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随便说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令人受益终身。如刘琦被刘表后妻蔡夫人所不喜,害怕遭遇不测,于是向诸葛亮求教,救其一命。然而诸葛亮碍于种种原因,不想卷入刘表家事,于是拒绝了。然而刘琦却不死心,使出上屋抽梯之计,诸葛亮说了一句话,救了诸葛亮一命,这句话是“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诸葛亮一句话救了刘琦一命,使其转危为安,他一生之中还留下三句名言,句句经典,读懂的人受益终身。
第一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公元207年冬天,在新野住了数年的刘备先后三次到茅庐请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并拜其为军师,刘备的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提出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其中第二句,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本人身高八尺,志向远大,“自命不凡”,自以为他可以比肩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两个名人,但是别人却不认可,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这两个诸葛亮的好朋友认为诸葛亮比管仲、乐毅只强不弱。
管仲、乐毅,何许人也?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也被尊称为“仲父”。乐毅于公元前284年,带领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差点灭了强大的齐国。这两人都是我国春秋时期非常厉害的大人物,青年诸葛亮以此二人为榜样,志向远大。
隆中对是诸葛亮刚刚答应刘备出山,打天下的时候写的,意气风发,我们年轻人也应该如此,以管仲、乐毅、诸葛亮等成功人士为榜样。
第二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话的本意是一个人工作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即使到死,也不改初衷,不忘初心。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时间大概是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姐妹篇《前出师表》晚了一年。《后出师表》全篇写的是蜀汉和曹魏不能并存于世,也不能偏安一隅,要想成就霸业,恢复汉室江山,必须主动出击,北伐魏国,才可能成功。诸葛亮从隆中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为了复兴汉室江山,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尤其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深感身上的担子沉重,加倍努力工作,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即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在所不惜。第三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名言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大意是一个人必须恬淡寡欲才能有明确的奋斗志向,必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更深远的人生境界。这句话主要反映出诸葛亮出山之后,对二十年来的人生生活的体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真实写照。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是诸葛亮人生之中的最后一年,诸葛瞻年仅8岁。在诸葛亮的最后时光里,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蜀国,也不是后主刘禅,而是自己年仅8岁的幼子。诸葛亮46岁的时候,才有了儿子,因此对其异常宠爱,想陪伴他一生,然而为了复兴汉室江山,常年在外,心中有愧。
我们都能想象,当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的时候,放心不下的也是儿子刘禅,于是将刘禅及蜀国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同理,公元234年,诸葛亮的身体越来越差,自己儿子却无人可以托付,于是将自己毕生的经验总结为一句话,传给儿子诸葛瞻,让儿子更好地为人处世。
结语
第一句是诸葛亮青年时候在《隆中对》中说的,告诫我们,要有远大抱负,并以古人为榜样。第二句是诸葛亮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刘禅一段时间后,困难重重,异常艰辛,任重而道远,但是诸葛亮依旧不改初心,即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无怨无悔。第三句是诸葛亮临终前所作,回顾一生,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年仅8岁的幼子诸葛瞻。
仔细品味诸葛亮一生之中留下的三句名言,确实句句经典,读懂的人受益终身。你们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