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仙风鹤骨的湘潭老人
一代趋笔运墨的丹青巨匠
一次年近花甲的北漂成名
一段百变纷呈的山水人生
诗书画印
腕底鬼神
老者白石
讲述大师的不老传说
今天我们接着讲述《老者白石》的第三集,大隐于市。
西班牙有个现代派绘画大师,很多人都知道,名叫毕加索。
很多人喜欢买毕加索的画,在世界拍卖价前十名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四幅。他的代表作毕加索,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画,卖了1.04亿美元的天价。
毕加索还曾经当选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一,而且位居十位之首。他还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世时作品就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1956年,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法国巴黎办画展,结束后,他特意去拜访毕加索。
没想到刚坐下,毕加索就拿出一叠画来。张大千惊讶地发现,这些都是毕加索临摹的中国水墨画。因为使用毛笔不熟练,这些画稿还比较稚嫩。
毕加索接下来的话更让张大千惊讶了,他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呢?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啊!
毕加索又拿出了一本书,原来他临摹的这些水墨画,都是照这本书学的。
张大千一看,封面上印着五个大字,《齐白石画册》。
《老者白石》第三集:大隐于市
齐展仪是齐白石的第十二个孙子,他1938年出生于北京跨车胡同13号,一直跟随祖父长大。在参加一些活动时,人们常常这样介绍他:齐展仪,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嫡孙。
不过,一直在北京长大的齐展仪,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饮食也是北方口味,身上已看不出半点湖南人的味道了。
齐展仪与祖父朝夕相处十九年,是孙辈中与其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位。因为属虎,齐白石常常亲昵地叫他“老虎子”。
“我祖父总是穿个大褂,胡子长长的,非常儒雅的一个人。我印象中他没发过脾气,只有一次,我们小孩子都在院子里玩,在那吵,吵得我祖父画都画不了,他就隔着窗户吼了一句,搞么子咯!湖南话。我们一下子都吓跑了。
我小时候不懂事,也不知道画的好坏,就拿祖父的画去换钱,没钱用了就去找爷爷要画。我记得有一次,我用卖画的钱买了一件白色的短衫,那在我们学校很风光啊,全校没有第二个人有。”
齐展仪十岁生日时,白石老人给他刻了两方印章,一方为“白石第十二孙”,一方为齐展仪的原名“齐秉声”,打算给孙子将来作画使用。
不过,长大后的齐展仪做过木匠,做过电工,却始终没有动过画画的念头。这两方印章也一直没有用上。
直到后来,为生计所迫,齐展仪才拿起了画笔。
这时,他已经39岁。
齐展仪:“我画画就是为了生活,为了挣钱,所以我画了第七天就去卖钱了。我画完后就骑了个自行车到琉璃厂去,我把画拿出来,当时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要,我也不敢开价,怕开高了人家说我是神经病,开低了又不划算。我就问老板,你看能出多少钱,他说一块四,我马上说,行!就卖给他了。一块四在当年还算很多的了。
我当时觉得画得特别像,跟我爷爷画得一模一样了。现在画了这么多年才知道差距有多远,越画越知道差距,而且永远都不可能赶上他。”
远在湖南的齐白石第十五孙齐灵根,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在白石铺做了近三十年木匠后,齐灵根凭借着多年前的记忆,拾起画笔,开始绘画。
齐灵根:“我对他画画,那时候印象特别深。那时候人特别小,也觉得他特别高大,拿笔画画的时候,很有力!有一次爷爷给我画了两张,一张好像是寿桃。我就站在他旁边看他画,用笔、用颜色、怎么调怎么弄的。那次对我的帮助胜过学三年徒,从看他铺宣纸,一直到画好盖章。那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齐家子孙众多,大多居住在北京和湘潭两地。现在从事绘画的齐家后人,几乎有二三十人之多。
齐展仪被称作“北齐”的代表人。1987年6月,齐展仪被邀请赴日本参加美术展,后又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齐展仪:“人们在大厅参观时就指着画说,这张是齐白石的,那张是齐白石的,我说这都不是的,这是齐白石孙子的。我哪能跟我爷爷比啊!那不是在贬低我祖父吗?”
