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上有个云朵图案】刘振云:别说我幽默。事实上,我是个愚蠢的人。

时间:2023-01-27 04:13:4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天气寒冷,可怜的身体衣服正单身,心里担心木炭便宜。单击

低声吟诵这两段诗,想要回古诗的人不是诗词大会选手,而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振云。

最近,刘震云在《脱口秀大会》中引用了当时的评论选手,为节目注入了新鲜的风。

有人说他像拿错工作室的语文老师一样,一开口就谈文学问题。

有人说他太严肃了,不符合脱口秀风格。

更多的人喜欢刘震云的幽默,句句都是笑梗。

网民们调侃说,刘震云成功地把河南人的“黑色幽默”带给了观众。他笑着回答说幽默不是语言,而是智慧。

这种智慧在他家乡的黄土地上扎根,融入了所有小说。

他用最朴素的文笔描绘了家乡近100年来的改革和变迁,以及小人物的生活顶峰。

评论家雷达说:“刘震云是一位对存在、情况、生存本相、典型情感、典型状态非常敏感的作家。”

他反而以“愚者”自居,用愚者的智慧在尘土中找到了自由洒脱的东西。

日即使贫穷也能自己享受

1958年,刘震云出生于河南省延津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爸爸是人民公社的普通职员,妈妈收破烂,生活优裕。

光是张开穷光蛋的嘴巴,无奈8个月大的刘振云被外婆带到乡下抚养。

20世纪40年代,河南省经历了大饥荒,农作物颗粒无收,农民无法开锅。

刘振云的童年也伴随着饥饿。

生活的艰辛是另一种爱好。

小时候刘振云很调皮,经常给自己找乐趣。

趁割草的时候,他偷偷摘下玉米和红薯,直接在地里烧烤。草割完了,土堆里也散发出香气。

农闲的时候,他手里挥舞着干草地走街串巷,村里剃头卖肉的,卖酿豆腐的小贩,个个都知道他是儒家的大家伙。

小他俨然成了村里的名人。

乡村土壤贫瘠,但成为刘震云的教育启蒙地。

村里开了第一所小学,学费为5元。

大人们议论纷纷,饭也吃不饱,更别说上学了。

在大房子里做了短暂工作的外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二话不说地在头上卖了银发别针,攒了学费,送孙子上学。

5岁的刘振云第一次闻到墨水香味,拿着书,搁置了很久。放学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放在奶奶的鼻子下。

乡村明月,祖孙两人坐在小板凳上,月光下用油纸包着书皮一起读研究生。

贫穷没有洗涤他的纯真,也给了他追求幸福的勇气。

追马车的舅舅告诉刘震云,离开家乡后,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年轻的刘震云听后能想到的逃跑方式是去军队。

比同龄人高的他不久就赶上了去甘肃部队的火车。

第一次离开家,难免会产生忧虑,但在部队里能吃饱,再强的香水也变得模糊了。

著名学者许燕云说:“清贫的生活也有直接而现实的幸福。”

小时候的记忆里,贫穷和温暖交织在一起,成了以后最美好的时光。

黄土贫瘠的土地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头,但那些朴素朴素的日子是刘震云的人生超体验。

心地纯洁的人越能与生活产生共鸣,就越能找到滋养和快乐。

困难是正常的,只有爱才能坚持

在部队当兵,晚上要轮流站岗。

晚上的

戈壁滩零下30度,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刘震云却说还行,可以站在路灯下看书。

1978年,复员后的他成为延津一名临时教师。

恰逢高考恢复,对未来一片茫然的刘震云决定一搏。

备考时间只有两个月,他只好白天上课,晚上就着小煤油灯复习功课。

凭借扎实的功底,刘震云成为当年河南省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再小的选择,也能撬动人生这块踏板。

20岁的刘震云,未曾想过会在北大舞文弄墨。

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常有杰出学者如王瑶、游国恩等开讲座,耳濡目染之下,系里的同学都梦想成为作家,纷纷提笔写作。

刘震云看别人写,自己也跟着写。

很快,他的处女座《瓜地一夜》发表在杂志《未名湖》上,同期发表的还有史铁生和北岛的作品。

《瓜地一夜》的成功,不仅在他心里种下写作的种子,也奠定他日后关于权力和人性的写作主题。

1982年大学毕业,刘震云拒绝待遇更好的单位,入职《农民日报》报社。

只因在报社当记者,可以前往全国各地采访,收集写作素材。

然而当作家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初到报社,工作繁忙,刘震云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写稿。

