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形容老年人微信名字大全】我在现场。我们都是梦想家。在山上记录人们的梦想。

时间:2023-02-01 16:19:1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辑]

我们都是梦想家。

新闻记者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前进,记录普通人的梦想故事,从深山“空巢村”的恢复到山水林战的生态变迁,从罕见病少年的大学梦园到神舟宇航员的星辰大海。……。

“我在现场”的题目是“我们都是梦想家”,汇集了新华社记者记录的追逐梦想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梦想者不断的脚步,“中国梦”映在现实中的新时代。

作为长期在基层采访的记者,我把每次蹲点的报道当作在基层种“树”。

十年前,我的梦想是在广西最贫穷的地区用我的镜头记录与老百姓的贫困斗争,用我的绘画故事在山上种下“森林”。

过去十年,中国摆脱贫困,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0年,30万公里,50万张照片,我照片中的很多人做梦都很幸福,乡村振兴的奋进路上又有了新的梦想。

走出山的新起点

乌英庙寨位于桂归桥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多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凤同乡堂鸽村,41户属于贵州钟江县青里瑶族壮族乡南镇村。在妙语中,吴英的意思是“美丽的新娘”。

作为家里的长女,梁族英从7岁开始分担生活的重担,每天从早忙到晚。看到同龄男孩上学,梁族英很羡慕。有时她背着弟弟到教室外面偷偷听课。

在乌英苗寨,梁族英(右)和同学魏梅飞快地在路边学习,等待学生们一起去教室(2020年5月20日的照片)。

梁族英长大后出嫁,生了孩子,三十多年来转眼就生了孩子。

在此期间,山区女孩教育逐步得到改善。随着消除贫困的加剧,乌英苗寨和很多山寨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梁族英和姐妹们走出大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020年3月,当地政府部门在乌英苗寨开设了“我教妈妈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梁族英和妈妈一起上夜校,成了同班同学。

在乌英苗寨“双语双向”学院,梁族英(前右)和母亲杨英粉丝一起学习(2020年6月8日照片)。

长期担任学院老师的潘木智是来自于英苗寨的大学生。她是这么说的。“读书的梦想就像种子,埋在妈妈们心里已经几十年了。他们白天工作已经累了,晚上也一直来上课。然后像过节一样穿上新衣服。”

梁族英说:“我每天早点出去工作,早点回家洗澡,吃饭,等着上课广播响。”

为了鼓励梁族英学习,丈夫傅承昌不仅把晚上的家务全部打包好,还特地给她买了新衣服。梁族英成为班里学习最努力的人,被选为班长。

在学院举办的500多个夜晚里,女性们早晚一起学习,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同学之友谊。大家晚上一起去夜校学习知识,白天种高粱,保护果树,养稻田鲤鱼,脱贫致富的路上撑起“半边天”。

梁族英(左)和同学粉丝妹妹在家做作业(2020年9月11日照片)。

梁族英和姐妹们从去年开始拍摄了50多个短视频,介绍了吴英的风土人情,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2021年下半年,在柳州市妇联、配对的广东省廉江市和柳州市爱劳坪粉企业的支持下,从没从大妙山出来的梁族英和姐妹们第一次参观了城市,第一次游览了海洋。

-tjoges91tu/TOaLIw8Fms9UjL?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5606184&x-signature=VV6DX0ypoKf0wD%2FGs2WQGhs4Idc%3D&index=4" width="640" height="427"/>

在广东廉江市近海海域的游船上,梁足英(左三)、吴妹富(左一)和游客一起跳舞(2021年11月4日摄)。

从今年4月份起,梁足英每天都通过微信和电话,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商家对接销售野菜事宜。这是她们走出大山的新起点。

从复苏到复活

位于大山深处的广西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曾是典型的“空巢村”,一度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土地闲置荒废,田野荒草丛生。

为了不让故乡在人去村空中渐渐消失,在城市务工多年、54岁的龙革雄返乡创业,坚守10年。他和乡亲们一起将铜板屯从“空巢村”、贫困村,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示范村。

