biography》(2005)中生动地回忆了这段往事。1944年,他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害。

接下来的六天里,戈培尔继续占领莫扎特剧院,数百名褐衫军在剧院前游行,要求禁止《西线无战事》放映,并扬言烧毁电影拷贝。

震惊之下,莱姆勒从好莱坞发来一封1000字的德文电报,发表在了德国媒体上。他认为这部电影是他在电影工业打拼25年的巅峰之作,“我很惊讶,《西线无战事》竟然受到如此多敌意和误解的威胁,这部电影是建立在对德国人民的善意基础上的,相信德国人民的良知不会允许这部电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然而,魏玛共和国战战兢兢的官员们还是投降了,以“损害德国声誉”为由禁映了这部电影。

对莱姆勒来说,他意识到他出生的德国已不再是他的祖国,他成了好莱坞最狂热的反纳粹分子。在接下来的近10年里,直到1939年他去世,他孜孜不倦地工作,让犹太人和其他受到威胁的人离开德国——签署宣誓书,筹钱,为难民安排工作。

1933年,希特勒升任德国元首,戈培尔被任命为纳粹德国宣传部长。他们对媒体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决心将《西线无战事》的痕迹从德国人的记忆中清除。1933年5月10日,有了对包括《西线无战事》在内的那场臭名昭著的焚书事件。之后,电影《西线无战事》也被正式封杀,纳粹认为《西线无战事》的小说和电影是“对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人的背叛”。直到1952年3月,这部电影才在德国再次上映。

【新作】

以德国人视角拍摄,给战争一个新视角

新版影片《西线无战事》筹备了好几年,中间还换过几次导演。几年前,当制片人马尔特·格鲁纳特找到导演爱德华·伯格,告诉他想要将雷马克的这部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时,伯格觉得这个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西线无战事》小说,Ballantine Books出版社1987年版。

“这是一本如此重要的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如此独特的视角,”伯格说,“它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德语小说之一,是有原因的。”伯格知道做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这将是《西线无战事》第一次被改编成德语电影。

当然,这本小说将第一次被拍成德语电影,不是导演伯格做这件事的最重要理由。

伯格之前看过不少英国和美国拍的战争片,这些战争片中的士兵,在战场上受到心理创伤,回到家乡被视为英雄,整个社会也会为之自豪。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种胜利者和英雄主义的感觉。但在德国情况正好相反,在德国的民族精神中,战争带来的只有内疚、羞耻、恐惧、毁灭。

以一战为背景的战争片,好莱坞前两年刚拍了一部《1917》,导演是来自英国的萨姆·门德斯,电影以两名英国士兵的视角展开,运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跟随他们,穿越前线,去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

伯格说,《1917》的拍摄手法有点像冒险电影,英国导演可以这么做。但作为一位德国导演,伯格希望以德国人的视角拍一部战争片,一如原著中描绘的,战争中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宏大的冒险。不管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他们都在战壕里以同样可怕的方式死去。捕捉战争的恐怖,给战争一个非英雄主义的视角,是导演伯格改编《西线无战事》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不希望人们认为:哦,看看那些可怜的士兵。在德国,也许和其他国家不同,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更加挑剔。我们正确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历史。如果有任何国家的观众认为,这部电影是在为德国士兵在战争中的行为开脱,我将感到非常难过”。伯格说。

新版《西线无战事》的叙事视角放在德国新兵保罗这个人物身上,让观众去切实感受这个年轻人在战场上经历的一切。

上下图分别为1930年版和新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保罗在战壕中刺伤法国士兵。

在保罗出场之前,导演设置了几场戏。战场上,一个叫海因里希的年轻士兵鼓起勇气,把用完的步枪扔到一边,拿着铁锹英勇地向敌人冲去。这场戏之后,士兵开始清理战场上的尸体,身上的制服被扒下来,打包装运、清洗、修补。

紧接着,保罗出场,和几个同学热切的希望去前线,甚至还伪造父母笔迹签了参军意向书。很快他们就分配到了制服,保罗的制服上还留有一个标签,上面写有海因里希的名字。

新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标有海因里希等死去战士名字的标签被扔在冰冷的地上。

导演伯格说,电影一开始就在视觉上确立了战争将人当做机器的主题,堆在卡车上的充满血迹和泥土的士兵制服,在流水线上清洗,机器不停运转,将一批批年轻人不停地运送到战场。

【制作】

从摄影到作曲都在营造压抑恐惧气氛

自1930年环球影业第一次将《西线无战事》搬上银幕,距今已90多年,电影在摄影、特效等技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除了依靠剧本、表演之外,技术层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伯格在捷克共和国拍摄了这部电影,在那里,布景设计师建造了德国和法国的战壕,中间的无人区,以及布满铁丝网、弹坑、尸体和动物尸体的战场。

新版《西线无战事》外景地。

伯格与电影摄影师詹姆斯·弗仑德和作曲家沃尔克·贝特尔曼合作,试图营造一种反映年轻主角恐惧和迷失方向的氛围。“这部电影中的一切都是为了表达保罗的感受,表达他的内心。音乐、布景设计,尤其是摄影机的位置总是试图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伯格说。

特别是作曲家贝特尔曼在片中创作的电子合成器音乐,时不时从画面中蹦出来,有一种不和谐和突兀感,但却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十分压抑惊悚的气息。

原著小说《西线无战事》在德国广为人知,对于男主角保罗这个角色的演员人选,导演伯格最初就希望找一个尚未被发现的新人,不会让观众对这个人物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在片中饰演保罗的演员费利克斯·卡米勒,是奥地利人,在奥地利的伯格剧院做合奏演员。

新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保罗从初入伍时的兴奋狂热到战争后期时的麻木绝望。

巧合的是,电影制片人的妻子也在那里工作,她给导演发了一张费利克斯·卡米勒的照片。在导演看来,这个年轻演员有一张老派但纯洁的脸,以及为这个要求苛刻的角色所必需的演技。当时剧组找了500多名年轻演员,持续面试了几个月,一次又一次地邀请费利克斯·卡米勒回来。费利克斯·卡米勒在第一次试镜时就以出色的表现给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断超越自己,越来越适应保罗这个角色。

在经历了《西线无战事》如此悲惨的题材之后,导演伯格和制片人马尔特·格鲁纳特正在筹备翻拍一部相对轻松的作品——1967年阿兰·德龙主演的《冒险者》。“我需要把《西线无战事》从我的头脑中清除出去,创造一些新的有趣的内容”。导演伯格说。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吴兴发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