他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才停笔,隔天顶着黑眼圈继续上班。

长期下来,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家人心疼叫他别写,他说:“我写的小说一定会成功的,放心吧,一定。”

夏天天气炎热,家里买不起风扇,刘震云就穿着松松垮垮的大裤衩,光着膀子一边写稿一边擦汗。

日复一日的琢磨,换来的却是一次次退稿。

五年下来,退回的手稿堆满两个大箱子。

刘震云不在意,文字已经流淌进他的血液,让他始终充满力量,不急不躁。

1987年,刘震云锋芒初显。

那年他的《塔铺》和《新兵连》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中篇小说百花奖。

比起荣誉,他认为“悄悄地做事更加重要”。

1998年,历经八年之久,刘震云出版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我国世纪之交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真正的长篇小说。

刘震云的师妹作家迟子建说:他的毅力和才情令人叹服。

毕淑敏评价:刘震云可真了不起,能够写一部这么长的小说。

热爱可抵岁月枯燥,莫问前程,只顾低头努力。

2011年,刘震云终于迎来写作生涯的巅峰时刻。

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多年磨砺,一举成名。

他却自嘲:我没有其他本事,只会写小说。

刘震云擅长刻画底层人物的心酸和坚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

从村里到部队,从大学到报社,从默默无闻到扬名海外,他用双脚走出延津几十里长的土路,走进文学天堂。

他知道自己走得很慢。笨的人,走路都是慢的,值得庆幸的是,这条路走对了。

不书写爱情,却爱得深沉

有人开玩笑说,刘震云的小说里没有圆满的爱情。

现实中的他,却跟妻子郭建梅携手走过30多年,恩爱如初。

不过,第一次见面,刘震云开口就讲托尔斯泰,可把郭建梅绕晕了。

在她的印象里,中文系的人比较漂浮,感情上靠不住。

随着两个人的一次次接触,郭建梅对刘震云的印象才有所改变。

刘震云家里穷,平常只舍得啃馒头喝稀饭。

日子寒酸,还能想方设法抠出生活费,给心上人买生日礼物。

有一次,郭建梅的妈妈生病到北京动手术,上下楼梯不方便。刘震云主动承担背的工作,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

自己咬馒头,却把肉包子给了郭建梅和她的妈妈。

妈妈把女儿拉到一边,悄声夸奖刘震云可靠,让女儿好好考虑。

其实,郭建梅把一切看在眼里,早就动了心。

情投意合,两个人自然走到一起,修成正果。

婚后的日子苦中有爱。

大学毕业后,郭建梅为了圆梦,打算辞去铁饭碗,当一名公益律师。

家人纷纷反对,只有刘震云说:“相信自己,道路虽然曲折,可前途无限光明。”

丈夫的支持让郭建梅感觉踏实。

团队组建后,郭建梅凡事亲历亲为,经常忙得焦头烂额。

为了缓解妻子的压力,刘震云经常陪着她跑步。

后来,郭建梅实在扛不住压力,患上抑郁症,刘震云依然不离不弃。

多次寻医无果,爱妻心切的他只好自寻办法。

他天天浸泡在图书馆,翻阅大量抑郁症资料,详细记录,并给妻子开了一张“快乐处方”。

每天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大笑10分钟、夫妻一起晨跑、每天眺望一次蓝天绿地、每天晚上画一幅山水画、每天听音乐。

刘震云亲手写了一句话送给妻子: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扳倒你;你是你的天使,只有你才能拯救你。

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郭建梅逐渐走出抑郁症。

现在,哪怕工作再忙,每年春天刘震云都会陪妻子去乡间田野,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顺便散散心。

刘震云不书写甜蜜,字里行间却充满温暖;不表达爱意,一举一动却爱得深沉。

就像他笔下《一日三秋》中的陈长杰,喜欢豫剧团的樱桃,便经常带樱桃去羊汤馆喝羊汤,边吃边讲笑话逗她开心。

有一种爱,从未说出口,却用行动默默守护。

爱情中,那些笨拙的方式,往往更加真诚,也更有力量。

刘震云曾在采访中说:“笨人做事能做得更长远。”

这位“笨人”,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写作,一个是跑步。

他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黯淡,也感受到一夜成名的高光。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和定义,他始终笔耕不辍。

过往的苦难和温情,被刘震云化成小说里的细枝末节,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其实,人生充满艰辛和未知,选择妥协还是做好当下,不在于外界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自称“笨”的人,恰恰是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余生,愿我们勇敢追求心中所爱,以爱为光,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END-

来源|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作者 | 云朵、图片 | 网络

声明|文中图片、视频及内容均转自原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