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用心看世界的名言】《齐物论》:用包容心看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世间万物

时间:2023-05-17 作者:佚名

《齐物论》:用包容心看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世间万物

《齐物论》:庄子

解读:爱萍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张扬,认为这才是快乐的来源。可是这样真的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快乐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呢?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论》,来看看庄子怎么说。

《齐物论》是庄子的又一代表作。在庄子的文章里,《齐物论》占据的位置非常高,被认为是最难懂的一篇文章,它能体现庄子“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逍遥游”的核心思想。

《齐物论》包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齐万物,简称齐物,推崇万物平等,也就是说,万物没有差别,没有好和坏之分;一个是齐是非,简称齐论,强调的所有是观点、人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殊途同归。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著书立说,争先恐后的弘扬自己思想的正确性,普遍存在以自己的理论,去战胜或说服别人。在这个时候庄子推出齐物论,足见其境界之高。

01.用包容心看世界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这一段是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先生的对话。

南郭子綦靠着桌子坐在那,仰着头闭眼沉思,神情恍惚。

颜成子就问他:这是怎么啦?就算身体体可以像干枯的树干,难道精神状态也像死灰了吗?这可不像平时的你啊。

南郭子綦就对子游说,我在思考,随之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里了,我发现这样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看待事物。

就拿声音来说,人吹笛子的声音柔和悦耳,大风刮过树木所发出来的声音尖利刺耳,虽然听起来不同,但是他们是同源的。这些声音都是由风造成的,风声无论是怒吼还是悠扬,根源是一样的。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所以,我们遇事不能只看表面,当思维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就能以包容心来看待世间万物。

我们不要以自我认知来看世界,要有一种更大的胸怀看问题,对万物的评价才会更客观,从而摆脱狭隘、无知与傲慢。

一个人的认知和眼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看待问题的高度和广度,从而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宽度、厚度和气度。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时,多换位思考,就有可能会豁然开朗。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都不同。

从多方位多角度看待问题,以包容之心看待世间万物,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02.站在更高处看人生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这一段论述,庄子描述了人之百态。

真正见识广博的人是不会与人争长论短的,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才会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才会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讲出的话盛气凌人,整天纠缠在琐碎的问题里。这些人就算睡觉都不能安宁,醒来后就马上进入状态,跟外界交际呼应,整天钩心斗角。

有的懒散行动迟缓,有的总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有的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弱小的胆小怕事惴惴不安,强大的也会惊恐失魂。他们说起话来,尖酸刻薄刻,就像利剑一样伤人,一切是非就是这样产生的。他们整天困在各种应酬里身心俱疲,说明他们已经逐渐将自己消耗殆尽。这种人整天唉声叹气,焦虑,烦恼不断。

这种种情态日夜更替,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

庄子说: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就能明白人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不开心。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造成的。

接下来,庄子又用人的身体举例子。他说,人体有很多骨节、眼耳口鼻等九窍、心肺肝肾脏等,这些都同时存在一个人的身体里,那么,它们哪一部分更重要呢,它们都同样值得珍惜不是要是对那个部位更偏爱,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重要的,没有哪一部分是次要,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么多的问题发散来想,就能找到一个合理答案。

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接下来我们来看,“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

说的是人们无论跟外界环境相互依存或者相互矛盾,生活依旧会像快马一样奔驰在他应有的轨道上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

人们找不到方向和归宿,不知道一辈子忙忙碌碌为了什么,难道是做物质的奴隶吗?

庄子以此为例,描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和表现,这些人,天天都用自己的观点攻击别人,他们所执着的我不过是假我,就像风吹万窍,却以为自己的声音是唯一的风的声音。

这正是《齐物论》的核心“齐物”的观点: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万物一体,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要学会跳出局限,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你会看明白一些事,进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有的人越活越狭隘,有的人却越活越宽阔,问题就在于,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不是更高更远。

0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齐物的观点再进一步,则是齐论:各种学派都在费劲心思说自己是对的,从而否定别人的观点,然后为了分对错一直争论不休。

所以庄子认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不如用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去以观察,这种“莫若以明”的方法才是循道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有上就有下,如果没有下哪来的上。

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意思是说,站在这个角度是看不到另外一边的。但是正反两面又是分不开的,就像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他们又是互相转换的。

人们总是争论对与错并没有意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事物评判是不可能有绝对的对错。是和非也都来自个人成见,每个人以为自己才是正确,然后,以自己的观点来品评别人,这就片面的。

当我们了解了事物具有“彼”与“此”的对立性,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带有个人偏见,从事物的本性出发,就能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出公正合理的结论,这就是“道通为一”。

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那么狭窄和暗淡,而是期待自己的世界更为广阔,能够领略更多的人生旖旎风光,才不负此生。

所以,拥抱生命中的一切的好和一切的坏。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哪怕遭遇艰难困苦其实都是一场历练。

就如千古流芳的大诗人,苏轼,若没有前半生的颠沛流离、跌宕起伏、屡遭磨难,哪有后来的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广阔豁达的胸襟。

正如董卿说的,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每种生活都有它的快乐,找到真正的自己,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982815.html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