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这样一位受人尊重的老师,为何会在弟子樊迟态度恭敬地请教问题后,转身就大骂其小人呢?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说说!
大家都知道,孔子以教育著称,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一生教授出了3000多名弟子,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少贡献,唯独孔子对一位非常杰出的弟子,十分的看不起,那就是樊迟。
为何一向温和的孔子会背后说弟子坏话呢?原来是因为樊迟向孔子请教了如何种庄稼的问题,孔子当面就斥责了他。樊迟走后,孔子还对其他弟子说,樊迟,小人也!孔子对弟子说这样重的话可是不多的,记载里最著名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看见宰予白天里睡觉,愤怒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凿也”这句名言,现在还有不少老师拿这句批评学生;第二次就是斥责樊迟的,樊迟问完问题刚走,孔子就骂他“小人哉,樊须也”。
按理说应该是骂宰予的话更重一些,其实不然,孔子骂宰予这件事情是因为在气头上的原因,论语中频频登场的宰予可是很受孔子喜爱的,这种可以解释为爱之深责之切。而樊迟就不同了,因为“小人”在当时并不算是骂人的话,只是一种地位低下的平民的意思。孔子对樊迟的态度冷淡,直接将其跟自己这些上等人区分开来,这才是最厉害的斥责。身为贵族阶级的孔子,对樊迟喜爱农事这种“胸无大志”的行为十分讨厌。樊迟向孔子请教别的问题时,孔子也只做简单地回答,并不详细解说,可以看得出孔子打心眼里瞧不起樊迟。
虽然樊迟被孔子轻视,但樊迟的能力在七十二徒弟中可是非常突出的!樊迟虽然拜师晚,悟性也不好,但是他十分刻苦努力,踏实肯干。他后来继承了孔子兴办私学的思想,在各国都受到了礼遇。而且他被孔子看不起的重农思想,也具有跨越当时历史局限性的进步意义。不仅如此,孔子逝世后,也是樊迟提议为孔子著书立说,论语才得以问世流传。孔子看轻他,羞辱他,樊迟却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而且丝毫未有怨言,继承老师思想,为孔子的学说传播而奔走。
由此可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咱们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也不能摆脱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来忘了吃饭这一点。这一点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我们要知道,孔子其实并没有教人要“忘记吃饭”,恰恰相反,他在吃饭方面还相当讲究呢!《论语》中就特意提到“不时,不食”。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
一快乐就忘了忧愁,这种没心没肺的技能,我们不是也能拥有吗?但是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德,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回神而论,孔子是仁者孔子,不同于玄奥出世的老子、逍遥梦蝶的庄子,不同于兼爱非攻的墨翟、刑名法理的韩非。孔子又是人者孔子,在我心中是实际的、理想的、本性的人。孔子更是圣者孔子,一如莲花,盛开于污泥之中,而身心清香高洁。
五千年文明留下浓墨重彩,最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将印记标注于龙之传人的思维。他的思想属于古代,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当然了,咱们都说儒家思想传承了几千年,与当初孔子最初创立时也有了很大改变。新时代的我们,自然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