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里隐藏着时代的进步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名字与大学提问有着共同的民族记忆。如果以名字为主题画轴,就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汉语的名字高度集中在某种意图的表达上。无论我们何时出生,我们的名字都充满了时代的记忆。这也是反国家的历史。出生于三四十年代。美感和诗歌每天一起飞。看到“张秀英”和“白敬亭”这两个名字,真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前者源于《山园小梅》的“影子横向倾斜的水浅”。在“江”城的祝福下,整个名字像一对水墨一样独特优雅。
长寿英
后者在李白的《看了两遍也不厌》中遇到“白”姓的时候,眼前似乎出现了高傲、冷清的帅哥。
这两个名字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人的名字真的很美。但是说到诗歌和美感,可能是老一辈的名字,平均水平会更高。美丽。
豆瓣上发表了“想剥祖父母们的名字”的热门帖子,网民们纷纷留言。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高赞答案。
@瓦尔原肉鲨:爷爷叫郑谦
@FancyMark:家里的老人被称为元首,深思熟虑
@账号都忘了:我爷爷说是一星,很好听!他哥哥叫孙琛,相当好听
其中,江南水乡充满诗情,如:
@对,是我:我外公的名字是毛会宇。
@ erli:爷爷的名字是苏望婷。
听一听就是罗富娜普尔才子。
@ lilith:爷爷叫傅翔,我觉得相当书生。
@讲故事的人呢:语文老师的爸爸叫默彻
@帕帕那年:爷爷说是东西,字写得很好。
而且相当酷:
@ 18:爷爷吴平奶奶竹青
@天鹅不会跳舞:朋友的奶奶叫回旋曲,是从成语中拿来的虚幻粮食。
在评论中,网民们对祖先的名字由衷感叹:好听。那一代人的名字似乎特别大气、文艺和讲究。
@勋:奶奶的增乐,这个名字的格局真的很大。
当我们这一代人求助于命名网站,临时翻教父寻找有意义的名字时,爷爷奶奶这一代人的名字已经对古籍诗句进行了完美的消化。
网友“风早”的爷爷叫周敬明,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到春和景明”波澜壮阔,上下天光、一壁万镜,轻轻念出这个名字,春风和煦,阳光似乎正好。
网友“江熊”的二姥爷名字来自河正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大长征夜,阵雨初歇”。眼前似乎也出现了冷落青秋的影子,在离别季节格外脆弱。
网友“读”的爷爷叫谢思云,叫“从行到水穷的地方,坐着看云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名字,悠然行走在天地之间的人生态度突然浮现在纸上。
网友“林康善”的爷爷是一位名叫青安的老书生,来自李白的“之间”来自九牛、千人和安安。这种名字是战乱时代最亲密的平安财富。
这个时期的名字诞生于著名的古籍中。那种语言优雅,为了追求独特的东西,不使用陌生的文字。因为统一的文化基础,即使我们祖先的名字被我们的后代判断,也能在一秒钟内产生丰富的个性联想。例如:
兰云德,听起来很端庄,有主谋的气概。
冯元飞,他像个英卿一样,从深门走出来的大女人;
刘松兰,徐诗芳,一看就是徐向文出身,机智的闺秀;
像段美元、朱玉龙、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
王绿类,钟漫画,华容“低矮柳树建筑物的沈月,歌曲是桃花粉丝的底层风”,大方而不老套。
祖先们的名字瞬间把人吸引到那个时代,那里有丰富的书卷气和残存的文人风骨。
g.com/large/pgc-image/db2c971072334de89973ac799b1f7584?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5683778&x-signature=OGOP0Q0DQCrvfK%2BtzZp7YFEAyBU%3D&index=3" width="640" height="359"/>如果生在名门大家,根本不需担心名字取不好。因为那个时期留下的文学氛围还在,诗书的精神还在延续,手边放着的是古籍典故,内心遵循的是孝悌信义。
如果生在乡野农家,父母大多会去找老秀才、教书先生等有文化的人来取名。再加上那时还严格遵循族谱,继承祖上排下来的字辈,名字里的门道多、且讲究。
还有一小部分人长大后,走出农村,受了教育,把自己曾经的土名改了。
风雅和底蕴,是那个年代的名字独有的韵味。
汉语的厚重和味道,尽在其中。
生于五、六十年代 革命气息与泥土芬芳
如果说曾经都按族谱中的字辈来起名,以此来铭记家族和传承血脉,那么建国初期,名字更多地承担了"大事记"的功能。
如果你通讯录里有一个叫建国、建华、国强、国昌、拥军的人,那么他有很大概率生于建国后的头二十年里。
父母辈拥有一个诗般的名字,也并不妨碍他们给孩子取个一片丹心向太阳的名字:
