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尽管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但在这连绵的山野的呵护下,整个关中平原气候突然转暖了。
人们惊异地发现,城市街头和渭水河畔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同时,还有些别的树木的枝条也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
此时的大汉帝国,也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建国前那场战争对这个国家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通过他和祖辈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恢复了盎然生机。
刘启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人们心目中敬仰、膜拜的好皇帝。
然而,多年严酷的政治生活让他懂得,为了永久地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保证皇位永远属于自己的子孙,必须做到六亲不认,甚至是过河拆桥。
他和老爸刘恒首先联合导演了一场怒杀吴太子、逼疯吴王刘濞大戏,紧接着饿死邓通、借晁错之口“削藩”,逼反吴楚七国,然后甩锅晁错,晁错成了冤死鬼。再然后吓死自己的亲兄弟,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放过。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他基本解决了几乎所有难题。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该杀的杀了,该整肃的也整肃了,就此结束了吗?
不,还没有。
还要对一个老朋友做个了断。
【别了——周亚夫】
有人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我从周勃、周亚夫这对父子人生经历看到了极其相似的命运轨迹。
当年作为重要开国功臣的周勃,因其“诛吕安刘”、“拥立文帝”再立新功,居功自傲,刘恒曾经以谋反罪将其下狱。不过还算周勃运气不错,找了公主儿媳妇的路子,赶上了善良的薄太后出手相救,也是遇上了刘恒的克己复礼,最终得以自然死。
周勃出狱时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这位曾统领百万大军、贵为丞相的大人物,终于悟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生哲理。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不变的只有周亚夫骨子里一如其父的性格。
而变化的却很多,仁义的刘恒变成了法家的刘启;一心向善的薄太后变成了恨他将梁王当肉盾的窦太后。
尤其梁王,骂周亚夫成为了后半辈子保留曲目。从头到尾都是我顶雷,我挨揍,你始终站在旁边观风,见死不救,最后摘桃子,显你特么能打呀!
本来当初拿梁王当肉盾的战略方案是刘启同意的,刘启也有通过“七王”削弱梁王实力的打算,但刘武在窦太后面前骂的次数多了,尤其是引起窦太后愤怒后,刘启不可能认账了。
当然,刘启绝不会因为兄弟刘武那点委屈就与窦太后同流合污的,他有自己的想法。
影视中景帝刘启形象
凭着二十多年做太子的经验,他懂得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不能让老爹花了近二十年时间,从老军功集团手中夺回的军权再回落到新的军工集团手里。
如何夺回军权?
办法是现成的,刘恒已经从周勃身上创造出一套成功案例。
对,提职加薪。
机会也有了,废太子。
果然,刘启提出废太子的想法一出便受到丞相陶青、太尉周勃,太子老师窦婴等大臣的强烈反对。
结果陶青被免相回家。
周亚夫荣升丞相之位,当然刘启顺手从他手中收回了军权。
不久,周亚夫又跟皇权开干了。
刘启要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而且是窦太后的意思。身为丞相的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的最后掌门人,搬出了“白马之盟”!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你大舅哥只是你大舅哥,他没功不能封侯,这是高皇帝在世时定下的。
周亚夫将刘启怼得一脸茫然。
按道理说,周亚夫有点犯怪了。如果大家看过我写的前面文章,应该有印象,吕后时期连外戚小孩子都封了侯爵,刘邦也亲手封过外戚,这是汉初正经八经的制度,怎么到了刘启这就不能了呢?
确实有点和领导搞对抗了。
中元三年﹙前147年﹚,也就是刘启执政的第十个年头,这年大汉帝国发生了一件外交事件,匈奴有几位官员(一说五位,一说七位)降汉。
这是一件历史影响较大的事件,从大汉立国“白登之围”开始,一直都是从南向北送美女、送金钱、送物资给匈奴,甚至不断有汉帝国人员叛逃北方匈奴。现在终于出现转机,以匈奴几名“叛北者”为标志,标志着忍受北方邻居欺辱的时代即将结束,帝国将要走向强大。
刘启当然感到高兴,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个瓦解匈奴势力的有效途径。
刘启打算对于“脱北者”进行奖励,对投诚人员封侯。
本来刘启这一想法从政治层面是完美的,但刘启这一想法又遭到了丞相周亚夫的反对。
当然,周亚夫反对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他反对理由来自道德层面。他认为鼓励敌人搞背叛,实际就是变相鼓励自己大臣不忠。
要说周亚夫认死理,倒不如说他老爹周勃的遗传基因丝毫不发生变异,一样地固执己见,一样地墨守成规,一样不计后果地和大领导搞对抗。
上次刘启想封王信为候,那是私情,周亚夫反对,也就忍了,这次刘启当然不再忍了。
几天后,周亚夫因病辞职。
周亚夫倒了,军功集团留在朝中最后一点星火随之烟消云散。
吴楚诸侯势力的破灭,它代表天下诸侯再无强者。
此时的天下再无权臣,整个天下风清气正,按说刘启应该安心了吧?
不成,后宫还有个爱掺乎事的老妈,周亚夫还活着。
先说周亚夫吧。
“老周啊,你遇上的可是用象棋盘打死吴太子的狠主,离开京城,到边远山区躲躲吧。”
“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或许是周亚夫们的无奈。
周亚夫被刘启请去赴宴。周亚夫到宴席一看,菜品不错,自己面前皇上还特意赐了一大块肉食,但等开吃时,周亚夫发现自己没筷子。
周亚夫自己认为可能服务人员的疏漏,他便想要一双筷子。这时刘启说了一句话:这样还不满足吗?(此不足君所乎?)
一句话吓得周亚夫魂飞天外。
周亚夫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终点,回家后便嘱咐儿子为自己准备后事。
周亚夫儿子也算心细,觉得老爹武将出身,便买了五百甲盾想要给他做陪葬,结果被人拿着摄像机候个正着,周亚夫被告谋反入狱。
廷尉问周亚夫:“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分辨道:“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会是谋反呢?”
周亚夫觉得自己无罪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廷尉肯定无话可说。但让他绝对想不到的,廷尉竟是中国古代司法界最强的牛人。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廷尉意思是说,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
史书没有披露这位廷尉姓字名谁,也没有告诉是哪个院校法律专业培养,但我的确认为他是业界翘楚,奇才呀!
他凭着那句名言,气得周大将军五天不能进食,活活的饿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