“南齐”的代表人物是齐白石的第十孙,齐由来。
五十岁之后,齐由来开始走出湘潭,在全国各地开办个人画展。
齐由来:“我一共去北京见了祖父三次,最后一次是1957年,祖父问我,你现在能画了吗?我说,画得不好。他说,我现在隔天远,隔地近了,今后要靠你自己好好练了。后来他就到画桌前,给我做示范。那几幅画后来都给我了。那年的九月,他就过世了。”
齐白石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今天,齐家后人的画法大多依照齐白石的风格,但他们企图找出一条特有的齐派画法,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齐展仪:“我可以这样说,所有学齐白石的人,包括他的后人,他的弟子,还有其他自己学他画法的人,所有人加起来都没有齐白石的功力深,没有他画得好。因为他画了那么多年,坚持不懈,还有他特殊的人生经历,那一步步走过来都是有帮助的。有一个很有名的评论家说,我觉得这个话说的特别好,在一个画展里面,要是有一张齐白石的画,不管它多么小,就算只是一个小折页,不管它放在哪个角落,你一进来,就一定马上会注意到这幅画。”
毕加索这样评价齐白石,他说,齐白石太了不起了,他只画了一条鱼,没有画水,却让我感觉到了滔滔的长河。
这个话确实说得非常形象。我们看看这张画,画面上就用墨画了几只鱼,可是却给人感觉鱼是活的,它的姿态仿佛在水中游动一样。
齐白石说,画画不能太像,太像就媚俗,也不能不像,不像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我行我道。
这个我行我道就是齐白石独有的风格了。
毕加索还为联合国画过和平鸽,在这之后,鸽子就成了和平的象征物。齐白石也画过和平鸽,在96岁高龄时还获得国际和平奖。
齐白石说,毕加索画鸽子飞时要画出翅膀振动,我画鸽子飞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自1926年起,齐白石不断遭遇变故。这年4月和8月,他的父母亲相继过世。齐白石赶至长沙,却因战事阻隔无法到达湘潭,咫尺之距而不能见,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1930年,二弟齐纯松过世,齐白石写了一首诗悼念:
“牧笛杏花村里,铃声枫树林中。人生能看几春风?容易鬓边霜重。始信离乡驿马,终伤久客雕虫。死生骨肉不相逢,天下微名何用?”
——《哭二弟纯松》
1931年9月18日,家愁未散,国难突至。
这天,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突袭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从此,中国陷入外敌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齐白石七十五岁。
早年时,齐白石曾经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他在75岁这一年有大劫,宜用瞒天过海的方法解除。于是,这年生日,齐白石悄悄给自己加上了两岁,声称七十七岁。直到过世,齐白石都用着比实际年龄大两岁的岁数。
然而,这一年的大劫并没能解除。
1937年,北平沦陷
1937年7月,北平沦陷。
当时很多日本人来找齐白石,要他画画,齐白石在日本名气很大。齐白石不画,就在门上贴了几个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这个心病既指心脏病,也指国仇家恨。
齐白石画鸬鹚,说“鸬鹚不食鸬鹚肉”,因为渔人把死鸬鹚的肉拿去喂别的鸬鹚,鸬鹚都不吃。他以此来讽刺汉奸。
和梅兰芳蓄须明志不登戏台一样,齐白石也展现了不畏敌势的民族气节。他在一幅蟹画上题了这样一句诗:我且冷眼观螃蟹,看汝横行到几时。
日本人坂原邀请齐白石去日本,齐白石答道:齐璜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可把齐璜的头拿去。
解放军进入北平城
1949年,齐白石89岁。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
在战火中煎熬了十几年后,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终于迎来了新的生命。
齐白石确实长寿,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在新中国,齐白石已年逾九十,他参加了许多活动,取得了许多艺术成就。
建国初,齐白石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在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继徐悲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他以94岁高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不过,说起齐白石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这个期间他和老舍碰撞出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让许多人记忆深刻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它的故事原型是一篇同名的童话小说。不过,真正促使它引发轰动的,是片中的动物造型,是来自齐白石的画作。