@芦匣子胡桃:我外公叫辛梓维,多么有文化的名字。结果给我舅和我妈取名一个叫辛向党,一个叫辛向军。
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建华、国强、志华扎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8万人叫建国,其中有29万多位"建国"出生在60年代前后。而在1900至1909,全国还只有17位"建国"。
叫国强的人也不少,光是张国强、李国强也各有4万多人。在演艺界,就有生于1952年的唐国强。
开国大典也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全国陆续有40万人名字里带上了"国庆"二字,永久地把个人与我们的祖国绑定。
比如,生于1968年的歌手蔡国庆。
抗美援朝时期(1951~1953):抗美、援朝、卫华、保国成了出镜率最高的名字,或者说,不再是"名字",而是一种激励全民的号角。
取这些名字的有多少人呢?493位"张援朝"里,有442位出生在60年代以前。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里,"援朝"的身影从未缺席。
比如,《血色浪漫》里那个颇有手段的大院孩子,叫黎援朝。
无论如何,都足以见得这场战争在国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生于八、九十年代 单名的最后余温
生于八十、九十年代,取名盛行单字。
在80年代,在大街上喊一声"张伟",会有无数个人回头。歌手大张伟原名"张伟",而他只是30万分之一。
重名率能与张伟一较高下的,就只有全国29万"王伟"们、27万"王芳"们、26万"李伟"们和25万"李娜"们了。
这里面,有青青你的名字吗?
为什么这一时期流行取单字,而且稍稍带些泥土气呢?
父母辈们想用这些看上去极为简单,甚至有些土气的字眼,表达望子成龙的愿望。
名字里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男娃一定要伟、凯、勇、杰、帅;女娃就一定得娟、芳、丽、英、娜。
接下来的90年代,见证了单名的最后余晖,越来越多人有了双名。
双名除了能摆脱单名带来的重名烦恼,还能多留出一个字的位置,来安放父母们对孩子的期待。
这一时期,中国父母的词汇运用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男娃的名字实现了从"伟、超、勇、杰"到"晨、飞、宇、鑫"的跨越,女娃的名字从"娟、艳、芳、敏"升级到了"雅、雪、倩、珊"。
也是在这一时期,叠字开始流行起来。
要知道,在1985年被引进内地播出的《上海滩》中,冯程程的麻花辫和许文强的白色围巾,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上海滩》
"冯程程"这种叫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也很亲切的叠字,被不少80、90后的父母所采纳。
青青身边有叫"丹丹""丽丽""玲玲"的朋友吗?反正团团菌有。
生于千禧年后 去不掉的言情风
要探究00后、10后的名字怎么全绕不开子轩、梓轩和紫萱,就要看看身为父母辈的80、90后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80、90后们基本上是看着电视长大的,偶像剧、韩剧攻城略地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从《流星花园》开始,数不清的偶像剧成了少男少女们的最爱,其中的角色名就成为了"子轩""子涵"们的前身。
《流星花园》
仙侠、武侠游戏也成了共同的成长回忆。
2003年发行的仙侠游戏《仙剑奇侠传3》及2008年拍摄的《仙剑奇侠传3》电视剧里有“紫萱”,它就像最原始的病毒母体,成功孕育出后来的所有"zǐ xuān"。
《仙剑奇侠传 3》紫萱
不知不觉地,他们孩子的名字开始在"zǐ hán""zǐ xuān""zǐ chén"里面打转。
为什么特意写成拼音?
因为一种读音,多种写法,男女适用,变通性极强。
zǐ hán,放在男孩身上就是 子涵,给女孩用就是 梓涵;
zǐ xuān,男孩名字写作 子轩,女孩写作 子萱、梓萱、子璇;
zǐ chén,也是同样道理,男孩用 子辰、子晨,女孩用 梓晨。
中国人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有默契地呈现出趋同的特点,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当国外用"老汤姆"和"小汤姆"这种没有创造力的名字,来宣告二者的血脉关系,我们则用充满时代烙印的"张建国""张伟"和"张子晨",生动诠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起起落落。
所以,你叫什么名字呢
也符合中国人的姓名坐标轴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