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沉淀知识的名言或谚语】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文化、运动、积淀

时间:2023-05-13 17:48:4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一)文化(传统文化)主题的名言

1.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2.学术无界,文化无墙,不能画地为牢。(余秋雨)

3.万里江山可以易主,文化经典不可再造。(余秋雨)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6.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格拉西安)

7.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8.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周国平)

9.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

10.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走。(柴静)

11.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说话。

12.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余秋雨)

13.文化,是祖先对我们的远年设计,而设计方案,则往往藏在书本之外,大山深处。而且,大多已经步履踉跄,依稀模糊。(余秋雨)

14.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龙应台)

(二)文化(传统文化)主题的典例

1.创新带来丰富的文化大餐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2.创造文化好作品需要用心和专注

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3.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英国统治某南亚国家的时候,当地流行一种野蛮的风俗——丈夫死了要把寡妇烧死殉葬。英国人屡屡劝阻,但当地人说,我们祖祖辈辈一直这样做,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风俗习惯,你们凭什么阻拦?英国人也不含糊,表示:你们按你们的风俗办,我们就按我们的风俗办,我们的风俗是谁烧死寡妇,我们就绞死谁。然后这种陋俗就没了。

4.移风易俗,要注重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齐桓公喜欢紫色的衣服,结果上行下效,全国人都疯狂地购买和穿着紫色衣服,紫衣价格飞涨,老百姓根本买不起。齐桓公问管仲这可怎么办?管仲说,那您就别再穿紫衣了。此时刚好有人觐见,齐桓公对其中穿紫衣的人说:“离我远点,紫衣味道太臭。”此言一出,当天朝廷官员无人穿紫衣,第二天都城之内紫衣消失,第三天全国都无人再穿紫衣。

5.曾国藩确立曾家的好家风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若农夫农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对“不长久”的恐惧使得曾国藩对待名利采取了明智的态度。他告诫子弟:“以升官发财为耻。”在曾国藩本人的带动下,曾家家风好,代代传,后代子孙大都成才。

6.大先生叶嘉莹

叶嘉莹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三)文化(传统文化)主题的观点

1.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

2.文化的三个层次

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等;二是广义文化,说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而隐藏在五光十色文化现象背后的若干共同的东西,叫深义或深层文化。

3.深层传统文化不是皮肉,而是魂魄

穿件对襟大袄,哼几句皮黄,或是挥毫泼墨,与我们的深义文化没多大关系;读读“三百千”,背背唐诗宋词,念念《古文观止》,写写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备了深义文化。深义文化不是皮肉,而是一种魂魄、一种精神,无形胜有形,只有将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化于心,才算是承续了传统,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体育(锻炼)的名言

1.生命在于运动。

2.脑怕不用,身怕不动。

3.多一分运动,少一分病痛。

4.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5.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6.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7.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马约翰)

8.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顾拜旦)

9.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10.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

11.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12.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孙思邈)

13.体育能鼓舞人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曼德兰)

14.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马雅可夫斯基)

15.每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闪闪发光的不只是滴答汗珠,还有成长蜕变的光泽。

16.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蔡元培)

(二)体育(锻炼)的典例

1.“奥运三问”

1908年,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向学生演讲时,提了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获奥运会金牌?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举办奥运会?”这就是著名的“奥运三问”,是近代中国人重视竞技体育的发端。

2.“体育之研究”

1917年,青年“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他对当时“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

3.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教育家马约翰的名言。他长期在清华大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从1914年进入清华大学开始,直到1966年去世,整整工作了52年,为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4.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的一种体育精神。清华的历史上有一条“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1957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上说:“你们看,马老(马约翰)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

5.重视体育锻炼的清华传统1

1912年,在建校第二年,清华大学即设立体育部。1914年迎来了被誉为“体育事业一面旗帜”的马约翰先生。“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等时代口号,也总为师生们津津乐道。

6.重视体育锻炼的清华传统2

清华学子对母校有个昵称——“大清体校”。体育必修课4年;阳光长跑每周至少3次;女生跑1500米、男生3000米是体育必测项目。这些体育规定都是强制性的。重视体育锻炼一直是清华的传统。

(三)体育(锻炼)的观点

1.运动需要努力拼搏

1981年到2019年,中国女排先后10次在世界大赛上夺得冠军。每一次的夺冠历程不尽相同,有5连冠时代的水到渠成,有雅典奥运会上的惊天逆转,也有像2019年这样的“十全十美”。闪耀的成就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女排精神”核心就是:哪怕只有1%的机会,也要100%地努力。

2. 运动可以传递快乐

火遍网络的“搬砖小伟”,就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草根健身达人。他身材精壮,“拥有雕塑般的八块腹肌”,可以轻松完成抓杠、蹬杠、顺风旗、俄式挺身等高难度动作,水平堪比专业人士。“搬砖小伟”最打动人的,是他在运动中传递出的快乐。

3.运动可以振奋人心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在发展前进的路上,再没有什么比体育精神、中国力量更能振奋人心,也正如顾拜旦所说,“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

(一)积累(沉淀)主题的名言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胡适)

3.一夜之寒结不成厚冰。(欧洲谚语)

4.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刘勰)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袁守定)

7.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8.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庄子)

9. 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后汉书》)

10.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贾兰坡)

1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12.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

13.学习之事,必须潜心研究,日积月累然后有所成就。(林语堂)

14.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巴菲特)

15.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绩的人,总是十分留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当像过眼烟云。(邓拓)

16.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汪曾祺)

(二)积累(沉淀)主题的典例

1.袁枚积累语言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一次,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袁枚默默地记下,后来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还有一次,一位僧人给袁枚送行时惋惜地说:“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袁枚默默记下,后来吟诵出“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名句。

2.苏步青的“零布头”

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把会前会后、饭前饭后的时间比喻为零布头,并加以利用。他在参加会议期间,抓紧空隙时间完成了《仿射学微分几何》的后半部分。他说:“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布头,只要充分利用,能做不少事情呢。”

3.欧阳修的“三上”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一生所做的文章,大都在“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也就是利用坐车、卧床小憩和上厕所的碎片化时间,去写一点文章,不断积累,最终著作等身,终成一代大儒。

4.顾炎武“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他出身于江苏昆山,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当地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5.杰克·伦敦的“笨工夫”

杰克·伦敦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由于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文章得心应手,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小说家。

6.白居易的陶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搜集。

(三)积累(沉淀)主题的观点

1.专业浅概念: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效应”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吃力,但是只有你持续努力,不断积累和沉淀,那么,事情就会越来越顺利。到最后,你不用花什么力气,飞轮也能自动转,这是厚积薄发的效果,也是时间复利的展现。

2.专业浅概念:时间复利

所谓的伟大,有时候就是这么回事。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时间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1957年,巴菲特募集了10万美元,开始做投资。从1957年至2020年到64年间,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这64年来,真正让巴菲特傲视群雄的,其实是时间复利。从10万美元到400万美元,巴菲特用了整整15年,一直到52岁才达到。但此后,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飞速增长。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在52岁之后获得的!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