1960年的时候,陈毅副总理参观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他说,你们要是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要把中国的水墨画搬上银幕。
片中的鱼、虾、青蛙,包括荷叶之类背景,都是取自齐白石的画。而其中的主角蝌蚪,正是在齐白石与老舍的一次艺术探讨中诞生的。
1951年的一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来到跨车胡同,他想出了一个难题,想考考齐白石。“凄迷灯火更宜秋、几树寒梅带雪红、手摘红樱拜美人、蛙声十里出清泉”,这是四句古人名句,老舍想以此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
很快,白石老人画好了那三张画,但“蛙声十里出清泉”却让他犯了难,难的是不仅要以画表现听觉,还要表现出听觉的距离传达。
老人想了好几天,后来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画了一个狭长的山谷,画了泉水顺流而下,然后画了很多蝌蚪,没画青蛙。但这个清泉两岸,必定是蛙鸣一片。蝌蚪顺水而下,不止十里,意境深远。
这些栩栩如生的小蝌蚪,最后成了动画片的主角。
人们从齐白石的笔法入手,研究他的笔触结构,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齐白石的国画真的动了起来,一时在艺术界引起轰动。
直到今天,水墨动画的具体制作过程仍属国家机密。
毕加索还有一句名言:每一个小孩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如何使其长大了还不失孩童的心情。
恰好,齐白石有一首诗也说明这一点,“理纸铺豪惭满颜,虚名流播遍人间。谁知未与儿童异,拾取黄泥便是山。”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看到一块泥巴就揉成一座山了。
齐白石确实是见到什么,就拿什么入画。
我们之前讲过,他在南方看到荔枝,就拿荔枝来入画,后来在梅兰芳家里看到牵牛花,就常常画牵牛花。
据统计,他画的植物多达六十五种,白菜、丝瓜、柿子、萝卜,见什么画什么。
他画动物,有青蛙、乌龟、小鸡,还有老鼠、苍蝇,据说他还画过屎壳郎。
这些题材,过去的士大夫不会去画,但齐白石一组合起来,就像一首清丽的田园诗,十分生动有趣。
齐白石《风中牡丹》 1957年
1957年夏天的一个清晨,齐白石突然决定要画画,他走到画室,从笔筒里拿出一支笔,小心翼翼地蘸了洋红。
落笔而下,斗大的牡丹顿时呈现在宣纸上。牡丹,是齐白石最爱画的花卉之一。这朵牡丹看起来美艳绝伦、饱满欲滴,墨叶时隐时现、笔笔见功。
画完最后一片叶子,白石老人看了许久,点点头,用湘潭话说了句:“要得”。
这张题名为“九十七岁白石”的牡丹图,是齐白石画的最后一幅画。
1957年9月16日,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因病与世长辞。
在魏公村湖南公墓,齐白石的妻子胡宝珠、七子齐良年、四女齐良欢、六子齐良元,都已先他而去,并埋骨于此。
“借山亦好时多难,欲乞燕台葬画师”,这是齐白石当年在兵灾匪乱中离开家乡时写下的诗句。
这个从湖南湘潭走出去的老人,至死难忘故土,而家乡远隔千里,生既难还,死亦难归。
生前,他买下湖南杉木做成棺材,并亲手给自己写下七个字的碑文,“湘潭齐白石墓”。
1941年,77岁的齐白石设宴举行胡宝珠立继扶正仪式
齐白石非常勤奋,即使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休息时脑海里也在构思创作。他的画作存世量有三万张,而徐悲鸿是三千张,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存世两千张,著名画家潘天寿也只有八百张。
齐白石也喜欢细心观察,他把虾子养在砚台里,观察虾身的节数,观察虾子游动的状态。观察螃蟹走路的姿势,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观察玫瑰刺的方向。观天地之造化,寓万物于胸中,大胆落墨,小心收拾。
齐白石是个非常简单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老实的人,他不爱热闹喧嚣,不爱名利是非,不贪官不爱财,一心一意在绘画的道路上求索,也许这就是他之所以达到登峰造极,成为不可复制的国画大师的原因。
白石老人女弟子众多
感谢一览《老者白石》,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