在铜板屯,村民龙革雄扛着树苗上山种植李树(2021年3月7日摄)。

上世纪90年代,农村掀起城市务工潮,铜板屯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1992年,24岁的龙革雄带着妻子罗伟枝,结束“望天吃饭”的种地生活,选择到城里务工“大干一场”。

铜板屯春色(2021年2月12日摄)

龙革雄与堂兄弟龙飞联、龙飞振等人用打工攒下的58万元作为注册资金,成立了“铜板高山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李子树及山野葡萄,发展特色观光旅游。

在艰难的发展中,合作社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许多村民自发和龙革雄等人一起上山开路、开荒种树,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一起干。

拼版照片:上图为铜板屯的农家食堂、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台已经建成(2017年3月2日摄);下图为2015年7月22日拍摄的铜板屯。

在脱贫攻坚和生态乡村建设中,铜板屯先后得到政府扶持资金近千万元。进村道路、环村观光道路、滴灌工程、游客接待中心、饮水工程、旅游公厕、停车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村民自办的10多家农家乐开门迎客,铜板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龙璐婷、龙璐莹、龙紫贤、龙杰(从左至右)在铜板屯的合影(上图摄于2013年7月23日,下图摄于2021年2月15日)。

铜板屯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龙革雄还被评为融安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如今的铜板屯,春有百花开,夏尝瓜果甜,秋来枫叶黄,冬季腊肉香。曾经的“空巢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寻觅乡愁。

拼版照片: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村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的场景。上左:铜板屯村民在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017年3月5日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上右:村民龙革雄(左)和龙飞联搬运排污管道(2017年8月15日摄);下左:铜板屯村民们在搬运排污管道(2017年8月15日摄);下右:铜板屯村民们在搬运排污管道(2017年8月15日摄)。

悬崖上的梦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七百弄、板升等乡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层峦叠嶂、山高路陡。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弄勇小学就坐落在这片千山万弄之中。

位于大山间的山区小学,多是交通不便。10年前,许多学生的上学路,布满荆棘和艰险。

2012年,我第一次来到弄勇小学、弄雷小学采访时,校舍简陋,环境艰苦。孩子们住的是平房宿舍的“大通铺”,空间狭小。由于弄勇村是缺水地区,学校要在屋顶收集雨水,再通过塑料管引到水柜中供学生饮用。弄勇村只有一条水泥路,大部分学生要花一两个小时爬“天梯”、过悬崖,翻越大山才能抵达学校。

条条沟壑、重重高山阻碍了孩子们的上学路,也阻碍了教育发展的脚步。

10年来,当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优先发展教育,先后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双千计划”“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山区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拼版照片上图: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右一)在悬崖边护着低年级的小伙伴回家(2012年9月3日摄);下图:已经是广西医科大学大二学生的蒙秋艳(中)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合影(2022年8月23日摄)。

10年间,大山里的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温暖着少年成长岁月。弄勇村实现了屯屯通公路,并融入了大石山区的路网工程,孩子们上学之路越来越宽,过“天梯”、爬悬崖求学成为历史。

如今,大山里的孩子们不仅上学不再难,有的已经实现了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的梦想。

拼版照片上图: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在悬崖边休息,这一处约300米长的半山悬崖,是她读小学期间每天都要走的路(2012年9月5日摄);下图:已经实现大学梦想的蒙秋艳,就读于广西医科大学,这是她在学校的语音室学习(2022年9月5日韦婷婷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弄勇村弄顶屯,弄勇小学四年级学生蒙宣任(前)背着生活用具,爬“天梯”去上学(2012年9月3日摄);右图为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学生蒙宣任在宿舍里上网课(潘建成2022年5月28日摄)。

十年树木,百年育林。摄影报道也是如此。记录过程更需要耐心,记录变化更有纵深感。

“瑶山蹲点影像日记”、“复苏的空巢村”、“苗山脱贫影像志”、“可爱的乡村”……一篇篇图片报道犹如一棵棵根植于伟大时代沃土的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策划:王建华、费茂华

统筹: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黄孝邦

编辑:张善臣、卢烨、蔡湘鑫、程婷婷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